书城亲子家教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32082000000062

第62章 其他问题

1.新生儿出牙

正常宝宝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出牙,但也有个别宝宝出生不久就有牙齿萌出,一般是一颗或两颗,以上颌牙为多,称乳牙萌出过早。

(1)原因:牙齿发育的全过程和机体的内外环境有密切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现象。萌出过早的乳牙可能是正常的,由于牙胚离口腔黏膜太近而过早萌出,又因为牙根没长或完全没牙根所以较松动,极易脱落。一旦落入气管容易造成窒息,危及生命。这种牙齿没有用处,而且还会咬母亲的乳头,同时也影响吸乳,故应及早拔除。

(2)处理:有的新生儿牙齿不松动,吮奶的时候舌系带,以及双侧软组织与牙齿发生摩擦,易产生创伤性溃疡,如果刺激源不清除,创口可能长期不愈合,此时应立即停止吮奶或哺乳,改用汤匙喂奶,以避免摩擦溃疡区。对于溃疡面可涂甲紫、碘甘油等缓和收敛性药物,促进溃疡尽快愈合。如果处理不及时,刺激长期存在,这种溃疡有时发展成慢性增殖性病变,易被误诊为肿物,一旦切除极易出血,所以一定要谨慎处理。

2.新生儿斜颈

(1)症状:有的新生儿出生时好端端的,但在出生后10~20日常常出现脖子歪向一侧,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的病侧颈部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直径2~3厘米,质地较硬,可以移动,触之不痛,表面皮肤正常,抚之不热。宝宝的头向有肿块的一侧倾斜,病侧耳接近锁骨,颜面不正,下颌及面部转向无肿块的一侧,形成斜颈。斜颈的病理变化为病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

(2)原因:引起斜颈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有:①先天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导致子代胸锁乳突肌挛缩的基因,可引起先天性斜颈。各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第一颈椎与后头骨相接合,第一、二颈椎相结合,颈椎畸形,颈部肋骨存在等,均可发生斜颈。②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的位置不正常,如一侧颈肌特别是胸锁乳突肌在出生时可因胎儿的位置不正常,致肌组织呈结缔组织化,缩短而不能伸展,或由于胸锁乳突肌在分娩时受强烈牵引损伤而发生血肿,多见于臀位分娩或分娩时肩娩出困难。

(3)新生儿斜颈的治疗方法:如果发现新生儿有斜颈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治疗。

①用沙袋或枕头使新生儿头、颈保持正位。让光源射在有肿块的一侧,因为新生儿头部常转向光亮处,对防止病侧肌肉挛缩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胸锁乳头肌肿块处,做按摩推拿治疗。

③固定新生儿的两侧肩部,然后给头部做被动动作,下颌向病侧旋转,头部向正常的一侧旋转,每天做100~150次。

④让新生儿仰卧在母亲怀内,两足紧贴母亲小腹,头部置于两膝外,两手把患儿头轻轻转向健侧,连续做20~25次,每日做2~3遍,持续半年。

一般经过以上治疗后,不少宝宝的斜颈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治愈。若6个月后仍不见明显好转,要带患儿到医院检查及考虑早期做外科矫形手术治疗,以免引起宝宝头面部畸形。

3.胎粪吸入综合征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见于胎儿窒息在宫内或产时排出胎粪,污染羊水,吸入后可发生肺炎。胎粪吸入气道可形成活瓣样栓塞,引起局限性肺气肿,完全阻塞气道引起肺不张。胎粪吸入尚可引起化学性或继发性感染性肺炎,严重胎粪吸入综合征由于缺氧、酸中毒引起肺血管痉挛,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右向左分流的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1)原因:胎粪吸入综合征通常是胎盘功能不全的并发症,多见于过期产儿,因为过期产儿的羊水量较少,胎粪不能被稀释,胎粪颗粒稠厚,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梗阻。

(2)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表现:胎粪吸入综合征可以见到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黏稠和黄绿色,患儿的皮肤、指甲和口腔有胎粪污染,并且可发生轻到重度的呼吸窘迫,不同程度的青紫,如果支气管完全梗阻,导致肺不张;部分梗阻产生吸气时空气潴留,导致过度膨胀和肺气漏;由胎粪部分阻塞支气管或张力性气胸引起气体陷闭,可能增加胸廓前后径而呈桶状胸。

如果患儿用头罩吸氧,但血气仅达到临界的满意程度,或呈进行性恶化,最安全的方法是应用正压通气,以避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而这二者均可促使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产生。尤其是过期产儿,应怀疑存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3)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

①在胎头娩出而肩尚未娩出前,吸净口腔和气管内污染羊水,如喉镜下发现声带周围有胎粪生后可立即气管插管,在处理气道前不做正压呼吸。

②缺氧者可给予头罩或呼吸器供氧。

③纠正酸中毒,在高度通气的基础上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④如发生气胸、纵隔气肿,轻症自然吸收,重症抽气或引流。

⑤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注意维持液体及热卡量。

4.新生儿缺钙

有时候宝宝老出汗,睡觉时总打战,夜里还哭闹,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这可能是缺钙的表现。

(1)新生儿缺钙的原因:新生儿缺钙不仅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的增长,还会引发一些其他问题,如肌张力低下、运动功能发育落后,以及大脑皮质功能异常、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等。

母亲在怀孕期间钙量摄取不足,会频繁出现小腿抽搐,并且还会影响胎儿对钙的吸收,导致钙缺乏。所以,母亲及时补钙,是预防胎儿和新生儿缺钙的最好方法。

要判断宝宝缺钙与否,首先要分析宝宝的膳食,从宝宝的膳食质量中获取钙的量看是否充足,其次要了解宝宝的表现。在日常膳食中,应多给宝宝提供含钙丰富的食品,为宝宝选择合适并含钙丰富的食物。

(2)新生儿缺钙的表现:一些轻度缺钙的宝宝,经常表现为烦躁、好哭、睡眠不安、易醒、易惊跳、多汗、枕部脱发圈、出牙落后等症状。缺钙严重的宝宝可引起佝偻病,甚至引起各种骨骼畸形,如方颅、乒乓头、手镯或脚镯、肋骨外翻、鸡胸或漏斗胸、O形腿或X形腿等。专家建议,若发现宝宝出现这些症状了,应该怀疑缺钙,及时去医院检查,尽快加以纠正。另外,胖宝宝比瘦宝宝更容易缺钙,所以,父母在照料胖宝宝时更要细心观察。

5.新生儿开始补钙的时间

近期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补钙热,就连新生儿也不放过。钙确实是儿童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然而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补充钙?新生儿何时开始补钙才科学?

最近,专家研究发现,只要新生儿吃奶好,维生素D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要求供给,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盲目补充过多的钙,不但影响新生儿的食欲,大量的钙在肠道内形成钙锌磷酸盐化合物,反而使钙、锌得不到吸收,还可干扰蛋白质及脂肪的正常吸收,直接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在母乳期新生儿有“抽搐”史,应在3~4个月后开始补钙,早产儿一般2~3个月开始补钙,这些都是在母乳喂养的前提下。人工喂养可提前1个月给宝宝补钙。

温馨提示:孕妇在怀孕后期最好能进行一次肌内注射维生素D,这是预防新生儿缺钙较为理想的办法。同时,还要增加宝宝的户外活动时间。

6.小宝宝补钙要讲究“分量”

人体对钙质的需求是随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我国营养学会的营养专家推荐每日膳食中钙的供给量是:1~6个月,母乳喂养儿300毫克/日,人工喂养儿400毫克/日;6~12月,400毫克/日;1~4岁,600毫克/日;4~11岁,800毫克/日;11~18岁,1000毫克/日。

钙的主要来源是通过食补,即多摄取高钙食物,如牛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大豆制品,虾皮、虾米、芝麻酱等。对宝宝而言,最好每天要食用奶类食品,因为奶类和奶制品含钙量丰富,而且易吸收。如1瓶牛奶(220毫升)的含钙量约200毫克,若每天能喝上1~2瓶鲜牛奶,就可得到200~400毫克的钙,再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钙,合起来就能满足宝宝1天的需要量。

值得一提的是:奶酪含钙量也很高,父母可以自制蔬菜奶酪汉堡包,以增加钙的摄取。对于不爱喝奶的宝宝,可以改喝酸奶。另外,豆类及豆制品的含钙量也较高,最好能每天食用25~50克。

在补钙的同时,父母平时应该多带宝宝晒太阳,帮助钙的吸收。

7.新生儿不宜吃钙片

现在,许多父母都知道要给宝宝补钙以防止出现佝偻病,随之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儿童钙片。儿童保健专家提醒父母,不要给正吃母乳的宝宝吃钙片来补钙,尤其是新生儿,这是因为很多钙片都是化学合成品。一般来说,从食物中摄取钙是最安全的途径。而对于还在母乳喂养期的宝宝来说,母乳中的钙就足够了。如果给宝宝喂服钙片,反而会影响吃奶量,影响营养的吸收。

因此要保证宝宝不缺钙,母亲可以注意适量摄入些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鸡蛋、瘦肉、干果等,都可以帮助母亲补充钙、锌等,而宝宝只要通过母乳喂养就可以得到足够的钙了。同时还要注意多给宝宝晒太阳,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以促进钙的吸收。

8.新生儿期要加喂鱼肝油

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是由于身体内维生素D不足而造成钙磷代谢失常,使体内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上,所以骨骼发生病变,出现畸形。同时,还影响神经系统、肌肉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略,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已明显下降,容易得肺炎、腹泻。得病后表现病程长、病情重、病死率高。

体内维生素D主要依靠晒太阳的作用形成。因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将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变成胆骨醇,即维生素D3.其次,食物中也含少量维生素D,特别是浓缩鱼肝油中含量较多。

一些在冬春季节妊娠的孕妇,如果在孕晚期没有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出生的新生儿非常容易发生先天性佝偻病。新生儿期很少晒太阳,而人奶、牛奶含维生素D很少,不能满足每日的需要量,导致佝偻病加重,影响生长发育。为了防止新生儿患佝偻病,在新生儿出生半个月时,必须加服鱼肝油。

9.为宝宝做正确的骨钙检查

不少父母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缺钙?在医院检测中,头发和血液两种检测方法,哪种更能真实反映宝宝的含钙水平?

有关专家介绍,取宝宝的头发来检测其缺钙与否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结论也不可信。比较可信的是检测耳朵、手指等末梢血来查骨钙,这才能真实反映宝宝的含钙水平。一般医院是做血生化(抽静脉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和骨骼X线检查(腕部X线照片)来判断有无佝偻病。

10.新生儿也会低血糖

新生儿也会发生低血糖,一般多发生于出生后的2~3日内,常见于早产儿、足月小样儿、糖尿病母亲的巨大新生儿及新生儿缺氧窒息、硬肿症、感染败血症等。

(1)症状:低血糖症状轻的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出冷汗,哭闹不安,全身肌肉软弱无力,体温偏低,心动过速等症状,或有到处寻找奶头要吃奶的明显饥饿现象。症状重的患儿则表现为哭声低弱,各种反应差,眼球出现异常的转动,心跳加速,肌肉震颤,腱反应亢进,阵发性呼吸暂停或增快,嗜睡、惊厥,甚至昏迷。

新生儿发生低血糖会妨碍神经组织中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尤其是物质合成代谢,从而使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脑细胞肿胀、软化、坏死,临床上出现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新生儿血糖的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尽量要做到预防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这样才能降低发生率,减少脑损害。

(2)新生儿低血糖的原因

①早产儿及小样儿体内糖原的储存量少,出生后维持体温、呼吸、肌肉的活动,都要靠糖类物质来供应能量,如果不及时补充则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②新生儿如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硬肿症、溶血症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进食,体内现有的葡萄糖消耗量又大,从而导致低血糖。

③母亲患有糖尿病或新生儿患有半乳糖血症、糖原储积症等遗传性疾病,也会出现小儿低血糖。

④如果快速葡萄糖输入可能刺激新生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当突然停止葡萄糖输入时,可能发生反应性低血糖。因此,对窒息后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输注葡萄糖后应逐渐减量至停用,可避免发生反应性低血糖。

⑤一些疾病如激素缺乏、糖尿缺陷、先天性垂体功能低下等,还有先天性代谢性缺陷,如枫糖尿症、半乳糖血症等,均能导致糖减少。

(3)防止新生儿低血糖的方法:新生儿低血糖在早期(血糖在1.7~2.2毫摩/升)往往无症状,但可能引起脑的损伤。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必须加强血糖的监测,最早1次应在出生后的30分钟进行,随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第1、2、4、6个小时各检查一次。如果发现血糖低于2.2毫摩/升就应给予补充葡萄糖。另外,母亲最好及时喂奶,若是早产儿或不会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奶。

当然,孕妇合理进食是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关键措施。自然分娩的产妇在产程前后应适当进食,少食多餐,以富含热能的流食、半流食为主,如果汁、藕粉、稀面条、稀饭等。当产妇因情绪紧张、焦虑而缺乏食欲或畏惧进食时,可给予5%~10%葡萄糖静脉注射。剖宫产的新生儿比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低血糖,这与孕妇禁食时间长和术中补盐多于补糖有关。对此,术前给孕妇注射5%~10%葡萄糖注射液,可提高其产时血糖浓度,有利于改善宝宝对糖的需求。

巨大儿要提早喂养,出生即可喂奶或糖水,以防发生低血糖,可以按照2个小时喂1次进行。如果喂养困难,可以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液,此时要注意静脉滴注葡萄糖的浓度不能过浓,速度不能过快。

11.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春季易抽搐

有些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在来年的春季会发生抽搐,这常常不是由于大脑病变或感染造成的,而是因为钙的缺乏所引起的抽搐症。

(1)病因:因为冬天出生的新生儿到户外晒太阳的机会少,体内维生素D3的水平也低,就会影响钙的吸收。加之一些新生儿甲状旁腺发育不成熟,缺乏代偿体内血钙水平的能力,这就使来年春季容易发生抽搐。

(2)预防:关键是给新生儿储备和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

①常晒太阳。根据天气和日光的情况,父母每天抱着宝宝到户外或阳台上晒太阳。注意:玻璃窗能阻挡紫外线通过,所以不能隔着玻璃窗晒太阳。

②滴入鱼肝油。新生儿,尤其是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可自出生后第3~4周起,每天加服1滴浓缩鱼肝油,待逐步适应后加至3~5滴。同时补充适量钙粉,但每日不得超过0.5克。早产儿、双胞胎或发育特别快的新生儿,口服浓缩鱼肝油的剂量应加倍,但不应超过5滴,以防鱼肝油中毒。在服用鱼肝油时,应注意新生儿的大便,如果大便多而稀,是消化不良的表现,应少量、慢慢地增加,使新生儿的胃肠道有个适应的过程。

12.常见的新生儿产伤

新生儿产伤常由困难的产科手术、产程延长或分娩处理不当所引起。因此,积极提高助产技术,对防止新生儿产伤非常重要。

(1)头皮血肿:由于分娩时新生儿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留在骨膜下所致。可因胎头负压吸引、产钳手术等引起,亦可见于自然分娩的新生儿。血肿多位于顶骨,偶见于枕骨和额骨。一般在产后数小时甚至数天内逐渐增大,常以颅骨边缘为界限,而不越过骨缝。血肿外覆盖的头皮不变颜色,血肿下的颅骨一般无明显骨折,但偶有颅骨线形骨折者。本病吸收较慢,常需数周,也有机化持续数年者,多不需特殊处理,但应防止揉擦。初期可冷敷,肌内注射维生素K1100毫克每日1~2次,持续2~3日。血肿较大者,5日后在严密消毒下,自血肿内抽血,局部压迫包扎。

(2)颅内出血:由于分娩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所致,如产钳术、胎头吸引、臀位后出胎头困难等,头颅被挤压,导致颅内血管破裂。此外,如分娩过速,由于外界压力的迅速变化亦可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

(3)骨折

①锁骨骨折。锁骨骨折是产时损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常发生在巨大胎儿肩周径过大、肩部娩出困难时,亦可发生在臀位牵引时,顺产时偶尔见到。损伤侧肩部运动受到影响或完全不能活动。体格检查时,见局部肿胀,折断处有骨摩擦音,必要时做X线摄片方可确诊。治疗可在患儿腋下置一个棉垫,将患侧上肢用绷带固定于胸部,两周后常可愈合,预后良好。

②肱骨骨折。肱骨骨折大都由臀位手术引起的。骨折多发生于骨干中段,系横断骨折,有移位。治疗可在患儿腋下置一个棉垫,使肘关节处于直角位,用绷带缚于胸侧,2周后常可愈合。骨折端重叠和成角亦可在短期内自行消失。

③股骨骨折。在臀牵引时,用手勾出下肢,容易造成股骨骨折。骨折后局部肿胀严重及骨摩擦音,同时由于屈肌的收缩,使近侧断端向前移位,造成向前成角畸形。治疗可用小夹板固定或悬垂牵引,常于2周愈合,一般不会遗留畸形。

(4)周围神经损伤:臀丛麻痹是新生儿出生时因臀丛神经丛受伤引起的部位性或完全性麻痹。在头位产时,当肩部不易娩出而用力拉头部时发生,或在臀位产时,胎头不易娩出,强拉锁骨上窝时发生。表现为手臀下垂、内旋内收贴身,前臀不能弯曲,有时有前臂小肌群瘫痪。如果由于出血或水肿压迫造成损伤,功能可很快恢复,但如神经断裂将造成永久性的麻痹,尤其在三角肌有损伤时则更严重。治疗采用局部按摩或针灸疗法,可使麻痹的肌肉松弛,防止继发性挛缩。

13.早期发现新生儿锁骨骨折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产伤性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医生或家长忽略,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易造成严重后果。本病常发生于体重过大、分娩困难的新生儿,男女比例为2︰1.

(1)原因:本病的发生常由于胎儿迅速下降,前肩胛部挤向产妇的骨盆耻骨联合处,使脆弱的锁骨极度弯曲而发生骨折;助产人员牵拉胎儿肩部用力过猛,强拉胎儿娩出至骨盆口时,两肩剧烈向内压而引起。骨折多发生于中央或中外1/3段,呈横形骨折,并有移位,也有不完全性骨折(青枝骨折)者。

(2)早期发现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方法:对于有难产史、出肩困难的新生儿应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将新生儿头部放于中位,检查者由外向内沿锁骨仔细触摸,体会双侧锁骨轮廓是否清楚,两侧是否对称。正常时锁骨呈S形,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及压痛。锁骨骨折时,触摸锁骨双侧不对称,患侧锁骨有增厚模糊感觉,当触到骨折处时患儿会哭闹,两上肢活动度不一致,患侧上肢可能因活动时疼痛而呈现假性麻痹,痛肢紧贴胸部;局部软组织可能肿胀、压痛;有骨摩擦或骨痂形成。拥抱反射两侧不对称,患侧减弱或消失。

(3)处理:对于青枝骨折一般不需处理,对完全性骨折者,以前均以“8”字绷带固定两周,但现在主张对患侧上肢应减少牵拉,避免病情加重,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肩部增宽,错位及畸形都能自行消失。预防在于提高助产质量及技巧。

14.引起新生儿胸锁乳突肌血肿的原因

新生儿胸锁乳突肌血肿是由于分娩时胎头旋转过度或强度牵引所致,轻者仅有胸锁乳突肌的血管破裂,造成肌鞘内出血,重者肌纤维部分或全部断裂,同时有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常见于臀位产的新生儿,临床上比较多见。

(1)表现:患儿一般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症状,表现为头向患侧倾斜,下颌及面部转向健侧,下颌抬高,头颈活动受限,在胸锁乳突肌中下1/3部位可触及梭形或椭圆形肿块,触及有疼痛貌,质较硬如软骨,可随肌肉移动,局部皮肤无异常,血肿以右侧多见。出生后2~4周内逐渐增大,如橄榄大小,往往从2个月开始缩小,在3~6个月后逐渐吸收消失。

(2)处理:一旦病情发展,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成为无弹性的纤维带而导致斜颈,出现这种症状时,可让宝宝仰卧于母腿部,两足紧贴母腹,头部伸展于母两膝处。把宝宝转向健侧,连续20~25次,每日做2~3回,配合局部按摩硬结,若1~2年仍不消失,可做矫形手术。

15.新生儿髋关节脱位

(1)病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即股骨头不在髋骨臼窝里,或容易从里面滑出来,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本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母亲激素的影响、护理不当等。女孩发病比男孩多,左侧脱位比右侧多,单侧脱位约为双侧的1倍。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后脱位为多见,出生时即已存在,病变累及髋臼、肌骨头、关节囊、韧带和附近的肌肉,导致关节松弛,半脱位或脱位。有时可合并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斜颈、脑积水、脑脊膜膨出,其他关节先天性脱位或挛缩等。

(2)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症状

①关节活动受限。在儿童期先天性髋脱位通常是以无痛和关节活动不受限为其特点。然而在婴儿和新生儿时期则恰恰相反,有暂时性关节功能障碍,呈某种固定姿势。典型症状为患儿肢体呈屈曲状不敢伸直,活动较健侧差,无力,牵拉下肢时则可伸直,但松手后又呈屈曲,少数患儿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两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髋关节完全呈僵直状态,少数患儿在牵拉下肢时哭闹。

②肢体缩短。单侧髋关节脱位常见患侧肢体缩短。

③其他常见症状。如大阴唇不对称,臀部、大腿内侧或腘窝的皮肤皱褶加多,加深或不对称,会阴部加宽,有时可在牵动患肢时有“弹响声”或弹跳感。

(3)新生儿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髋关节不牢固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很快就能恢复。但是如果新生儿髋关节先天性脱位,在2周时得不到恢复,可以采取夹板固定的办法,使新生儿的股骨头固定在骨窝里面,夹板一般戴2~4个月。当去掉夹板时,髋关节理应恢复正常。到下次例行检查时,如果脱位还没有恢复,只好开始长达几周时间的股骨头牵拉的办法,强使股骨头进入骨窝。牵拉后,必须戴夹板或打石膏,坚持几个月。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越早越好,如果在新生儿和婴儿期治疗,孩子将来走路正常,也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耽误了治疗,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髋关节炎。

16.新生儿唇腭裂做手术的时间

唇裂俗称“兔唇”,腭裂俗称“狼咽”。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两方面,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胚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环境。现代医学证实了胎儿的唇腭发育是在胚胎12周内完成的,尤其是在怀孕后的前3个月内,一些影响胚胎发育的因素(如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病毒感染、损伤、不良精神刺激、某些药物等)可以直接导致唇腭发育障碍,因此,妊娠早期的妇女应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防止病毒感染,慎用药物。

一旦发生唇腭裂,畸形表现在面部,这不仅直接影响患儿美观,而且对其今后的生活、发育及心理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唇腭裂患儿施行早期治疗是父母迫不及待地要求,但同时又因为考虑到新生儿能否忍受手术而犹豫不决,因此,如何选择手术时间尤为重要。

关于唇裂的修复年龄,宜早不宜迟,原则上只要避开新生儿黄疸期即可进行手术治疗,也就是通常在出生后3日内或10日后,倘若患儿因黄疸延迟消退,可考虑在出生3周后再行手术。至于双侧唇裂患儿暂可考虑先做一侧手术,另—侧待半年后再予治疗。

17.新生儿外科疾病的信号

新生儿的外科疾病临床表现有特殊性,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呼吸困难:正常新生儿呼吸40~44次/分,呼吸困难常表现为运动减弱、次数增加、点头状呼吸同时伴有呻吟。新生儿期常见于自发性气胸、膈疝所致。如初次吃奶后即发生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咳呛,则应高度怀疑食管闭锁。

(2)呕吐:新生儿持续性呕吐常提示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呕吐,尤其是吐出胆汁样液体,应怀疑先天性疾病所致的消化道梗阻。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逐渐加重的喷射性呕吐,应怀疑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或胃食管反流。

(3)腹胀:腹胀伴呕吐多见于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胎粪性腹膜炎。高位梗阻常以频繁呕吐为其特点,低位梗阻则以腹胀为明显,如果腹胀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现象,则应高度怀疑肝破裂、脾破裂出血所致的血腹。

(4)腹部肿块:除右上腹肿大可能是肝脏、下腹肿大可能是充盈的膀胱外,在腹部扪及的肿块常为内脏的积水、囊肿或是肿瘤。

(5)便秘:出生后无胎粪排出,首先应注意是否有肛门畸形,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提示有肠梗阻,而以肠道畸形可能性最大。

(6)便血:便血同时伴有呕吐、腹胀,多见于肠旋转不良、肠坏死。先出现腹泻,以后出现血便,并有腹胀、呕吐,则应高度怀疑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尤其是见于未成熟儿。

(7)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日出现轻度黄疸,第2周开始消退,常为生理性黄疸。如果黄疸持续不退并进行性加重应怀疑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先天性胆道闭锁。

18.新生儿畸形足的原因及治疗

新生儿畸形足属于先天性畸形,指脚形状扭曲或是位置不正。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的发病率高3倍。造成畸形足的原因是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不正常(姿势性畸形足)或者是足骨发育畸形(结构性畸形足)。

在医院检查脚的活动能力,如果正常,属姿势性畸形足,无须治疗;活动受限则说明属于结构性的畸形足,治疗包括脚部推拿,用胶布和夹板固定脚的位置。如果在3~6个月时脚形仍没有改变过来,则需要做手术,使之矫正,然后用石膏固定3个月。经过治疗以后,姿势性畸形足在出生后几周就可自行恢复。结构性的畸形足在推拿或绷带疗2~3个月后,一半左右的宝宝都能恢复正常。只有少数需要多次手术,治疗需5年以上,才能使脚的外形与功能接近正常,但不能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