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五辑
32077200000023

第23章 发展现代农业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始,我国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农业的思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为此,2007年学术界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中央一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即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

胡恒洋等指出现代农业即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

柯炳生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而不是其外在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四大目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现代农业的实现途径仅仅是其外在特征。姜作培则把现代农业的特征总结为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形式产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生态环境优良化、经济社会功能多样化和服务体系社会化。

另外,部分学者从多功能农业的角度解释现代农业。尹成杰指出,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本身就是农业的多种功能得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而现代农业要进一步发展,既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功能,又要开辟出新的功能。现代农业本身就是具有多功能性特征的农业。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孙旭也指出我国现代农业应该突出产品供给的保障功能,对劳动力的转移贡献功能,增加农民收入功能和农业生态的保障功能等多项功能。

(二)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新农村建设又反过来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柯炳生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关键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业原料需求,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六方面的重要意义。邢玉升等指出,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的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在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的条件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业,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扎实的产业基础、更加充裕的物质条件。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发展条件。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建立现代农业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将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还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

第一,农村产权制度障碍。李燕琼认为,农村产权制度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进程,这是实现对传统农业改造的第一重困境。张宏升指出,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短期内户均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农民普遍缺乏参加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造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不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机械设备的发展。

第二,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张利庠等认为,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的产业体系,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在我国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双柠檬市场,农村市场中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较低,作为农业产业链基础的农业企业和农户收益不稳定,导致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低水平均衡。产业链中市场主体的力量不对等,农户力量最弱,农业企业的力量最强,经销商处于二者之间。而且农村市场还存在市场和政府监管的双重失灵。

第三,农民素质和科技能力低。柯炳生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关键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

第四,农业投入制度缺失。李燕琼认为,农业投入的制度障碍造成的农业投入不足限制了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弱。

第五,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薄弱。张宏升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较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广大农户迫切需求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少,缺乏稳定的支持;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重点支持不够突出,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大部分研究都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各个国家的资源条件和历史背景来确定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胡恒洋等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应选择类似于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的模式,既要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要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现代农业要素的生产和发展。而且应该看到地区间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应该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柯炳生同样认为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也不同,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不同的。现代农业没有绝对标准。只要是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就是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针对阻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障碍,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给出了很多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主要可以概括为:

第一,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李燕琼指出,突破阻碍农业规模化从而造成改造传统产业的第一重困境的路径在于,从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入手,通过实行“永田制”使农民获得土地长期使用权,为农村土地的转包、转让、出售、拍卖、股份制等土地流转提供制度条件,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第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张利庠等指出,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来发展现代农业。即由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链,使产业环境与农业企业资源的联动优化,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完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建立“公司 园区 农户”的组织形式和“品牌 标准 规模”的经营体制。

第三,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尹成杰认为,要从国情出发,制定合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农业发展方略。一是要巩固提升农业的食品保障功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要扩大农业的增收和就业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三是要强化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四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五是要开发农业的生物能源功能,缓解能源供求矛盾;六是拓展农业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功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资源。

第四,改革农业投资体制。李燕琼建议,根据各类农业投资的特点和重点,明确投资主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徐顽强等指出,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是破解现代农业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农村中介组织在扮演市场中桥梁和联络人角色、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科技兴农战略起支撑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和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