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育健康宝宝一本通
32082000000059

第59章 新生儿血液及心脏疾病

1.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1)表现:新生儿在出生后2~6日时,早产儿可能延迟到第2周,尤其是母亲有病不能喂奶,只好喂牛奶的新生儿,常常发现突然出血的现象。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脐带端切口出血以及呕吐血、大便带血等胃肠道出血;其次为鼻出血、皮肤出血,特别是在受压地方更为明显,如足跟、头枕部、腰骶部等,严重时还可以变为血肿;注射针刺的地方渗血不止,尿血和阴道出血;早产儿还可能出现颅内出血。

(2)病因: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新生儿体内缺乏维生素K,使体内凝血过程受到影响,很容易出血。大多数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总量比较低,再加上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没有吸奶,肠道内细胞少,不能制造较多的维生素K,同时,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少。另外,如果新生儿患有其他疾病,如肝炎、胆道闭锁等,均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父母应该经常观察新生儿是否有出血现象,如果有轻度少量出血,尤其是喂母乳,应给新生儿每日服维生素K 1毫克,早产儿0.5毫克。母亲也最好每次服维生素K 20毫克,每周2次。若出血严重则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3)预防和治疗都要及时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K:专家指出,在胎儿期时,孕妇体内的维生素K极难输送给胎儿,所以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K储存量很少;新生儿维生素K的主要来源是奶制品,但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通常只有牛奶的1/4;同时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其肠道呈无菌状态,这也会阻碍利用维生素K。因此,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容易缺乏维生素K。

维生素K的主要功能就是激活体内凝血因子,发挥凝血作用,防止人体出血现象,一旦新生儿体内可利用的维生素K缺乏,就容易导致新生儿出血性疾病。所以,及时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K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孕妇在分娩前未服用或未注射过维生素K,而新生儿体重又不到2500克;如果孕妇在分娩前几天曾用抗凝药物或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或口服抑制肠道细菌的抗生素,应立即给刚出生的新生儿肌内注射合成维生素K 1~2毫克,以预防新生儿出血。如果新生儿患了先天性消化道梗塞,或阻塞性黄疸,更应肌内注射维生素K。

温馨提示:哺乳期的母亲也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平时可以多吃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蛋黄等;妊娠期间和哺乳期间,母亲最好不要频繁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能干扰维生素K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

(4)新生儿出血症的护理

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维生素K11~2毫克。

②新生儿出生1~2小时后喂糖水,4~6小时后开始喂母乳;如果是早产儿,可以在出生后4小时喂糖水,若吮吸吞咽能力好,就可直接喂母乳。这样做可促进新生儿肠道内菌群形成,使之有利于维生素K的合成。

③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神志、面色、呕吐物和大便情况。平时尽量少惊动他们,保持安静,以减少出血。

④消化道出血明显的患儿应禁食。

⑤患儿若是脐端渗血,可用云南白药敷之,再行加压包扎,然后及时去医院。

2.新生儿颅内出血

(1)病因: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就是难产、窒息或产伤,而早产儿多是由于凝血功能差,血管比较脆弱引起的。

(2)表现: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①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淡漠、嗜睡、昏迷等。

②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③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

④呼吸改变。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⑤肌张力。早期增高,然后逐渐减低。

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不良,固定和散大。

⑦其他。黄疸、贫血。

(3)预防: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应做好围生期保健,防止早产,发现异常胎位应积极采取纠正措施,防止胎儿缺氧及产伤;孕妇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麻醉药及镇静药;对早产、难产、手术产及产时曾有窒息的新生儿要特别加强护理,给予维生素K,并应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3.新生儿脐部出血

新生儿脐部出血是指脐带脱落后,已干燥了的肚脐经过数天之后又时而渗出水分,时而在覆盖肚脐的纱布上渗出血迹。这时,父母不要太紧张,不过也不能大意,主要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消毒处理,用消毒棉签蘸碘酒擦,每日2次,同时要保持干燥。一定要注意卫生,保持宝宝衣物等物品的卫生。如果出血量比较多,或发生了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4.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ABO血型不合是指母亲为O型,新生儿A型和B型;或母亲为AB型,新生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刺激,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一般ABO溶血病多为轻症,Rh溶血病较重。轻者除黄疸外,可无其他明显异常,1~2日后逐渐出现黄疸和贫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常常被误诊为生理性黄疸;病情严重者贫血明显,同时有水肿、心力衰竭、肝脾大,甚至死胎。如及早诊断治疗,治愈率较高,很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未及时诊断治疗则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核黄疸,最后导致智力低下、听觉障碍、抽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1)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新生儿溶血病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①水肿。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大及贫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

②黄疸。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日出现,黄疸发展迅速。血清胆红素以游离型为主,但也有因胆汁淤积而在恢复期出现结合胆红素升高者。

③贫血。Rh溶血患儿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主要由于血型抗体在体内持续存在,继续溶血所致;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后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④肝脾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胎儿水肿时有明显肝脾增大,系髓外造血所致,多见于Rh溶血病。

⑤胆红素脑病。即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日,早产儿多见。常会随着黄疸加重而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首先为嗜睡、喂养困难、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半天至一天后很快出现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前囟隆起、呕吐、哭叫、惊厥,常伴有发热;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幸存者症状逐渐恢复,肌张力恢复正常,但常遗留有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力低下、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2)ABO溶血:ABO型溶血是指母亲为O型血,父亲血型为A型、B型或AB型,胎儿是A或B型血则形成ABO血型不合,临床上又称ABO溶血。这主要是由于母亲为O型者比A型或B型人更容易产生抗A或抗B的IgG抗体,IgG抗体则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当胎儿体内抗体达到一定量时,抗原体发生反应,使红细胞大量破坏,造成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往往在第1胎即可发生,因为O型血孕妇在妊娠前就有机会接触ABO血型抗原。虽然ABO溶血的发病率高,但新生儿溶血病只有10%。ABO溶血病的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轻、中度贫血及黄疸,极少发生核黄疸和水肿。

(3)Rh溶血:孕妇与胎儿由于Rh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称为“新生儿Rh溶血病”。

关于Rh血型系统,共有3对6个基本抗原,分别称为C、D、E、c、d、e,其相应的抗体则称为抗C、抗D、抗E、抗c、抗d、抗e抗体。6种抗原的抗原性以D抗原为最强,由抗D抗体引起的Rh溶血病最严重,发病率也最高。因此,临床上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只有Rh(D)阳性的胎儿能使其母对D抗原致敏,也只有Rh(D)阳性胎儿的红细胞会遭抗D抗体破坏而得Rh(D)溶血病。

虽然Rh溶血病大多由RhD抗原引起,但其他Rh抗原如E、C、e等抗原也可以引起新生儿Rh溶血病。由于其他Rh抗原的抗原性较弱,抗体作用亦较小,因而症状较轻。

凡妇女Rh阴性而其丈夫Rh阳性者,更需加强计划生育。如果已经怀孕,则要加强产前检查。妊娠期间,如有大量胎盘出血或偶然发生了Rh阳性血的输血,可以用免疫球蛋白来防止或减轻孕妇的免疫反应。

(4)预防新生儿溶血的方法:新生儿溶血病预防重于治疗。有关医学专家认为,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和Rh血型检查,同时检查孕妇血清中有无Rh抗体;必要时检查羊水中的胆红素的浓度,有助于诊断胎儿是否患溶血病及了解病情,若证实有可能引起本病者,应该考虑需要做宫内输血治疗或提前分娩。

如果Rh阴性孕妇在分娩出Rh阳性新生儿,应该在72小时内肌内注射RhDIgG 300毫克,此剂量至少可中和10毫升胎血,以避免孕妇被致敏。对Rh阴性妇女的流产者,产后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宫外孕输过Rh阳性血时,也应尽早肌内注射同样的药物及剂量。对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孕妇可给中药如茵陈等预防。

5.早产儿需防贫血

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对铁的吸收能力差,机体造血必须依靠妊娠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大量的铁来完成。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从母体里获得的各种营养的绝对量,特别是造血材料——铁质储藏量就很少,存在先天铁储备不足;再加上早产儿往往体重偏低,在生后1年内的生长速度比正常新生儿快,从而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如果发现宝宝有如下的变化应及时就诊。

(1)看面:贫血宝宝常常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眼睑结膜颜色发淡,口唇及舌淡红色或苍白。

(2)看行:贫血的宝宝常容易感到疲累,活动也往往较少。

(3)看吃:食欲下降也是贫血宝宝的一个特点。

(4)看病:因为免疫力功能降低,所以更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可能细心的妈妈会发现,每次流行感冒一来,自己的宝宝准逃不掉。这就说明宝宝的免疫力低下。

6.确定宝宝贫血的金标准

所谓贫血,就是红细胞数减少,或者血红蛋白量减少。检查是不是贫血,只有通过验血才能反映出宝宝的真实情况。由于宝宝造血系统不完善,会出现短暂的自限性生理性贫血,2~3个月时血红蛋白含量降至110克/升,但3个月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宝宝年龄不同诊断的金标准也不同,具体如下:

血红蛋白含量(Hb)

新生儿期Hb<145克/升

2~4个月时Hb<90克/升

4~6个月时Hb<100克/升

6个月~6岁时Hb<110克/升

符合上述一条金标准的宝宝,再结合容易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如早产,以及宝宝的日常表现,就可诊断为贫血。

7.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

要认识新生儿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比认识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心脏病困难,要参考多方面的情况。

(1)青紫:青紫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突出表现,一般出生后持续存在,也可于出生后3~4个月逐渐明显,在口唇、指(趾)甲床、鼻尖最明显。而潜伏青紫型心脏病平时并无青紫,只是在活动、哭闹、屏气或患肺炎时才出现青紫,晚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持续青紫。

(2)心脏杂音:多数先天性心脏病都可听到杂音,这种杂音比较响亮,粗糙,严重者可伴有胸前区震颤。心脏杂音多在就诊时被医生发现。

(3)体力差:由于心功能差、供血不足和缺氧所致,重症患儿在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吸吮数口就停歇,气促,易呕吐和大量出汗,喜竖抱;年长儿不愿活动,喜蹲踞,活动后易疲劳,阵发性呼吸困难,缺氧严重者常在哺乳、哭闹或大便时突然晕厥,易出现心力衰竭。

(4)易患呼吸道感染:多数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肺血增多,平时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又进一步导致心功能衰竭,二者常常互为因果,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死亡原因。

(5)发育差:先天性心脏病多有发育迟缓,有青紫者尤其明显,严重者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影响。

(6)其他症状:先天性心脏病如有左心房扩大或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则自幼哭声嘶哑、易气促、咳嗽;合并其他畸形,如先天性白内障、唇腭裂和先天愚型等;心室增大可致心前区隆起,胸廓畸形;持续青紫者可伴有杵状指,多在青紫出现后1~2年形成。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宝宝有上述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确诊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并及时处理。

8.新生儿出现紫绀的情况

(1)正常新生儿高血红蛋白性的轻度紫绀新生儿刚刚出生时由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较高,有部分血红蛋白仍为还原型血红蛋白,导致正常新生儿的指(趾)甲床及口唇常可呈轻度紫绀,由于携氧血红蛋白也较多,故不伴烦躁、气急等缺氧现象。

(2)局部性紫绀分娩时头面部或臀位等先露部位受压,可产生局部紫绀,并伴水肿。

(3)窒息如羊水或胎粪吸入性湿肺、肺透明膜病、肺膨胀不全、肺炎、肺出血及呼吸暂停等。

(4)心血管疾患新生儿期紫绀明显,应首先考虑大血管错位、主动脉闭锁、肺静脉异位引流等。

(5)头面部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和小颌大舌腭裂综合征,其紫绀均在哭吵时消失。

(6)胸腹部畸形,如食管闭锁伴气管瘘、膈疝等。

(7)多血症除紫绀外,还可有烦躁、抽搐、心力衰竭。

(8)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M病都在出生时即发生紫绀,前者用亚甲蓝或维生素C试验治疗可缓解青紫。

(9)颅内出血为中枢性呼吸暂停而引起发绀。

(10)惊厥屏气导致紫绀。

(11)新生儿低血糖症状非特异性,可呈发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