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32080100000070

第70章 参考文献

1 黄泰岩主编:《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5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光明日报》2009年1月24日,第3版。

3 《北京商报》2009年2月9日,第1版。

4 厉以宁:《改革开放30年成就了三件大事》,载《中国改革》2008年7月28日。

5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吴敬琏PK厉以宁:改革30年成败得失》,引自中国新闻网2008年1月14日。

6 张维迎:《10位经济学者谈中国改革》,载《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5期。

7 高尚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载《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8期。

8 高尚全:《每次改革开放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载《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8日。

9 吴宣恭:《评对抗“官本经济”的“民本经济”论——与高尚全先生商榷》,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0 赵磊:《改革30年:面临的问题与出路》,载《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11 刘国光:《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30年》,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8年12月3日。

12 卫兴华:《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都要总结》,载《理论动态》2008年第1799期。

13 刘树成:《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人民网”2008年12月17日。

14 林岗:《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与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15 陈翔云、张宇:《“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4次学术研讨会暨第8次会员大会”综述》,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16 樊纲:《计划经济的残余是中国改革的瓶颈》,“《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发言,新浪网“新浪财经”2008年7月9日。

17 茅于轼:《国富与国穷: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载《商界(评论)》2008年第2期。

18 陈志武:《中国经济的希望在“民企”》,载《中国市场》2008年第11期。

19 陈志武:《陈志武:对改革路径的再思考——私有化和宪政民主不能再回避》,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2月16日。

20 刘国光《“国退民进”争论的实质与发展私营经济的正确道路》,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1 郭飞:《深化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若干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2 王中保:《公有制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

23 张五常:《金融灾难的核心问题——与贝加商榷》,载《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10期。

24 张五常:《向格老致意》,载《招商周刊》2008年第23期。

25 陈志武:《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10日。

26 赵磊:《为什么马克思又成时尚》,载《人民论坛》2008年第21期。

27 吴建环:《次贷危机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人民网”2008年10月24日。

28 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29 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1日。

30 吴宣恭:《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457页。

31 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后果》,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12期。

32 蔡继明:《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七大——解读平等、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演变》,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33 吴敬琏:《吴敬琏谈贫富分化加剧主因:是机会不平等而非效率》,载《理论前沿》第12期。

34 魏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35 何炼成等:《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36 邹东涛:《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载《学习时报》2008年6月14日。

37 宋圭武:《幸福源泉的经济学分析》,载《人民论坛》2008年第17期。

38 卫兴华、张福军:《应重视十七大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新观点》,载《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5期。

39 余斌、丁晓软:《试论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40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载《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日第九版(张伯里执笔)。

41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历程的制度思考》,载《中国市场》2008年第46期。

42 陈志武:《陈志武:对改革路径的再思考——私有化和宪政民主不能再回避》,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2月16日。

43 张五常:《人民币的困境》,载《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4 赵人伟:《不必担心贫富差距会加大》,载《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第1期。

45 茅于轼:《看得清和看不清的“不平”》,载《上海经济》2008年第12期。

46 魏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47 宋毅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刘国光谈30年改革开放历史经验》,载《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第5期。

48 丁冰:《试析当前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主要原因》,载《中华魂》2008年第3期。

49 吴宣恭:《实现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载李忠民编:《中国经济和谐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50 孙长虹:《“拉开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载《海派经济学》2008年第21辑。

51 胡星斗:《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意义、问题与措施》,载《中国选举与治理》2008年4月14日。

52 陈志武:《农村土地私有化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载“观点地产网”2008年10月14日。

53 党国英:《党国英谈土地流转与农村改革》,载“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年10月7日。

54 张曙光:《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土地目标冲突》,载《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第19期。

55 秦晖:《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7日。

56 温铁军:《土地私有化不是中国未来农村的未来方向》,载《环球企业家》2008年7月5日第13期。

57 温铁军:《“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三大亮点》,载“党政频道网”2008年11月21日。

58 马晓河:《土地流转与土地私有化有本质不同》,“人民网”10月20日。

59 小橹:《农村土地流转仍要“摸着石头过河”》,载《瞭望》2008年10月21日。

60 张晓山:《土地私有化是误读》,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4日。

61 厉以宁:《农村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载“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年10月6日。

62 亦非:《土地流转不是土地私有化》,载“新华网”2008年10月14日。

63 李昌平:《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谁占有土地收益》,载《商务周刊》2008年11月19日。

64 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完全自由流转》,载《解放日报》2008年12月08日。

65 茅于轼:《要在主流思想方面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发言,新浪网“新浪财经”2008年7月9日。

66 茅于轼:《市场觉悟最早一批人》,载《英才》2008年第10期。

67 林毅夫:《经济学理论需要自主创新》,载《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5期。

68 程恩富:《中国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缺陷与全面重建》,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18期。

69 卫兴华:《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都要总结》,载《理论动态》2008年12月10日第1799期。

70 黄泰岩:《三十年中国经济学发展与变化》,载《理论动态》2008年12月10日第1799期。

71 丁晓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方青年经济学家张宇》,载海派经济学》2008年第21辑。

72 陈翔云、张宇:《“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4次学术研讨会暨第8次会员大会”综述》,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73 陈翔云、张宇:《“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4次学术研讨会暨第8次会员大会”综述》,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74 何炼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载《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3期。

75 裴小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改革开放》,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76 白永秀:《中国特色经济学创新与发展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7 丁冰:《(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78 于金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79 邱海平:《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载《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80 余斌:《马克思经济学说中的假定与西方经济学的假设》,载《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4期。

81 林桂军、Ronald Schramm:《我国储蓄/投资差额的结构分析与经常项目顺差》,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4期。

82 邹卫星、房林:《为什么中国会发生投资消费失衡?》,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83 陈璋、李学林:《中国式储蓄率波动趋势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84 祝丹涛:《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85 项俊波:《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86 曹源芳:《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关系——基于1998—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

87 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88 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24-34.

89 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90 卢峰:《大国经济与输入型通胀论》,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91 周其仁:《货币、制度成本与中国经济增长》,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5-6期。

92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93 张成思:《中国36个城市通货膨胀持久性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94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证据、理论和政策》,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95 李富强、董直庆、王林辉:《制度主导、要素贡献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分类检验》,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96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变迁》,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97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98 李宇、姜波克:《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基于结构优化的视角》,载《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99 张其仔、郭朝先:《中国工业增长的性质:资本驱动或资源驱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100 李刚、陈志、金培、崔云:《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约束的估计》,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101 贾俊雪、郭庆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变化与宏观经济稳定政策》,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102 胡乃武、孙稳存:《中国经济波动的平缓化趋势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03 刘金全、郑挺国:《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与经济增长走势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104 张晓晶:《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调整、未来走势与政策选择》,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105 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106 车维汉、贾利军:《国际贸易冲击效应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1978~2005》,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107 陈太明:《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108 孙学工、杜飞轮:《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及对策研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1期。

109 陈雨露、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载《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110 余永定:《中国当前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前瞻》,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9-10期。

111 黄海洲:《全球经济格局转变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9-10期。

112 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13 赵文哲:《财政分权与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关系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114 周业安、章泉:《市场化、财政分权和中国经济增长》,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5 王德祥、李建军:《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外贸依存度——基于1978~2007年改革开放3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116 杨子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应用分析》,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17 张雪兰:《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现阶段我国的最有货币政策选择吗?——基于损失函数及先决条件的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118 于泽:《我国M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119 范志勇:《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及政策》,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120 卞志村:《开放经济下的最优货币政策、MCI及在中国的检验》,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121 闫红波、王国林:《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来自制造业的实证》,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22 吴培新:《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涵义》,载《国际金融研究》2008第10期。

123 邢宏建、臧旭恒:《网络效应的表述及研究框架评析》,载《东岳论丛》2008年第2期。

124 邢宏建、臧旭恒:《网络效应的技术属性》,载《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25 彭恒文、石磊:《异质网络效应、技术进步及社会福利》,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126 杨少华、李再扬:《网络外部性、研发激励与技术标准化:以激光视盘业为例》,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127 黄泰岩、李鹏飞:《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128 高维和:《网络外部性、专用性投资与机会主义行为——双边锁定与关系持续》,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129 张丹宁、唐晓华:《产业网络组织及其分类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130 刘晓善:《虚拟企业和网络组织:基于交易成本的解读》,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2期。

131 聂锐、高伟:《区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网络模型研究》,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7期。

132 胡汉辉、沈华:《网络的融合及电信管制的动态性》,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33 尹莉:《ICT产业:从结构变化到联盟网络》,载《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34 袁正、郑勇:《网络型产品的消费特征及其影响》,载《消费经济》2008年第6期。

135 于立、吴绪亮:《运输产业中的反垄断与规制问题》,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136 张耀伟:《双重垄断下中国垄断行业改革:逻辑次序与路径选择》,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8期。

137 陈甬军、胡德宝:《中国的买方垄断势力研究》,载《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第7卷第4期。

138 骆品亮、陈连权:《零售商关于售前服务的搭便车行为与RPM制度研究》,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39 石奇、岳中刚:《零售商对制造商实施纵向约束的机制和绩效评价》,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40 赵玻:《主导零售商顾客锁定折扣的竞争效应及政府规制取向——以会员积分卡为例》,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41 杜玉申、张屹山、刘玉红:《进场费的政府规制效果分析——基于权利范式的渠道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142 吴汉洪、周炜、张晓雅:《中国竞争政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

143 王俊豪:《垄断性产业管制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144 王俊豪:《中国垄断性产业现行管制机构的问题与制度缺损》,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7期。

145 戚聿东、柳学信:《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模式与路径:整体渐进改革观》,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

146 王超:《论多边贸易体制下反倾销法与竞争政策的协调》,载《亚太经济》2008年第1期。

147 洪结银:《专利池的经济效率和反垄断规制》,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148 陈仲常、孟丹:《国有垄断性资源产业与竞争性消费产业企业价值比较》,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149 余东华:《地方保护能够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吗》,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50 肖兴志、齐鹰飞、李红娟:《中国煤矿安全规制效果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51 林汉川、王皓、王莉:《安全管制、责任规则与煤矿企业安全行为》,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

152 侯风云、张凤兵、王会宗:《自然垄断产业多元化的厂商合谋:假设及论证》,载《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53 徐伟康、王文举:《寡头垄断企业的非线性定价行为》,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7期。

154 李建标、王光荣、巨龙、于娟:《产品差异度与双寡头厂商行为的实验分析》,载《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第7卷第4辑。

155 王廷惠:《反垄断政策批评:知识约束及对过程竞争的威胁》,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156 谢作诗、李善杰、穆怀中:《垄断理论及其演进脉络》,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157 唐要家:《反垄断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兼与王廷惠、谢作诗商榷》,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6期。

158 何继新、刘莹:《企业与行业协会价格串谋行为分析与共同治理》,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1期。

159 李怀:《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方向探讨》,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0期。

160 杨渭文、蒋传海:《滞留成本、竞争性定价歧视和定价机制选择》,载2008《财经研究》年第4期。

161 郭艳茹:《交易费用、权利控制与明代管制型制度体系的演变》,载2008年第2期。

162 安玉兴、田华:《非对称成本信息下的网络规制定价与进入决策》,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63 陈富良:《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规制与竞争》,载《财经论丛》2008年第1期。

164 白让让:《规制重建滞后与“厂网分开”的双重效率损失》,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165 武丹:《基于竞价上网的煤电纵向一体化及其效率》,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166 杨居正:《一口价的信息与信誉机制——基于网上拍卖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6月,第7卷,第2辑。

167 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168 王廷惠:《动态外部性、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169 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70 刘军、徐康宁:《产业集聚在工业化进程及空间演化中的作用》,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171 何青松、臧旭恒、赵宝廷:《产业集聚的起源:一个中心外围模型的扩展》,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172 蒋满元:《产业集聚中心形成的动态累积过程:历史与预期因素的影响》,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1期。

173 江曼琦、张志强:《产业空间集中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32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74 王缉慈、张晔:《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困境摆脱与升级前景》,载《改革》2008年第5期。

175 朱小斌、林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演化差异—基于浙江绍兴纺织业集群的案例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0期。

176 朱秀梅:《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177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急剧变动趋势研究》,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178 唐凯江:《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政府分层定位》,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1期。

179 曹丽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比较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180 王雷:《FDI驱动型集群演化机制及其锁定效应》,载《改革》2008年第3期。

181 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

182 张东辉、初佳颖:《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183 肖兴志、王靖:《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效率分析》,载《财经论丛》2008年第3期。

184 罗雨泽、芮明杰、罗来军、朱善利:《中国电信投资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185 高锡荣:《中国电信市场的区垄断改革与技术进步》,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6期。

186 杨淑云等:《中国电力产业效率和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载《财经论丛》2008年第5期。

187 陶峰、郭建万、杨舜贤:《电力体制转型期发电行业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188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分析》,载《东岳论丛》2008年第2期。

189 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和重要经验》,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190 吴利华、周勤、杨家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纵向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下降的一个分析视角》,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91 高昉、余明阳:《品牌需求价格弹性与市场份额的关系》,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9期。

192 宋泓:《外部市场限制和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中国防治和服务产业案例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193 林毅夫、孙希方:《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194 张静、陈硕颖、曾金玲:《银行卡产业并购规制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195 荆林波、李蕊:《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结构变化与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96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97 陈艳莹、原毅军、游闽:《中国服务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198 隋新、张永庆:《创意产业研究理论述评》,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199 施卫东、孙霄凌:《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两地及沿线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200 周末:《转型时期中国电影院线产业分析》,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01 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202 高煜、刘志彪:《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载《改革》2008年第1期。

203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204 李云娥:《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载《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05 陈明生、康琪雪、赵磊:《我国城乡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2期。

206 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207 孙早、薛小刚:《产业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绩效表现》,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208 杜传忠、吴炜峰:《企业进入规制俘获发生的机理分析及其应用》,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209 梁运文:《企业家精神、战略演化与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创造性毁灭”》,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7期。

210 聂辉华、谭松涛、王宇峰:《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7期。

211 王贵明:《产业共生组织的运行机制与驱动因素》,载《改革》2008年第6期。

212 胡铭:《知识产权与产业组织关系研究新进展》,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

213 陈享光:《论我国微观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8期。

214 胡浩志:《城镇各阶层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基于PLS的分析》,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8期。

215 柏培文:《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M公司的案例研究》,载《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4期。

216 李全伦:《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与测算依据:一种四维企业产权视角》,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217 陈享光:《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载《学习论坛》2008年8期。

218 贾让成、李龙:《外来务工人员收入分配地位成因的博弈分析:一个扩展的讨价还价模型》,载《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219 张杰、刘志彪:《需求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基于收入分配视角》,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220 陈昌兵:《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6期。

221 楚尔鸣、鲁旭:《基于面板协整的地方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检验》,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222 杨智峰:《地区差异、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4期。

223 袁晓玲、杨万平:《政府、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载《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224 吴炜峰、杨葱馨:《转型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收入弹性研究》,载《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第9期。

225 梅洪常:《居民消费增长和结构优化路径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226 董岫岩:《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

227 赵怡虹、李峰:《居民资产、财富效应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1期。

228 孙巍、王文成、李何:《基于PI-LC理论的现阶段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0期。

229 徐超丽、杨宏力:《企业边界的确定:一个人力资本角度的假说》,载《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230 张弘:《价值网络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分析》,载《求索》2008年第6期。

231 徐盈之、金乃丽、孙剑:《技术进步、企业边界与外包决策——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经验研究》,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232 刘善庆、叶小兰:《企业边界变动的原因与结果分析》,载《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233 曾楚宏、林丹明、朱仁宏:《企业边界的协同演化机制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7期。

234 郑军:《企业边界与企业能力的共同演化模型》,载《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2期。

235 杨智恒:《权力与权利区分下的企业控制权内涵界定》,载《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0期。

236 曾楚宏、林丹明、王斌:《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控制权配置论》,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37 朱心来:《科技创业企业控制权分配的经验分析》,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5期。

238 徐细雄、淦未宇、万迪昉:《企业控制权动态配置的内在机理及其治理效应——实验的证据》,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239 潘秀丽:《企业控制权配置与经营者业绩评价》,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40 党兴华、贺利平、王雷:《基于典型相关的风险企业控制权结构与企业成长能力的实证研究》,载《软科学》2008年第4期。

241 曹一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10期;刘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探》,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7期;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42 顾光青:《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经验与启迪——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243 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44 程兴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研究:融资路径依赖与内生性契约构建》,载《经济管理》2008年第16期。

245 邱云章,探讨新型银企关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国金融,2008(16):54-55.

246 李春琦、黄群慧:《我国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理论与现实考察—来自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载《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247 伊志宏、曹淮扬、刘轻舟:《地方经济发展与企业资本结构选择—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载《经济管理》2008年第13期。

248 孙力强、陈小悦:《风险不对称下的最优资本结构》,载《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2期。

249 姜付秀:《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250 汤丹沁:《产品市场需求与寡头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载《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251 王丽、曾庆久:《内部人控制、资本结构与控制权市场》,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3期。

252 张兆国等:《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来自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载《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253 俞秀宝、李建华、秦弈欣:《我国本土制造企业海外投资成功关键要素研究:华源墨西哥SINATEX案例研究》,载《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1期;郑楚琳:《基于资本流动视角的中国海外投资策略思考》,载《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7期。

254 张承惠:《正确认识与妥善应对海外投资风险》,载《求是》2008年第22期。

255 俞秀宝、李建华、秦弈欣:《我国本土制造企业海外投资成功关键要素研究:华源墨西哥SINATEX案例研究》,载《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1期。

256 彭明、周玉晶:《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选择》,载《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4期。

257 彭继民:《“走出去”战略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6期。

258 杨绍政:《政府管制的理论演进及我国经济转轨期政府管制的理论假说》,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3期。

259 张明:《境外私募股权基金是如何规避中国政府管制的》,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260 陈冬华、章铁生、李翔:《法律环境、政府管制与隐性契约》,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61 唐要家:《试析政府管制的行政过程与控制机制》,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62 白涛:《房地产市场绩效与政府管制》,载《理论前沿》2008年第10期。

263 吕本友:《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管制途径和方式的研究》,载《管理评论》2008年第8期。

264 赵映诚:《论和谐社会架构下政府管制模式与手段的创新》,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265 张秉福:《政府社会性管制与和谐社会构建》,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9期。

266 吴光芸:《分类适度管制:放松管制背景下的我国政府管制结构重构》,载《现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267 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载《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1日。

268 严海波:《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年第4期。

269 邓翔、李雪娇:《“次贷危机”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分析》,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270 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4期。

271 罗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载《求是》2008年第18期。

272 卜伟、段建宇:《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载《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73 张燕生、王海峰、张建平、张岸元、张一:《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载《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74 肖本华:《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载《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275 阳建勋:《美国对次贷危机干预的两难选择与启示》,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9期。

276 刘艺欣、张力、张玉纯:《美国次贷危机及中国房贷危机的预防》,载《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277 蒋志芬:《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278 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279 徐翀:《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

280 李杰、沈鲁青:《人民币汇率制度目标模式选择的思考》,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281 谷宇、高铁梅、付学文:《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及短期波动》,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82 刘亚、李伟平、杨宇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汇率传递视角的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283 唐东波:《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研究》,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284 张纯威:《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效应的实证检验》,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285 裴长洪、樊瑛:《利用外资仍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286 李炳炎、唐思航:《外资在华并购新动向与应对策略》,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l期。

287 邓宗豪、冯镜:《国际投资自由化趋势与我国外资监管》,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3期。

288 赵蓓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演变与中国的外资政策调整》,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289 王霞、陈柳钦:《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290 薛求知、韩冰洁:《东道国腐败对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291 黄顺武:《跨国公司R&D分散化的方式与效应分析》,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3期。

292 李东阳、周学仁:《跨国公司R&D国际化与我国的策略》,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8期。

293 李文瑛:《跨国公司独资化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负面效应及对策》,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

294 张琴、余雅乖:《跨国公司海外经营过程中的股权安排研究》,载《经济纵横》2008年第6期。

295 李珮璘:《跨国公司并购与中国战略产业的发展》,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296 徐康宁、陈健:《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区位选择及其决定因素》,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297 王喜:《母国客户、东道国区位优势与外资银行进入——来自中国的证据》,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7期。

298 夏辉、苏立峰:《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状况及应对政策》,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5期。

299 孙会国、李泽广:《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业“组合绩效”的影响机制》,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6期。

300 陈奉先、涂万春:《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301 李伟、韩立岩:《外资银行进人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302 蔡昉:《顺水行舟——失衡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调整》,《经济前沿》2008年第6期。

303 雷达、黄族胜:《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04 李新功:《论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的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05 刘威:《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重心及中国的参与策略》,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06 陈继勇、吴宏:《全球经济失衡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基于美中贸易失衡的角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07 温怀德、刘渝琳:《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实证研究》,载《当代财经》2008年第5期。

308 何莉:《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8期。

309 刘方、赵忠秀,《对外贸易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310 梁平、梁彭勇、黄金:《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311 姚枝仲:《当前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6期。

312 王晓峰:《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困境的思考》,载《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313 朱炎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经济问题》,载《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314 赵晓明、韩小威:《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运行空间的影响》,载《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315 关进礼:《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载《当代经济》2008年第1期(上)。

316 张薇、翟秀文、郭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

317 张幼文:《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开放型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与走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

318 颜鹏飞、贺静:《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构建创新型国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7期。

319 桑百川:《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转型期的政策选择》,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期。

320 张二震、方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21 王宏森:《中国的“新重商主义”及其改进思路:对外开放模式的一个审视》,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322 贾善和:《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影响及启示》,载《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5期。

323 高长武、雷侃:《世界粮食危机的表现及其成因》,载《中华魂》2008年第9期。

324 竺彩华:《世界粮食危机对东亚的影响及其应对》,载《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325 彭珂珊:《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和中国粮食问题观察》,载《粮食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326 刘晓雪、徐振宇:《全球视角下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载《粮食问题研究》2008年第5期。

32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328 李广众、吕继伟、薛漫天:《石油价格对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7期。

329 李天德、宗建亮、熊豪:《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期。

330 李卓:《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与石油消费的动态路径分析》,载《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31 余建华:《世界石油供需态势与油价高位问题》,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32 吴巧生、金炬:《突破能源约束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载《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333 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载《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334 吕冰洋、于永达:《要素积累、效率提高还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335 陈体标:《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336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337 龙海明、柳沙玲:《多重均衡条件下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338 孙力军、张立军:《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间接渠道及其检验》,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2期。

339 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全国及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340 王元京:《论土地“闸门”政策调控投资增长》,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341 黄先海、刘毅群:《设备投资、体现型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跨国经验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342 张魁伟、郭炜:《我国不同资本来源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343 刘澜飚、王博:《融资来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344 邹卫星、房林:《为什么中国会发生投资消费失衡?》,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345 卢现祥、李小平:《制度转型、经济增长和交易费用——来自中国各省市的经验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346 陈刚、李树、尹希果:《腐败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主义的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347 杨汝岱:《制度与发展:中国的实践》,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348 孙圣民:《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关系研究新进展》,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349 刘文革、高伟、张苏:《制度变迁的度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52—200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350 周业安、章泉:《市场化、财政分权和中国经济增长》,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51 邵军、徐康宁:《制度质量、外资进入与经济增长:一个跨国的经验研究》,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7期。

352 汪立鑫:《制度参数、国家规模与后发国“蛙跳”》,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3期。

353 李钢、陈志、金碚、崔云:《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约束的估计》,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354 林伯强、牟敦国:《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分析》,载《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355 黄泰岩:《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道路及矛盾化解》,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2期。

356 周景彤:《收入不均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评述》,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357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与经济增长》,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358 曾卫锋:《国际R&D溢出、贸易方式与中国的经济增长》,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359 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360 陈宪、韩太祥:《文化要素与经济增长》,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361 刘永平、陆铭:《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

362 刘金全、郑挺国:《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划分与经济增长走势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363 卢二坡、曾五一:《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364 陈太明:《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365 秦宣:《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模式”——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66 刘小雪:《辨析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

367 张宇:《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368 阎星、李霞、高洁:《基于系统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369 陆铭、陈钊:《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8期。

370 杨宏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浙江“弱二元”结构特征及其测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371 武力:《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372 马晓燕:《城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对应:以重庆为例》,载《改革》2008年第11期。

373 郭树勇、夏厦:《论多元开放的整体性的和平发展观》,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374 蔡昉、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375 李海舰、原磊:《三大财富及其关系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376 焦必方、孙彬彬:《在资源密集型经济中反思社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来自拉丁美洲国家的启示》,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377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378 陈惠雄、鲍海君:《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379 蒋伏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内涵的讨论与路径的选择——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的研究》,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380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381 林娅、孙文英:《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382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383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384 李永友:《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江苏的经验——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385 黄海峰、李慧颖:《国际循环经济政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386 徐佳宾:《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387 本成果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388 周茂青:《次贷危机背景下的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11期。

389 宋宸刚:《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特征和支付结构机制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5期。

390 项卫星、王刚:《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1期。

391 周茂青:《次贷危机背景下的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载《理论视野》2008年第11期。

392 项卫星、王刚:《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1期。

393 石峰:《SCDO 在银行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研究》,载《特区经济》2008年第7期。

394 贺强:《单边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促进我国股市健康发展》,载《中国商界》2008年第5期。

395 易宪容:《印花税下调并不是政府救市》,载《招商周刊》2008年第9期。

396 赵海云、刘琢琬:《论中国股票市场的政府干预——印花税调整的实证分析》,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6期。

397 刘曦:《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的效应分析》,载《统计与咨询》2008年第4期。

398 罗磊:《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中国股市波动的非对称影响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8期。

399 苏波:《对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思考》,载《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

400 叶檀:《取消印花税不是为了救市》,载《商界》(评论)2008年第3期。

401 何维达、张作祥、史爱绒:《我国中央企业重组效益的实证分析》,载《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8期。

402 张朦:《有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富效应的检验》,载《中国商界》2008年第6期。

403 康俊、姜艳:《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研究》,载《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9期。

404 施兴凤:《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对市场的影响及对策》,载《经济师》2008年第1期。

405 吴娟:《限售股解禁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载《时代经贸》2008年第9期。

406 周华敏:《限售股解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2008年第5期。

407 代东凯:《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股流通方式的政策建议》,载《理论界》2008年第4期。

408 代东凯:《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股流通方式的政策建议》,载《理论界》2008年第4期。

409 周华敏:《限售股解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资本市场》2008年第5期。

410 吴晓求等:《中国资本市场蓝皮书》,2009.

411 吴娟:《限售股解禁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及政策建议》,载《时代经贸》2008年第9期。

412 代东凯:《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股流通方式的政策建议》,载《理论界》2008年第4期。

413 联合证券交易所:《可交换债券_限售股解禁中的缓冲器》,载《资本市场》2008年第10期。

414 巴曙松、储怀英、郑弘:《全流通过程中股票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9期。

415 廖理、张学勇:《全流通纠正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的有效性——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416 蒋鹤磊:《全流通时期上市公司收购特点初探》,载《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6期。

417 杨晔、周成跃:《全流通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反并购研究》,载《财政研究》2008年12期。

418 沈晨昊:《国有股全流通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出路分析》,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10期。

419 李悦:《股份全流通、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理论研究》,载《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

420 石建勋、刘灿香:《政策市的成因及全流通时代的政策取向》,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15期。

421 巴曙松:《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有积极影响》,载《金融博览》2008年第3期。

422 刘凤根、王晓芳:《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波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3期。

423 葛勇、叶德磊:《我国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基于仿真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7期。

424 张锦、马晔华:《沪深300股指期货定价实证研究》,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6期。

425 蒋虹、曲丹丹:《基于VaR的沪深300股指期货风险管理实证研究》,载《经济问题》2008年第12期。

426 陈斌:《创业板市场初创期运行模式及风险探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7期。

427 赵淼、刘春《中国开启创业板:中小企业的机遇与风险》,载《理论界》2008年第9期。

428 聂峰:《浅析创业板市场的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载《特区经济》2008年第7期。

429 孙晓岭:《关于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冷思考》,载《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9期。

430 尹中立:《融资融券:稳定股市将徒劳》,载《金融博览》2008年11期。

431 廖士光等:《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冲击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经验与启示》,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10期。

432 董彬彬:《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及对策》,载《市场周刊》2008年第12期。

433 林晓楠:《融资融券交易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

434 董彬彬:《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及对策》,载《市场周刊》2008年第12期。

435 林晓楠:《融资融券交易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

436 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37 李周:《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

438 孔祥智、涂圣伟、史冰清:《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439 李周:《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

440 韩俊:《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问题剖解与下一步》,载《改革》2008年第8期。

441 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42 王郁昭:《中国改革从农村突破:包产到户及其引申》,载《改革》2008年第8期。

443 参见:韩俊:《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问题剖解与下一步》,载《改革》2008年第8期;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孔祥智、涂圣伟、史冰清:《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李周:《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戴思锐:《我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变迁主体及其特征》,载《改革》2008年第10期;王郁昭:《中国改革从农村突破:包产到户及其引申》,载《改革》2008年第8期。

444 陆学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445 孔祥智、涂圣伟、史冰清:《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446 韩俊:《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问题剖解与下一步》,载《改革》2008年第8期。

447 参见:宋洪远:《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李周:《改革以来的中国农村发展》,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孔祥智、涂圣伟、史冰清:《中国农村改革30年:历程、经验和前景展望》,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韩俊:《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问题剖解与下一步》,载《改革》2008年第8期;陆学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48 陆学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449 宋小宁、杨治国:《农地征用、财政分权与制造业发展》,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

450 郑纪芳、史建民:《保护耕地与农户的认知度:462个样本》,载《改革》2008年第12期。

451 王修达:《征地补偿安置中的寡与不均》,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452 李明月、胡竹枝:《失地农民安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载《改革》2008年第5期。

453 张琦:《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回顾:1978-2008》,载《改革》2008年第11期。

454 张季:《统筹城乡发展视野的土地产权边界与政策创新》,载《改革》2008年第6期。

455 王修达:《征地补偿安置中的寡与不均》,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456 刘愿:《农民从土地股份制得到什么?》,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457 黄少安、刘明宇:《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承包制的困境与出路》,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458 刘克春:《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459 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460 刘克春:《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461 程志强:《对我国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践的思考》,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462 黄少安、刘明宇:《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承包制的困境与出路》,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463 刘克春:《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464 许经勇:《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7期。

465 张良悦:《农地功能、制度变革与产权完善》,载《改革》2008年第1期。

466 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467 何明生、帅旭:《融资约束下的农户信贷需求及其缺口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468 何德旭、饶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金融排斥性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469 王永龙:《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缺失及应对》,载《改革》2008年第2期。

470 徐晓萍、李猛:《我国三十年来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逻辑轨迹》,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5期。

471 何德旭、饶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金融排斥性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472 金鹏辉:《中国农村金融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473 王永龙:《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缺失及应对》,载《改革》2008年第2期。

474 王永龙:《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缺失及应对》,载《改革》2008年第2期。

475 何明生、帅旭:《融资约束下的农户信贷需求及其缺口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476 徐璋勇、郭梅亮:《转型时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逻辑的理论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477 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478 金鹏辉:《中国农村金融三十年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479 贾广军:《工商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安排》,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480 龙海明、柳沙玲:《多重均衡条件下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481 曾康霖:《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必须审时度势》,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482 徐晓萍、李猛:《我国三十年来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逻辑轨迹》,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5期。

483 许圣道、田霖:《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484 田霖:《基于统筹联通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5期。

485 韩俊:《加快建立普惠型的农村金融体系》,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486 何明生、帅旭:《融资约束下的农户信贷需求及其缺口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487 何德旭、饶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金融排斥性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488 徐璋勇、郭梅亮:《转型时期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成逻辑的理论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489 吴豪、陈希敏:《农业保险研究的国际借鉴与进展:一个文献综述》,载《改革》2008年第7期。

490 张维、胡继连:《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与需求:山东的调查》,载《改革》2008年第3期。

491 韩绵绵、马晓强:《农业巨灾保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载《改革》2008年第8期。

492 吴豪、陈希敏:《农业保险研究的国际借鉴与进展:一个文献综述》,载《改革》2008年第7期。

493 张维、胡继连:《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与需求:山东的调查》,载《改革》2008年第3期。

494 韩绵绵、马晓强:《农业巨灾保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载《改革》2008年第8期。

495 张维、胡继连:《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与需求:山东的调查》,载《改革》2008年第3期。

496 叶祥松、罗海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探》,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497 纪良纲、刘东英:《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国内研究述评》,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4期。

498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499 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与农户一体化组织引导:浙江个案》,载《改革》2008年第3期。

500 纪良纲、刘东英:《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国内研究述评》,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4期。

501 刘永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502 刘永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503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504 赵晓飞、李崇光:《“农户—龙头企业”的农产品渠道关系稳定性》,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505 刘永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506 纪良纲、刘东英:《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国内研究述评》,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4期。

507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探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508 刘永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509 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510 郭红东、杨海舟、张若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社长信任的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511 叶祥松、罗海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探》,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512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513 赵佳荣:《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比较》,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514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探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515 李敬、章铮:《民工家庭城市化经济条件分析》,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3期。

516 张国胜、谭鑫:《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总体思路与政策组合》,载《改革》2008年第9期。

517 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及其创新》,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518 关信平:《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制度及社会基础》,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519 程建林、刘传江:《农民工代际差异对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520 刘传江、程建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及其创新》,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521 辛翔飞、秦富、王秀清:《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522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23 高梦滔、和云、师慧丽:《信息服务与农户收入:中国的经验证据》,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

524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525 高志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城乡差距》,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526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27 龙翠红:《教育、配置效应与农户收入增长》,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28 王广慧、张世伟:《教育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29 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530 胡金焱、董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山东例证》,载《改革》2008年第2期。

531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32 辛翔飞、秦富、王秀清:《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533 高梦滔、和云、师慧丽:《信息服务与农户收入:中国的经验证据》,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

534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535 龙翠红:《教育、配置效应与农户收入增长》,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36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537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538 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

539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540 高志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城乡差距》,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541 胡金焱、董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山东例证》,载《改革》2008年第2期。

542 黄季焜、刘宇、W illMartin ScottRozelle、杨军:《从农业政策干预程度看中国农产品市场与全球市场的整合》,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543 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544 孔祥智、李圣军:《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545 程国强、胡冰川、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546 程国强、胡冰川、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547 孙启明、谢朝阳:《近年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及国际传导因素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

548 程国强、胡冰川、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549 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550 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551 张鹏:《我国农产品供求均衡分析:1982-2006》,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3期。

552 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553 周应恒、王晓晴、耿献辉:《消费者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牛肉的购买行为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5期。

554 李中东、支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控制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555 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556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557 贺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载《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4期。

558 贾先文、黄正泉:《制度倒逼下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载《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8期。

559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560 柯金川、郝艺:《经济发展与能源产业政策协调研究》,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4期。

561 赵华、耿弘:《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府行为研究》,载《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4期。

562 崔译文:《FDI对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载《时代经贸》2008年第6期。

563 肖钢:《FDI对我国产业结果升级的时效分析》,载《求索》2008年第2期。

564 罗军:《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载《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65 马正兵:《中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与路径分析》,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3期。

566 杨德勇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证劵市场发展相关性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67 周叔莲、吕铁、贺俊:《新时期我国高增长行业的产业政策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568 陈雁云:《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和谐性初探》,载《现代财经》2008年第10期。

569 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570 栾贵勤、田芳、孟仁振:《试论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政策规划》,载《经济师》2008年第11期。

571 张波:《论我国产业政策实施机制的困境及克服对策》,载《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2期。

572 田玉红:《从外国对华贸易摩擦透视中国产业政策的结构性问题》,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

573 赵坚:《我国自主研发的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574 董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产业政策转型的理论依据与方向》,载《学海》2008年第6期。

575 赵晓鹏:《模块化操作与模块时代》,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

576 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577 张屹山、张代强:《我国通货膨胀率波动路径的非线性状态转变——基于通货膨胀持久性视角的实证检验》,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578 左大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

579 刘伟、蔡志洲:《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580 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近期研究及其缺陷》,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581 吴军、田娟:《结构性通货膨胀解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582 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583 顾书桂:《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推动型》,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584 范志勇:《中国通货膨胀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吗?——基于超额工资增长率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585 段瑞君:《当前金融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586 孙伯良:《市场机制视野的通货膨胀治理方略》,载《改革》2008年第10期。

587 金柏松:《世界长期性膨胀对我国的影响及治理进口型通胀的对策思路》,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8期。

588 刘伟、蔡志洲:《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589 段瑞君:《当前金融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590 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591 孙伯良:《市场机制视野的通货膨胀治理方略》,载《改革》2008年第10期。

592 顾书桂:《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推动型》,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593 张成思:《通货膨胀动态路径的结构性转变及其启示》,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594 陈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595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界定和成因分析——一论资金流动性过剩》,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596 高倩倩、郑建军:《流动性过剩的性质》,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597 蒋云明、张爱武:《外汇占款的流动性过剩效应——一个基于交易方程式的度量方法》,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598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流动性的度量及其与资产价格的关系》,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599 裴平、黄余送:《中国流动性的测度方法与实证》,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600 张新泽:《关于流动性几个问题的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601 彭方平、展凯、李琴:《流动性过剩与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602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界定和成因分析—一论资金流动性过剩》,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603 卢万青、魏作磊:《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衡》,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604 陈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605 张谊浩、沈晓华:《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和热钱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606 计承江:《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对策》,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607 裴平、黄余送:《中国流动性的测度方法与实证》,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608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界定和成因分析—一论资金流动性过剩》,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609 卢万青、魏作磊:《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衡》,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610 张新泽:《关于流动性几个问题的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3期。

611 陈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612 张谊浩、沈晓华:《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和热钱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613 计承江:《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对策》,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614 高倩倩、郑建军:《流动性过剩的性质》,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615 林峰:《紧缩性货币政策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低效性》,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616 顾书桂:《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推动型》,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617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二论资金流动性过剩》,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618 彭方平、展凯、李琴:《流动性过剩与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

619 谭旭东:《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620 张成思:《中国36 个城市通货膨胀持久性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21 江曙霞、江日初、吉鹏:《麦克勒姆规则及其中国货币政策检验》,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622 吴丽华:《我国信贷规模控制的有效性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623 钱雪松:《公司金融、银行业结构和货币传导机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624 莫万贵、王立元:《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仍是当前合适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625 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626 吴培新:《我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8期。

627 尹继志:《货币政策规则的国际实践与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8.

628 张磊:《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非中超性和通货膨胀——简论中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体制根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629 张雪兰、徐水安:《通货膨胀目标制是现阶段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吗?——基于损失函数及先决条件的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630 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课题组:《经济转型时期中俄货币政策目标比较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631 彭兴韵:《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632 张屹山、张代强:《包含货币因素的利率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633 于泽:《我国M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

634 范志勇、徐赟:《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真实利率渠道:国际比较与政策含义》,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1期。

635 范志勇:《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及政策选择》,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636 李琼、王志伟:《1994-2006年我国货币信贷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637 张纯威,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效应的实证检验,财贸经济,2008(7):63-68.

638 唐东波:《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关系研究》,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639 李颖:《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抑制效应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640 卜永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货币模型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641 陈晓莉:《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的影响——理论分析及对中国的检验》,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642 马君潞、郭廓:《发展非贸易部门对缓解贸易顺差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作用》,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643 谢众:《对当前货币调控工具选配的思考》,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644 王胜今、吴昊、于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载《求是》2008年第9期。

645 陆铭、陈钊:《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8期。

646 王胜今、吴昊、于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载《求是》2008年第9期。

647 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基于改革开放30年时序变动的特征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11期。

648 梁香青、李涛:《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649 卢中原,陈昌盛:《西部开发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对陕西、甘肃几个城市的调研与思考》,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650 潘文卿、李子奈:《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外溢性影响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651 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652 曾培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载《求是》2008年第2期。

653 孙红玲:《“3 4”:三大块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654 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655 严汉平、郭海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模式选择》,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4期。

656 王胜今、吴昊、于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载《求是》2008年第9期。

657 陈丁、张顺:《中国省域经济增长邻居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658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的构建》,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659 周元元:《中国一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660 田野:《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形式选择——基于APEC和CAFTA的比较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661 蔡立雄、何炼成:《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指数——各地区的相对进程研究》,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

662 万广华、张藕香、伏润民:《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趋势、起因和政策含义》,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663 辛翔飞、秦富、王秀清:《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664 周加来、李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665 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666 廖楚晖、杨超:《人才资本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667 吴颖、蒲勇健:《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1期。

668 苏明、徐利君:《基于面板数据的地方税收与经济差异性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669 薄文广:《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及其差异——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3期。

670 张亚雄、赵坤:《北京奥运会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影响——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671 李剑林:《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区域发展理论创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672 杜鹰:《全面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载《求是》2008年第4期。

673 庄亚明、李晏墅、李金生、杨浩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GAH-S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的数据》,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

674 孙立成、周德群、胡荣华:《区域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2期。

675 李永友:《基于江苏个案的经济发展质量实证研究——兼与浙江、上海的比较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

676 陈惠雄、鲍海君:《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677 李红卫、陈晓红:《资源型区域的循环经济法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5期。

678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9期。

679 王学军、陈武:《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680 丁美霞、周民良:《中国各省区创新能力的动态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681 赵彦云、甄峰、吴翌琳:《中国省区市创新能力动态趋势及决定因素》,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682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683 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684 杨晔:《我国各省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的实证研究》,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6期。

685 卢方元、焦科研:《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686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687 林云、金祥荣:《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马太效应”——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688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4期。

689 丁岚、王分棉:《基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对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690 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691 景普秋、王清宪:《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7期。

692 高波、罗剑朝:《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策略——基于榆林、延安和鄂尔多斯三市的实证分析》,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

693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694 杨红亮、史丹:《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695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696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697 师博、沈坤荣:《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经验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9期。

698 白雪洁、姜凯、庞瑞芝:《我国主要国家级开发区的运行效率及提升路径选择——基于外资与土地利用视角》,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

699 郭志仪、杨曦:《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异——1990-2004年地区数据的实证检验》,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700 张诚、赵奇伟:《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12期。

701 郭熙保、罗知:《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702 陈秀山、张若、杨艳:《西北地区贸易联系与空间流向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703 刘方、赵忠秀:《对外贸易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704 唐海燕、张会清:《中国崛起与东亚生产网络重构》,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705 保建云:《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706 江曼琦、张志强:《产业空间集中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32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707 周勤、吴利华:《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就业差异》,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

708 《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兼论地区工业化对服务业的挤压效应》,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709 姜春:《时滞、回归及预调: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710 范祚军、关伟、岳桂宁:《地区经济增长中金融要素贡献的差异与金融资源配置优化——基于环北部湾(中国)经济区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711 吴晓晖、叶瑛、姜彦福:《资本自由化、企业绩效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企业层面的中国证据》,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712 陈守东、杨东亮、赵晓力:《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713 王文剑、覃成林:《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基于经验分析的判断、假说及检验》,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714 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715 刘小勇、李真:《财政分权与地区市场分割实证研究》,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2期。

716 踪家峰、蔡伟贤:《中国地方财政支出趋同研究》,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717 朱玉春、种胜兵:《财政支出及其构成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研究——基于1997—200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718 刘小鲁:《区域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应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719 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720 张启春:《中国区域差距与政府财政平衡机制—一个包含两大支持工具的理论模型和数据模拟》,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期。

721 李琴、李大胜、余建斌:《地方财政支农、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户投资——基于26个省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722 于良春、付强:《地区行政垄断与区域产业同构互动关系分析——基于省际的面板数据》,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6期。

723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724 赵永亮、刘德学:《市场歧视、区际边界效应与经济增长》,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725 赵永亮、徐勇、苏桂富:《区际壁垒与贸易的边界效应》,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2期。

726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727 陈艳莹、原毅军、游闽:《中国服务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728 胡彬:《对苏温地区发展模式“趋同”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制度学习的视角》,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6期。

729 曾康霖:《公共品研究要有新视角》,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730 刘蕾:《公共品的概念:质疑中的发展》,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731 曾康霖:《公共品研究要有新视角》,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732 周业安、宋紫峰:《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一项实验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733 赵农、刘小鲁:《区位性因素与公共品的最优供给》,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734 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偏好、公共品供给与转型中的财政分权》,载于《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735 张应良、王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绩效:一个分析框架》,载于《改革》2008年第11期。

736 李凌、卢洪友:《城乡代表性基本公共品的多重结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与养老保险》,载于《改革》2008年第6期。

737 张应良、王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绩效:一个分析框架》,载《改革》2008年第11期。

738 陈东:《农村公共品供给意愿、利益群体与行为博弈》,载《改革》2008年第6期。

739 刘成奎、王有才:《民主、公共产品可见度与农村公路供给》,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740 刘荣:《中国村庄公共支出与基层选举: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载《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1期。

741 陈东:《农村公共品供给意愿、利益群体与行为博弈》,载《改革》2008年第6期。

742 卢洪友、丁晓安:《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退出与意愿表达机制研究》,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743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744 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745 朱柏铭:《从性价比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746 于长革:《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1期。

747 于长革:《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1期。

748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749 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750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751 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752 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753 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9期。

754 宋小宁、苑德宇:《公共服务均等、政治平衡与转移支付——基于199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755 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756 王国华、温来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可行性选择》,载于《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757 吕炜、王伟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均等化问题研究》,载于《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758 于长革:《中国式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机理分析》,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1期。

759 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9期。

760 宋小宁、苑德宇:《公共服务均等、政治平衡与转移支付——基于199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761 朱柏铭:《从性价比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762 董方军、王军:《大部门体制改革:背景、意义、难点及若干设想》,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763 应千伟、张光南:《审批、谈判与反公共地悲剧》,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764 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765 张文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及走向评估》,载《改革》2008年第12期。

766 孙立、刘穷志:《财政购买性支出激励与经济持续增长——兼论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合理性》,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767 高洁、张历勤:《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反公地悲剧”与“大部制”改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6期。

768 董方军、王军:《大部门体制改革:背景、意义、难点及若干设想》,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2期。

769 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770770张文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进及走向评估》,载《改革》2008年第12期。

771 袁飞、陶然、徐志刚、刘明兴:《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772 杨灿明,孙群力:《外部风险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773 欧阳日辉:《“软化”制度环境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774 张永生:《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如何划分?》,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775 周波:《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方式演进、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载《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5期。

776 王一江、迟巍、孙文凯:《影响腐败程度的权力和个人因素》,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2期。

777 逯进:《寻租、权力腐败与社会福利——基于公共品供给的视角》,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9期。

778 吴一平:《财政分权、腐败与治理》,载《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779 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演变脉络——兼论中国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轨迹》,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780 贾康:《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781 贾康:《关于财政理论发展源流的概要回顾及我的“公共财政”观》,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782 雷俊:《公共财政的制度安排、关系均衡及其完善措施》,载《改革》2008年第5期。

783 欧林宏:《财政效率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784 朱青:《关注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途径》,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785 马向荣:《我国财政监督模式架构的过渡:行政型与立法型》,载《改革》2008年第4期。

786 冯俏彬、张明、周雪飞:《我国财政监督向何处去?》,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9期。

787 朱芳芳:《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预算管理改革及其趋势》,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788 彭宗超等:《我国公共预算改革的新视角:“合和式民主”案例与路径探微》,载《改革》2008年第9期。

789 吴秀波:《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目标》,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

790 石磊:《四万亿资金救市:重要的是结构调整》,载《解放日报》2008年11月25日。

791 郭田勇:《把四万亿用到刀刃上》,载《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4日。

792 张茉楠:《“4万亿”的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载于《经济参考报》2008年12月12日。

793 赵君丽、吴建环:《新新贸易理论评述》,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6期。

794 谭裕华、冯邦彦:《动态比较优势研究新进展》,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4期。

795 吴建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评述与展望》,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7期。

796 吴俊、张家峰:《规模收益递增、产业内贸易与要素禀赋理论》,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8期。

797 宋泓:《最优贸易理论》,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

798 王根蓓:《策略性采购联盟、集体谈判与最优贸易政策选择——基于广义Cournot-Nash谈判函数的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三期。

799 周世俭、冀雪涛:《中美贸易的回顾与展望》,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3期。

800 高洁、朱迦迪、徐凯:《解析中美贸易间的“贵买贱卖”现象》,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3期。

801 钱学锋、黄汉民:《垂直专业化、公司内贸易与中美贸易不平衡》,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802 赵晋平:《新时期的中日经济关系》,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

803 吴德烈:《中朝经贸关系与东亚区域合作》,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3期。

804 李丽、邵兵家、陈迅:《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双方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805 万广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张:威胁还是机遇?》,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806 何树全:《中国农业贸易模式的动态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5期。

807 王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期。

808 张海森:《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809 赵文、周应恒:《WTO农业谈判过内支持削减的影响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810 宗毅君:《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2期。

811 夏绍模、刘建生:《我国钢材出口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载《改革》2008年第5期。

812 裴长洪:《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

813 陈宪、殷凤:《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竟争力》,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期。

814 赵放、冯晓玲:《美国服务贸易的阶段性特征与竞争力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815 程大中:《中美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816 陈宪、殷凤:《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竟争力》,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期。

817 刘海云、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2期。

818 陈咏梅:《国际分工新格局前提下中国吸引外包的比较优势》,载《改革》2008年第4期。

819 曾铮:《生产“零散化”、生产成本和离岸外包》,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2期。

820 钱永铭:《服务外包与知识产权保护》,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

821 陈文玲:《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

822 姜义茂:《服务经济全球化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思考》,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9期。

823 江维:《服务贸易的动态发展模型研究一兼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2期。

824 蒙英华、黄建忠:《服务贸易提供四模式交互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数据的考察》,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9期。

825 潘士远:《内生无效制度——对进入壁垒和贸易保护的思考》,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826 陈泰峰:《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演变评析》,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9期。

827 朱信凯、刘刚、赵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差异化分析与国际贸易对策》,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828 黄志刚:《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分析的综合模型和弹性条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4期。

829 冯巨章:《国际反倾销实证分析:1995一2006年》,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9期。

830 潘圆圆:《中国被反倾销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831 罗琳、余利红:《反补贴与反倾销措施的国际比较及启示:1995-2007》,载《改革》2008年第12期。

832 陈汉林:《美国对华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分析及对策》,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9期。

833 沈国兵:《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基于木制卧室家具的实证分析》,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834 李坤望、王孝松:《待售的美国对华反倾销税:基于“保护待售”模型的经验分析》,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2期。

835 杨励:《欧盟对华反倾销与中国的应对策略》,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

836 冯宗宪、向洪金、柯孔林:《出口反倾销立案申请预警:基于面板数据log it模型的研究》,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9期。

837 李平,孙赫:《高新技术产品的反倾销规避——基于技术战略完善的反倾销规避机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838 张海东:《SPS壁垒及其经济效应量度研究新进展》,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839 王铁山、冯宗宪:《服务贸易中的自然人流动壁垒: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期。

840 王铁山、冯宗宪:《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对自然人流动的管制:动因、变革与启示》,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0期。

841 邱嘉锋:《近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842 刘万锋:《中国与美国和东亚国家贸易差额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1993—2005年》,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843 邱嘉锋:《近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7期。

844 张杰、刘志彪、张少军:《制度扭曲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0期。

845 吴宏:《中国出口增长之谜——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经验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2期。

846 钱学峰:《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与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847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课题组:《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3期。

848 李俊、王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8期。

849 王晓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规模与出口结构的影响》,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7期。

850 李计广、桑百川:《“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回眸与下一步“中性”贸易战略的提出》,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7期。

851 陈万灵、孙晓艳:《中国外贸依存度及对外贸易平衡态势》,载《改革》2008年第11期。

852 赵玉敏:《世纪经济金融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

853 尹显萍、李茹君:《我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2期。

854 沈利生:《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855 牛海霞、张小蒂:《我国IT行业由FDI引致的土壤污染问题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856 傅京燕:《我国对外贸易中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以制造业为例》,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857 朱红根、卞琦娟、王玉霞: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分析,载《国际问题贸易》2008年第5期。

858 傅京燕:《环境资源约束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载《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6期。

859 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

860 张生玲、张丽平:《国外贸体制改革三十年理论回顾》,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7期。

861 王受文:《转变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7期。

862 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2期。

863 余敏友、王追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法制的建设与发展》,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

864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效率与公平相互协调的初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08JZD0013)阶段性成果。

865 俞建国:《收入差距拉大源于混乱的初次分配》,载《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8月26日。

866 徐芳:《构建和谐社会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867 蔡继明:《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七大——解读平等、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演变》,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68 蔡继明:《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七大——解读平等、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演变》,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69 符淼:《收入不均的影响因素及其分配机制的调适》,载《改革》2008年第7期。

870 郭熙保:《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从库兹涅茨假说谈起》,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

871 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1期。

872 徐现祥、王海港:《我国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及成因》,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873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874梁东黎:《初次分配格局的形成和变化的基本规律》,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875杨天宇:《调整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财政制度保障》,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6期。

876 卫兴华、张宇:《构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载《现代财经》2008年第4期。

877 卫兴华、侯为民:《在科学发展观下坚持效率和公平的统一》,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878 邹东涛:《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载《江西日报》2008年3月31日。

879 刘国光:《对十七大报告论述中一些经济问题的理解》,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80 刘承礼:《30年来中国收入分配原则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项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标准的历史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881 钱震杰:《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拓展》,载《改革》2008年第10期。

882 傅红春、张贤:《收入满足度差距的国别比较及其启示》,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883 卫兴华、张宇:《构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载《现代财经》2008年第4期。

884 徐芳:《构建和谐社会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885 蔡继明:《从中共十三大到中共十七大——解读平等、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演变》,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86 刘国光:《对十七大报告论述中一些经济问题的理解》,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87 王振耀、田小红:《未来五年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渐进调整路线图构想——从极端贫困救助增量入手的一种基本行动战略》,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2期。

888 张维迎:《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1日。

889 安体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载《中国税务报》2008年3月5日。

890 邹东涛:《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载《江西日报》2008年3月31日。

891 张克中:《支持穷人增长理论研究动态》,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7期。

892 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893 符淼:《收入不均的影响因素及其分配机制的调适》,载《改革》2008年第7期。

894 杨承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兼论以初次分配为重点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895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的支出对收入差距调节的贡献》,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

896 陈享光:《论我国微观收入分配的公平》,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8期。

897 李忠民、周弘:《基于发展视角的社会贫富差距分析》,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898 卫兴华、张宇:《构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研究》,载《现代财经》2008年第4期。

899 陈享光:《论我国微观收入分配的公平》,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8期。

900 刘晓红:《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载《人民日报》2008年4月23日。

901 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902 顾海兵、王红亚:《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解构分析:1985——2007》,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903 曾小彬、刘凌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再分析——基于“一连串事件”逻辑阐述的实证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12期。

904 赵红军、孙楚仁:《二元结构经济转轨与城乡收入差距分化》,载《财经研究》2008年第3期。

905 曾国安、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906 洪银兴:《城乡差距和缩小城乡差距的优先次序》,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907 顾海兵、王红亚:《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解构分析:1985——2007》,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908 张桂文、王旭升:《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收入分配效应》,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9期。

909 高志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城乡差距》,载《经济科学》2008年第4期。

910 马斌、张富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911 杨灿明、毛晖:《市场组织还是科层组织—分析城乡差距的一个新框架》,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10期。

912 曾国安、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载《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913 张若雪、张涛:《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何以兼得—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5期。

914 万广华、张藕香、伏润民:《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趋势、起因和政策含义》,载《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915 孔祥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916 许庆、田士超、徐志刚、邵挺:《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917 张晓静:《城市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微观因素分析——来自北京市城市居民的经验数据》,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918 杨天宇、柳晓霞:《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载《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919 郑志国:《中国企业利润侵蚀工资问题研究》,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期。

920 李全伦:《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与测算依据:一种四维企业产权视角》,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