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与食疗
32076600000048

第48章 立夏养生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即夏天的开始,这时气温逐渐升高,百物生发。所以,所以,立夏时对心脏的养护至关重要。

《医学源流论》又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生理之心”和“思维之心”,“生理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思维之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暑热的夏天,不但促进着心脏强力运作,而且温养全身。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阴阳相互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通应。“人通天,心属夏”也就说,夏天这个季节心气儿最旺,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养护。

心的生理功能:通血脉,举神志。心通血脉包括了通血、通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流而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源”。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细胞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稳定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缓而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细密、光泽;若心脏不力,则会出现血气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凝滞,血脉受阻而见唇青舌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促、涩或结、代。

心举神志,既是心举神明,有称心为诸神之府。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我们不妨用现代的称谓,叫它“神韵”、“风采”,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古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神”之依附。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反映着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心脏的生理功能表现为:其一,心为阳脏的最大统治者。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勃勃,故喻之为人身之“日”也。《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通流全身,温养五脏六腑。“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莫不与心相印;其二,心通夏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

心交于夏,盛于热,旺于暑,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故立夏之养生,应当极其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