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足迹
32069200000007

第7章 2009年度

评论 细品温总理危机面前“想三天”

邵珏武、翁常春、钱耀敏、徐明鸣、张倩、汪清创作

出一段温家宝总理考察时的录音:我们不仅要看今天,还得想昨天,还得面向明天。看今天,就是如何把企业办好,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想昨天,就要从昨天的经营失误中汲取教训。看明天,就是说,我不光是为渡过眼前的危机,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上一个台阶。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浙江、上海等地考察时说,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要“想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想三天”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十分重要。

浙江万里学院社会经济学教授阎怡男:温家宝总理要求我们“想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我觉得这个对今天的宁波来说,指导和贯彻落实意义都是非常深刻和现实的。因为昨天是和我们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想今天呢,更重要的是怎么样站在昨天的成功基础上,把今天的困难局面顺利地把它渡过去,并且还要为明天的进一步辉煌打一个好的基础;想明天呢,主要是说要着眼于又好又快的长期、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怎么样有应对的措施和远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想想昨天,宁波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阔步迈进;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大都市阔步迈进;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阔步迈进;国有经济、外向型经济模式、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多轮驱动、共生共荣给宁波的经济带来了充沛的活力,打下了抗击风险和破解难题的基础。

宁波港集团总裁李令红:12月21日温总理到浙江视察,那天我也向温总理报告,我们刚刚实现1000万标箱的跨越,温总理表示祝贺,他说:“宁波港5月1日我来了,看了很有发展潜力。”我说你要求我们做到百年不落后,我们正在认真贯彻您的精神,我是第二个发言。就昨天来说,宁波港从原来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港建成了世界级的大港。已经超过了3亿吨吞吐量,集装箱跨越了1000万这个台阶。温总理提出了我们要看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怎么看呢?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去看,我觉得当前确实有一些问题要思考,更重要的问题要回答,要去应对。

想想今天,就会明白,任何成功都要经过痛苦的磨砺。经济危机到来时,才是最能考验的关键时刻。

宁波发改委总经济师詹荣胜:想想今天,宁波所受到的冲击比其他的城市更重,这是因为我们宁波经济结构比较特殊。临港大工业,像大石化、大炼油、大钢铁、大能源、大造纸,这些行业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严重。第二个就是对外经济的依存度比较高,经济的外向度在80%以上,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所受到的影响更大。第三个是宁波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市场反向调节作用也非常深刻。温家宝总理说了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提升信心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要更加从认识方面、思想方面、信心方面去统一思维和想法。

想想今天,我们既在看到发展中面临着特殊困难,更要看到危机中蕴藏着特殊机遇。面对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作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重要部署。因而,只要措施有力、应对得当,宁波不仅能够渡过这场危机,而且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在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积蓄更加强大的发展能量,为宁波的科学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宁波发改委总经济师詹荣胜:宁波市委市政府谋划早、行动快、措施实。及时出台了关于扩大内需保增长12条具体的战略举措,以及金融部门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18条具体的措施意见。出台了800亿的政府性投资,来拉动3000亿的社会投资。这些举措的出台和实施,能够起到一个增强信心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企业渡过今天的难关能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能得到政府的实惠。

想想明天,就会看到,危机过后的天空更灿烂。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并不少见。但这些危机也形成了一个规律,每次危机中,都有一批企业倒下,一批企业崛起,一些行业萎缩,一些行业腾飞。人类要生存,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变化有变化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科学发展。

宁波的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荣:我们总的战略方针和温总理的讲话是一个调子的。面对金融危机我们主业做得很好,今年主页这块销售增加了30%,纯利润增加了25%,税收增加了100%以上。这20年来之不易,达到了行业龙头老大的高度。今后的发展要考虑企业的优化升级,我想今后的20年要创四大品牌,现在已经启动了第一个内衣品牌叫麦克斯威尔,我们立志三年时间赶超国内第一品牌三枪内衣,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第二个品牌做的是体育品牌,现在大家知道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是第一大供应商,我们要做中国前三名的品牌,我们要创造出来。第三个就是童装、婴儿装的品牌,商标的名字叫童话庄园,这个现在我们也正在努力搞设计中心。第四个我们要做一个比较高档的百货店品牌。四大品牌,用20年的时间力争升级,真正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浙江万里学院社会经济学教授阎怡男:从昨天看今天,从今天看明天,温总理提出的危机面前想三天,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上的概念,更多的它体现了一个科学的辩证的思维,这个科学辩证的思维扣住的一个核心的思想果实,就是科学的发展观。有这个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去对待昨天、今天和明天,才能够有准确、具体和科学健康的行动,从而在今后的继续的长久的发展轨道上,不停地、稳定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实现科学的经济转型。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广播评论大奖

新闻访谈 一场乡间的电影盛会——记宁波市首届“农民电影节”

雪莉、潘亚舟、陈臻、蒋晓音、徐明鸣、徐明明等创作

主持:雪莉

这是一场乡间的电影盛会,从千米海拔的四明山区到东海畔的石浦渔港,在6月28日起到今天的日子里,宁波市80支农民电影放映队伍已经奔走了1020个中心村的电影广场。

这是一次欢乐的集体体验,18天来,有近50万的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了来自“农民电影节”带来的视觉大餐。习习凉风,阵阵欢笑,勾勒出一幅新农村魅力夏夜的图景。

这更是一次贴心的农村文化展示,在这个涵盖着“农民”和“电影”双重主题的节日里,广阔的乡野依旧有着温暖的色彩!

雪莉: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雪莉。宁波市首届“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在6月28日正式开幕了!那一块悬挂在村头的白色银幕也由此变得更加引人关注。这个在被城市化进程渐渐遗忘的场景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也成了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话题。我们的节目热线是87266939,短信平台10626688174也同时开通,欢迎朋友们的参与。

听众朋友,为期18天的农民电影节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们邀请到了三位长期在农村一线从事电影放映的放映员师傅们,他们是电影进农村的实践者、见证人,又是我们文化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这第一位是坐我旁边的鄞州区五乡镇的傅剑光,傅师傅!

傅剑光:听众朋友,大家好!

雪莉:这第二位是来自于宁海县跃龙街道的褚孟海,褚师傅!

褚孟海:听众好,主持人好!

雪莉:这第三位是来自于余姚朗霞街道的牛其苗。

牛其苗:听众朋友,大家好。

雪莉:三位师傅,欢迎你们的到来!这几天你们累坏了,是吧?师傅们?

褚孟海:我们在放电影呢……

傅剑光:是的,从6月底开始到现在快一个月了!今天是最后一天了!

雪莉:是啊,特别是这十来天,你们可以说是每天“放一场换一个地方”是不是?那么是不是请师傅们跟我们大家讲讲这届“农民电影节”的效果怎么样?我们农民兄弟们的评价又是怎么样?

傅剑光:农民还是很欢迎的。

牛其苗:基本上是我们每个点都去放,看电影的人呢还是比较多的!

雪莉:大概有多少人?

牛其苗:多的地方大概三到五百,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些。

褚孟海:对的,全大市我们一个月下来要有几万人看电影!

雪莉:几万人?

褚孟海:几万人!平时的观众还不算。看电影除了当地的农民,观众当中还有很多很多外来工!

雪莉:外来务工人员。

褚孟海:外来务工人员。

傅剑光:比如我们五乡镇有好几个村,外来人口看电影比当地的农民还喜欢。雪莉:是嘛!牛师傅,余姚的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啊?

牛其苗:是的,他们对电影是比较感兴趣!现在有了这种免费的电影,而且大家又走在一起,比较热闹。

雪莉:呵呵,大家一定都非常高兴,三位师傅!

嘉宾:对!

雪莉:听众朋友,其实您刚刚听到的只是我们三位师傅、三支电影队所感受的电影节的盛况,与此同时,宁波还有近八十个电影队活跃在乡村田头。是啊,18天,1020场电影,50多万观众,这个数字组成了这个夏天宁波新农村文化的独特的风景线!三位师傅,接下来我看我们还是跟我们的听众一起来感受一下来自电影节放映现场的一些气氛!我们播放一些记者采访的录音,你们看怎么样?

嘉宾:好!

出采访录音: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记者陈臻,我现在正处在余姚市四明山梁弄的电影放映现场,今天在这里放映的电影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附近的几个自然村的近千名村民跟外来务工人员今天都来到了放映现场。

记者:这位朋友你好,打扰你一下,请问今天你是几点钟过来的啊?

观众1:我8点一过就过来了。

记者:这么早就过来了!

观众2:我觉得现在有这样一个农村电影节,好像也是家乡的一种自豪吧!

记者:谢谢你,听众朋友,“农民电影节”虽然没有其他电影节这么场面壮大,但是农民兄弟跟外来务工人员都很买自己的账。身边这位朋友您好,打扰您一下,请问,今天您是第一次过来看呢还是经常跑来这看电影的呢?

观众3:在放的话就会去看的。每次都来看的,一般都是周末吧,我们外来工也是很喜欢的,这样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增长见识嘛。

记者:朋友们,在今天我们的电影节放映现场,我还看到身边有很多小朋友,我身边的这位小学生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观众4:电影可以让我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记者:好,朋友们,以上是记者陈臻从余姚市四明山梁弄的电影放映现场发回的报道。

雪莉:真的是非常热闹!你听听录音。

褚孟海:对,确实热闹!我那时候在梅林街道花园村放映。

雪莉:也是场面非常热闹。

褚孟海:全村的人都到了。

雪莉:是啊,其实除了咱们的农村观众啊,我们的一线的电影演员们也都十分赞同这种形式的电影节。在这个“农民电影节”开幕式的现场,我们的记者也采访了两位宁波籍的电影演员,一位叫魏宗万,一位叫池华琼。你们知道吗?

牛其苗:知道的,魏宗万老师是我们余姚人,他演过好多精彩的电影,像《三毛从军记》,给观众的印象特别深。

雪莉:是吧!他们对我们家乡举办这样的电影节感触特别深!那么三位师傅,让我们和听众一起来听一下他们的录音,好不好?

嘉宾:好的!

出魏宗万录音:魏宗万:以前电影节也参加过好几次,红地毯,特别是我们的女演员们穿得都是非常豪华的那种礼服吧,城市老百姓都是好像在看她们,她们是主角,但今天这电影节,真正的主角是坐在台下的几千位农民弟兄,所以说今天的电影节是我参加过的感触最深的一次。

记者:因电影《十六岁的花季》成名的祖籍宁波的演员池华琼也说——

出池华琼录音:

池华琼:我觉得这样做非常好,电影不再拘泥于城市,应该让更多的农民、打工的朋友(们)看到。

记者:池华琼还说她最想演的角色就是农村姑娘。

池华琼:只要有好的剧本,好的角色,我一定演,马上把这些东西全部卸掉,是一个非常朴实的池华琼。

雪莉:他们说得非常好啊!

褚孟海:这两位演员,他们演的节目我们农民兄弟也很喜欢看。

雪莉:很喜欢看噢!他说的话也说得非常的到位。

牛其苗:说到我们农民兄弟的心窝里了。

雪莉:听众朋友,刚才您听了我们三位师傅的描述,以及咱们记者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我相信大家对首届宁波“农民电影节”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那么在电影节举办期间,我们还采访到了宁波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邹大鸣,文化部门对于举办这样一届农民电影节,他们有着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好不好?

嘉宾:好!

出采访录音

邹大鸣:我们是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一个呢,宁波(作)为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它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那么第二个呢,宁波也是作为全国十六个农村电影综合改革和数字化放映的试点城市,已经提前一年半实现了国家2131的工程;那么,第三个呢,作为沿海发达的地区,宁波的农民兄弟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都有一种愿望,那么我们也开展了“千场戏剧、万场电影进农村”(的活动),使农民群众真正能够在家门口都有各自喜欢、各自能够对上号的文化活动,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把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的追求,他们所需要的那种文化精神生活,搞得非常丰富多彩。

雪莉:听众朋友,我想正如邹局长所说的,为人民群众构建一个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是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所不懈努力的。而“农民电影节”无疑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好了,你看三位师傅,我们导播已经告诉我们了,灯在亮了,已经有听众打进热线了。好,我们一起来欢迎这位听众好不好?是林小姐吗!你好!

嘉宾:你好!

听众:你好主持人。我是这么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得也挺快的,其实这个露天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很过去的记忆了,现在我们家家户户也都已经有了电视,所以我觉得,农村电影的播放好像意义也不是很大……我是这么认为的……

雪莉:噢,谢谢这位朋友,这也代表着一方面的意见。

傅剑光:我想问问这个朋友,你是否到我们农村看过电影?每天在放电影时有五六百个人在看。

雪莉:看来,我们三位师傅反对你的意见。那么你能不能说说你还有什么别的想法没有?

听众:这个“农民电影节”,它就是一个形式,其实放什么电影给农民朋友看,或者呢能拍出农民喜欢的电影,我觉得这才比较重要一点。

傅剑光:那个对。

雪莉:这个倒是非常有道理,我看热线上还有一位朋友,看看他有什么想法好吗……吕先生是吗?

听众:是的,主持人好!

嘉宾:你好!

雪莉:你好,你谈谈……

听众:我不是很赞成前面那位朋友的看法,我觉得在农村看电影吧,它不光光是个故事那么简单,农村有农村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他们更注重这种热热热闹闹大家在一起的感觉……

雪莉:大家热热热闹闹在一起的感觉!

褚孟海:对,对对,我刚才讲过热热闹闹也是很重要的。

雪莉:热热闹闹,追求一种气氛,我们农民兄弟。

褚孟海: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很孤独的。

听众:是的,所以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它比在城市里的意义还要大。另外呢还有一个,我更同意拿什么给农民看,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雪莉:好,非常感谢这位听众,线上还有一位听众,这位听众先生姓俞,俞先生,你好!

听众:主持人好!

嘉宾:你好!

听众:你刚说的露天电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农民电影,这个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里边的一个记忆了。农村嘛,不可能建大规模的电影院,所以我觉得这个形式呢还是要保持下去,也能够让农民和城市里的居民同样能看上电影,最后呢……它不要局限于一个节日里面……

牛其苗:我们现在已经都是按照每个月几号各个村去放映了。

雪莉:排好单了。

牛其苗:日程都排好了。

雪莉:按计划了。特别是宁波市首届“农民电影节”,这同时也是你们余姚的“第十四届的农民电影节”。说明我们的文化部门也一直在为普及农村电影文化在努力工作!

听众:对!

雪莉:好的,非常感谢这位听众!我们的农村电影也一直没有停过。

褚孟海:全大市都是这样的。

雪莉:好,非常感谢以上这几位朋友们的参与!

嘉宾:谢谢,听众!

雪莉:听众朋友,正如大家刚才所提到的这样,也许,这届电影节只是2008年的一些普通日子,18天里宁波从南到北的山乡渔村共享一块银幕。但是它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了一个源自乡间的节日,它让从村头村尾汇聚而来的村民分享了一场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光影约定。而坚守这场约定的人,就是那些常年奔走在乡间村头的——我们的农民放映员师傅们!

◎出片头

这是一场为期18天的乡间盛会,这更是半个世纪来钟情乡村影视的不舍情怀,这里有他们的酸甜苦辣,这里有农民朋友的欢声笑语,一块银幕,一方天地。

一场乡间的电影盛会

——记宁波市首届“农民电影节”

雪莉:听众朋友,欢迎回到我们的农民电影节《一场乡间的电影盛会》节目。那么从一般意义上的露天电影到今天的“农民电影节”,它确实有着自己非常漫长的过程。就拿我们直播室里的三位师傅来说,他们的放映生涯就已经很长了!比如说,像褚孟海师傅,您都已经放了三十多年电影了吧?

褚孟海:对对对,已经有三十三年了……我是从1975年开始放电影的。

雪莉:三十三年,一直都没停过吗?

褚孟海:我中间停了几年,因为90年代以后,农村这个(电影)市场不大景气。

雪莉: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你印象当中,人最少的时候大概是多少人……

牛其苗:最少的时候大概几十个人吧……

雪莉:几十个人还放过,没停过!那么这段时间持续了多长时间,多久?

牛其苗:大概三五年吧……

雪莉:三五年是吧?

牛其苗:对对对,这几年还是(有)几个政策比较好的!比如说前几年这个“万场电影进农村”,后面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呢,情况有大的好转!

雪莉:确实,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从中央到我们宁波地方,都对我们农村电影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但是农村电影从乡间的露天电影到今天这样一个盛大的节日,许许多多拉着放映车,跑在乡间田头的放映员们,包括三位师傅,你们的坚持,成了这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哎,傅师傅,在电影节开幕后的第三天,我们的记者在鄞州区五乡镇的天童村,就你们村了?

傅剑光:对!

雪莉:在放映现场我们采访了你们一家。下面我们和听众一起来听听当时采访你们一家的录音好不好?

傅剑光:好!

◎出小专题

傅剑光:既然干了这份行业,我想我就一辈子把它干好……

记者:这天晚上,傅剑光的妻子和儿子和他一起来到了电影放映现场,七岁的小男孩偷偷地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大计。

儿子:我也想像爸爸一样当一个(电影)放映员!

记者:实际上傅剑光自己就是跟着老爸放电影而爱上这个行业的。现在看来,他的电影放映事业要代代相传啦!只要有空,傅剑光的妻子和儿子就会陪着他一起放电影,这一家子其乐融融的样子着实让人羡慕。说起傅剑光和妻子的相识过程,看似有些普通,但细品却很甜蜜浪漫……

妻子:说起那个认识过程,他以前就是在我们村里放电影的人,我经常去看电影……

傅剑光:我每次放电影她总是来看电影,就问我今天放什么电影,放什么内容,她很喜欢看电影。

妻子:我看他性格也挺好的,就是感觉这个小伙子很诚实的。

傅剑光:下雨天也会来的,慢慢地我们就产生了感情……

我结婚的那一天,就专门放了一场电影,电影的片名就是《甜蜜蜜》,当时我们的心情很激动,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心里是甜蜜蜜的……

雪莉:(笑)傅师傅,你看,你的妻子还是放电影给放出来的,对吧!

傅剑光:呃,她也特别喜欢看电影……

雪莉:等于嫁给了一张免费的电影票,那很上算的,跟着你每天可以看免费电影,是吧……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呢对你的工作也就更加理解了……

傅剑光:对!

雪莉:牛师傅,小孩上学了吧!

牛其苗:上学了,已经三年级了。

雪莉:三年级了,非常可爱了,小女孩还是小男孩?

牛其苗:小女孩,现在还在上学呢,经常看不到她,我放完电影回到家都要晚上十一二点了,白天小孩子上学,所以小孩子老是见不到爸爸,有时候看到我都要躲着我。

雪莉:有点陌生感了,那你带不带她出去一起放电影呢,让她去看看,感受一下爸爸的工作环境。

牛其苗:那怎么说呢,有的时候呢,毕竟现在我们出去晒太阳,也不太方便,也比较辛苦。

雪莉:非常辛苦,不过你们的辛苦对于我们农民兄弟还是蛮实用的,你们也付出了很多!

牛其苗:还可以。

褚孟海:对,辛苦是辛苦了点,不过我想也没白辛苦的。我就举个例子吧,我们宁海有个桑洲镇。

雪莉:桑洲镇。

褚孟海:桑洲镇,它这个山头很高的,是边远山区。那里有个老太婆,她过来看的时候,说我家没电视,你们把电影送到我们村里来……

雪莉:那她肯定非常高兴,老奶奶!

褚孟海:对,高兴地说,你们送电影到我们这里来,我又没有电视,这电影又免费看。她说党和政府挺好,我听到这话,我认为就觉得没白跑一趟。

雪莉:自己听了这话,心里暖烘烘的。非常感动,觉得这么大老远(跑到这来)。

褚孟海:这个辛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雪莉:是,没有白白跑,是吧!听众朋友,也许一场电影,您瞧!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农民电影节”更大意义或许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它还有更长的,更新的路要走,它也将为我们农民以及我们的外来务工人员带来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提升。农村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农村电影文化市场它更是一个广阔的所在!所以让广大的农村朋友看得上电影非常地重要,那么把什么样的电影奉献给我们的农民朋友更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好,听众朋友,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个节目环节!

◎出片花

这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传唱

(出电影片段)

这是光荣岁月的激情回荡

(出电影片段)

这是千姿百态的生活乐章

(出电影片段)

“快乐新农村,电影你我他”,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亲爱的农民弟兄。一场乡间的电影盛会,记宁波市首届“农民电影节”。

雪莉:听众朋友,欢迎回到我们的“农民电影节”《一场乡间的电影盛会》节目,我身边的三位嘉宾是宁海的褚孟海师傅,余姚的牛其苗师傅,鄞州的傅剑光师傅……

嘉宾: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雪莉:三位师傅,我事先也了解到,咱们这次“农民电影节”的内容还是蛮丰富的。有开幕式,还有“农民喜爱的电影评选”。

牛其苗:还有“歌曲邀请赛”。

褚孟海:“千场科技电影”……

傅剑光:“奥运电影进农村”……

雪莉:非常多的活动,也非常的丰富多彩是吧?

嘉宾:是的,是的!

雪莉:那么,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参与最火爆的恐怕就是“农民喜爱的电影评选”了!说到我们农民喜不喜欢,其实我们在座的三位师傅你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对吧。

傅剑光:基本上差不多吧!我们每天都要出去的。

雪莉:比过去更忙了,是吧。那么你们怎么选片子的?

傅剑光:选片子的时候有时也挺头痛的,有些片子到了农村老百姓不一定喜欢看!那个画面很美的呢,也是明星主演的,老百姓好像也不怎么喜欢看。

雪莉:那么他们喜欢什么,喜欢哪一类的?

傅剑光:老百姓还是喜欢看一些情节简单的,看得懂的,他们不需要那个思想艺术性很强的。一般来说还是喜欢看战斗片。

雪莉:打仗的!

傅剑光:比如《八月一号》,还有那个《太行山上》……老百姓都喜欢看。还有那个,比如滑稽片《举起手来》,老百姓看了一遍又一遍,都很喜欢的。

雪莉:还喜欢什么?

傅剑光:还喜欢武打片!比如那个《导火线》,还有那个《英雄本色》,这类影片他们都喜欢看;第三类像生活片,就是像《暖春》,还有越剧《红楼梦》……

雪莉:《红楼梦》,戏曲类的!

傅剑光:老百姓也很喜欢看的。

雪莉:不过傅师傅,这可能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些影片都是些老片子,也就是说(新)片子比较少。

傅剑光:是啊,老片子多。

雪莉:适合农民口味、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还是不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农村文化市场的对象,除了我们本土农民之外,外来务工人员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在(给)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比如说我们的嘉宾牛师傅刚才很早就发现了这块市场!

牛其苗:是的,20世纪90年代,1995年左右吧,我那个时候,我们镇里的电影院经营状况不是太好,后来呢我跟我们的几个合伙人一起商量,现在看电影的人这么少,我们是不是能够把电影送到我们乡村里或者是把电影送到我们企业、厂里面去。到企业里面去,企业出一部分钱,或者是每个人头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再加上,晚上呢,现在外来务工人员也缺少一种娱乐的地方。

雪莉:这也算一个福利!

牛其苗:对我们来说,也是经营思路上的一个转变,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其他的一些农民兄弟也是比较喜欢的。

雪莉:一般都放些什么样的电影内容?

牛其苗:内容呢,我们一般都在正片放映之前,加上一些宣传的影片,比如说结合消防啊,安全方面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实用的。

雪莉:比较实用的!这其实也是我们这届电影节一个非常大的农村特色——那就是注重农村实际生活、普及文化、寓教于乐。好,关于这个内容啊,我们的记者也在我们放映现场进行了采访,接下来跟我们听众朋友一起听一下,我们农民兄弟们怎么说的——

嘉宾:好!

◎小专题

记者: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记者晓明,农村电影节目自有农村的放映方式和特色,比如在放映故事片的同时,我市还加大了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工作,在本届电影节期间,就有21部科教影片和3部体育题材的奥运电影推出。观看完《农村意外伤害急救办法》的科教片后,一位农民说——

农民:现在看了这个科教片,我对防电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人工呼吸,碰到会好一点了,不会很紧张的……

记者:《柑橘果实优质化栽培技术》《不与子孙争土地》《赡养老人与遗产继承》等科教普及片,深受农民朋友的喜欢……据了解,仅鄞州区今年就播放了科普电影近万场次。我的报道就到这里!

雪莉:听众朋友,你看,我们农民兄弟,真的非常喜欢这些内容实用的生产、生活宣传片!

牛其苗:是啊,一般,我们在放映(正片)之前加演短片。

雪莉:对他们很有帮助。

牛其苗:对他们很有帮助。

雪莉:牛师傅,您看,我这里还找到了2005年9月8号的《人民日报》,上面有这么一篇关于你的报道。我读一下好吧?

牛其苗:好!

雪莉:(报纸内容)“为了使外来务工者能在家门口看上喜欢的免费电影,牛其苗和曹维员费了不少劲。他们亲自到余姚市电影发行公司去挑外来工‘点映’率高的影片,还在正片放映前加映一些《进城打工与维权》等宣传片。很快,他们的周围有了一批‘追影族’,电影队走到哪个村,这些人就跟到哪个村。”

雪莉:牛师傅,这些观众真的就这么跟着你们?

牛其苗:是的是的,放电影的时候他们就连明天在哪里放都到我们这里打听好,第二天,还真的能看到他们。

雪莉:(笑)就像一群拉拉队,就是说你有粉丝喽!

牛其苗:对,确实他们太喜欢看电影了!

雪莉:可以想象他们对我们牛师傅的这种痴情,应该说是对电影的热情,是对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迫切需求和召唤。那么我们的“农民电影节”它与其他电影节更大的区别,我想,就是在于我们拿什么样的电影奉献给我们的农民朋友。

那么听众朋友,在这一届电影节当中,组委会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的500多部优秀国产影片当中,挑选了50部作品为候选影片,请广大农村的朋友们做一个评判。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我们的农民群众他们关注什么,还有他们喜欢什么,让适合农村群众口味的电影影片走到我们农村来!好,节目到现在呢,三位师傅你看我们这个电脑上,我们很多听众发来短信了。

嘉宾:好多……

雪莉:这样,我挑几个给大家念一念,让我们听众一起来分享。

嘉宾:好的!

雪莉:134尾号0033的朋友说:“特别怀念小时候在露天看电影的场景,希望现在的农民看到的电影不再是当年我看过的那几部老片子了……”

雪莉:刚才的这位短信朋友,是希望我们的电影工作者能够多出新片子噢。

褚孟海:新片子是多了,可是演农村的不是很多。

雪莉:135尾号7626的朋友他是这样说的:“露天电影和农民电影的意义是不同的,希望我们的演员在走星光大道的同时也想想乡村的田塍路,老百姓喜爱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嘉宾:对!

雪莉:那么这位朋友是希望我们电影演员们更关注我们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民是我们的大多数!还有133尾号5945的朋友,他说:“多拍一些农民电影吧,演‘秋菊’一样可以成为国际巨星。”

嘉宾:对!

雪莉:呵呵,说得非常好!那么在我们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继续开通我们的热线87266939,如果我们的听众朋友对于“农民电影节”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说好的建议,你可以和我们直播间的三位嘉宾师傅直接对话……

雪莉:好,我们的听众朋友热线电话已经进来了。

听众:喂,主持人好,几位嘉宾好,通过你们的节目我也知道了,原来农村看电影还是很不容易的。

雪莉:是啊!

听众:那现在一般农村多久才能看一场电影呢?

傅剑光:现在已经好多了,一般来说,一个月一场电影已经可以保证了。

听众:哦,你们放映的经费是从哪里来的?

牛其苗:那分几部分吧,有我们当地的街道,再加上级领导、上级部门资金的扶持。适当的,我们的个私企业的老板也稍微地给我们赞助一点!

雪莉:就是说,现在政府对于农村电影市场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在方式方法上也有了很多的创新的办法!好的,我们谢谢这位朋友的电话,我们有请下一位朋友,汤小姐,你好,你是怎么想的,跟我们说说!

听众:你好,我在想,现在都走这个市场经济了,单靠政府,还有我们放映员师傅的坚持可能我觉得还是不够的,那我就关心,农村电影它能不能长期地坚持下去?

雪莉:嗯,你这个问题我觉得提得非常好,褚师傅,在我们节目之前,在采访你的时候,你提到了一个十六个字的方针,对吗?

褚孟海:对对对,如果电影要在农村真正走下去,只有靠“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群众享受,共同参与”,农村电影呢是越走越好!

雪莉:这也是我们褚师傅多年来(一个)非常深的感触,看来电影节的成功举办并不是哪个部门的事情,还应该有我们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共同的努力。这位听众你说是吗?

听众:哎,很对,是的!

雪莉:非常感谢您的电话,谢谢你!

听众朋友,“农民电影节”不光是一次农民的电影盛会,它更是一次经济对文化的反哺,在宁波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是我们对于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今天呢,我们和来自宁海、余姚、鄞州的三位普通放映员师傅们一起来讨论首届“农民电影节”,也倾听着他们对于农民电影的感言。那么在这里,我们也衷心祝愿所有的坚持和努力能投射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空间。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收听,同时也非常感谢今天来我们直播间做客的三位嘉宾师傅们,感谢你们的到来!听众朋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嘉宾:听众们,再见!

◎全篇结束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广播专题提名奖

音乐节目 十里红妆——聆听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民俗乐思

宁波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率创作 播音:雪莉

(出绍兴大班)

女儿落地,酒香四溢,生死一世,红妆十里……

人物:或许我们给她取了一个很江南的名字——越儿。还有她的青梅竹马的阿甬。越儿的母亲。独舞的酒仙。媒婆们、箍桶匠们,还有那些群舞的男女们……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原创风情音乐专题

悠悠古越风,深深女儿情。温婉江南,有太多故事被静静地锁在庭院之中。锁了那些芳菲春梦,锁成那些绮丽清泪,锁住那些戚戚等待。

只是那紧锁的高墙内,至今还有记忆的花朵在时光的暗夜里孤独怒放,明艳依旧。浓浓淡淡,层层叠叠!

打开它!衣衫飘荡,清梦飞扬!琴音如水,凉凉地划过,一个等爱的女子,就这样缓缓而来。

(出歌声)

十八岁的姑娘,就把那个老公想,真正倒楣(倒楣:宁波方言,意为不好意思,害羞)相……

第一次观看演出是在彩排的时候,没有旁人,一切都有点突然,剧院里黑漆漆的,那一声绍兴大班的高腔拉开了舞台上的一缕天光,一阵柔美的浙东民谣悠悠然飘荡开来,两股旋律,柔美与高亢缠绕着,展开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性美感。艳丽女儿红,深埋女儿梦。

我知道这将是一段用旋律诉说的爱之精魂,是民俗江南的婚嫁图腾。

第一幕 春·杨柳依依

杨柳依依,春水潺潺。伞花朵朵,笑语阵阵。江南沿着青石板路韵韵而来。门前桃红柳绿了十八春,院中桂子飘香了十八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乱花迷人眼,细雨润人心。

拜樟树娘娘,过家家,十八岁的越儿在孩子们的嬉笑间恍若见到了青梅竹马的阿甬。

你看我顾盼生辉,绽开青涩笑脸,怎禁得桃红柳绿,荡起春潮万千。(浙东民谣变奏)

山里山,湾里湾

荠菜开花结牡丹

牡丹姐姐要嫁人

石榴姐姐做媒人

葵花姐姐来梳妆

荷花姐姐做衣裳

梅花姐姐做伴娘

兰花姐姐送入轿

“风情江南·拜樟树娘娘”

这时的舞台童谣阵阵,油菜花开成烂漫一片。真是儿时多少事,声声乡里情。

不用看你也能听出这是一部有浓厚民俗风情特色的舞剧,她的音乐运用几乎全部来自浙东民谣的发展变化。春风里飘满纸鸢,垂髫小儿忙拜樟树娘娘保佑平安。红红的结挂满枝,深深的情绕一世。恍若展开了一幅幅音画诗般春日江南的美好场景。

那些杏花春雨的幽幽气息,轻轻缭绕着我深埋的女儿心,掩不住的神思悠悠,遮不了的娇羞隐隐。明眸皓齿,银簪繁花。巧笑倩兮,两情相惜。呀!好一场风月无边事,恰一个缠绵女儿梦。

“风情江南·轧蚕花”

这是烂漫江南的狂放季节。女孩们把蚕籽孕育在温热的胸口,等待着轧蚕花的男孩们伸手大胆触摸。轧蚕花,轧出笑,轧出汗,轧热了姑娘的心,轧狂了小伙的情!

音乐采用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女声喘息般的方言叙述与男声雄浑有力的和声交织出了这一古老的江南民俗。

春蚕吐丝织丰年,千丝万缕绕心间!

蚕花妹妹

斜插蚕花辫子歪,蚕花妹妹走过来。

第二幕 夏·莲叶田田

桥连桥,波连波。映日初荷已经微微露出了她娇羞的绯红,媒人们也纷至沓来寻觅越儿的芳踪。胸口的蚕花早已结成了晶莹的情丝,越儿也早把满腹心思留给了阿勇。春日里,绣一张鸳鸯戏水红兜肚,扔给哥哥贴心窝。夏日中,心慌意乱望窗口,切切念念等媒妁。

媒人与箍桶匠

五把阳伞撑起来

五个媒婆来做媒

张开五张卖花嘴

满嘴花儿吹吹吹(媒人的夸张音效)

“风情江南·十里红妆”

“良田千亩,红妆十里”,说的就是浙东旧时嫁女的场面。有声有色,有情有景。一担担、一杠杠,蜿蜒数里,流光溢彩,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着家产富足。由于嫁妆专属女子私有,也寓意着女子在夫家的地位。

舞台上浩浩荡荡的红妆队伍络绎而过,这一段音乐非常有趣,对木工的敲击声进行了采样,夸张的宁波方言与温婉的江南的田歌曲调,构成了迷人风趣又缠绵悱恻的音乐效果。

一场生活的好景已经展开!

你听,那箍桶的歌儿敲起来了,你看,那艳丽的红妆摆起来了!脚盆又称聚宝盆,夜夜叮咛心上人。洗去每日奔波苦,富足健康走一生。水桶又是财势桶,富贵权势靠它拢。一点一滴水聚洋,千秋万代不会穷。马桶还叫子孙桶,红红鸭蛋藏当中。床头床尾私房用,女儿成凤儿成龙!

越儿的心也随着这声声敲打走向心上的人儿……

“风情江南·跑码头”

这或许是宁波人“跑码头”的开始吧。栽下相思树,走出三江口,一把油纸伞,满箱叮咛话。从此海上的颠沛,生活的艰辛让江南男子的成长有了一种格外艰辛的美感。

旋律沿用、发展了江南戏剧曲调,同时又运用了现代的配器与演唱方式,在浅吟低唱间,一种江南的奢华与低调缓缓而来。

合欢树

合欢树 一起栽 双双成双分不开

树有情 枝相挽 从此缠着相思带

……

栽下两棵树,立下一世约,不管爱人走多远,胡柚结果苦变甜。

定下一门亲,胡柚扎了根。男儿长成走四方,衣锦还乡好洞房。

哥哥跑码头,越儿心里愁。何时再牵情郎手,残花风荷等秋收……

从此后,越儿等你早日归来掀起那块红盖头,

从此后,越儿想你孤苦伶仃总把满腹相思赴水流……

男儿有志天地宽 船要走出三江外

闯过码头出过海 衣锦还乡方归来

那时候

龙凤花轿把你抬 十里红妆迎进来

龙凤花轿把你抬 十里红妆迎进来!

第三幕 秋·绿肥红瘦

桂花落成雨了,菊花漫成海了。

胡柚开花有十载,形单影只已十秋。

无数个阴晴圆缺过去了。一片鲜红的桌椅箱笼,犹如那年蚕花的温度,一点点地褪去,褪成了越儿无奈、疼痛与落寞的相思时光。

一夜秋露相思泪,滴滴织女垂。又到七夕,风紧露白,溪边少女梳洗戏水的笑声又泛起了越儿依稀的往昔。

“风情江南·女儿节”

七月七,女儿节。旧时的江南女子总会在秋月升空之际端来清水,并采集七色花瓣浮在盆中放在庭院。次日一早用带着露珠的清水来濯洗双眼,以盼自己能够明眸生辉,寻到心上人儿。然后再相邀结伴来到水边,面对朝霞边吟边唱,用金七叶梳洗长发,清理云鬓。

这一段音乐用一首浙东民歌《顺采茶》进行变奏,显得格外活泼欢快。

这时的舞台展现了多方位的蒙太奇,热闹的邻家婚礼,凄清的越儿绣楼,恍惚的阿勇身影叠加成了一种格外的冷清。

(邻家婚礼)

你听那锣鼓声声,是谁家红妆十里流金抬过越儿凄清的绣楼?

你听那欢笑阵阵,是谁家孩童喜气洋洋闹着哪家火热的洞房?

等你归来,让我将这日子一针针绣进那红红的嫁衣。

等你归来,让我将这思念一缕缕绕进那红红的双喜。

“风情江南·焐新床”

在江南,男方迎娶的当晚,要有男孩先焐热新婚千工床,同时还需在子孙桶中放入红枣、花生、桂圆、瓜子,调皮男孩还可以在桶中摸出一双红鸭蛋,意喻早生贵子。

这是舞剧中很有特点的一个段落,音乐用人声进行器乐的模拟,让人在欢快的节奏中听出了一丝隐约的不安与无奈。

只可惜丝线鸳鸯不解风情,绫罗兜肚难挡风霜!

七夕的织女泪洗不清盼归双眼,寻不着哥哥在何方;

溪边的金七叶梳不起万千青丝,解不了思念缕缕绕;

冷冷的红兜肚绣不完针线绵绵,焐不热深帏冷闺房;

红红的荷花灯点不亮情路茫茫,空撒了岁月催人老……

抽尽心思绣红妆

荷花灯红又亮相思河上慢慢放

兜肚放在花心上鸳鸯绣在兜肚上

第四幕 冬·雨雪霏霏

(浴红音乐混播)

大雪小雪又一年,不见郎君怕过年。

胡柚树叶又落了十载,空守承诺又盼了十年!

万工轿、千工床,箱橱桶柜放一旁,红红嫁衣又十床!

一针针,一线线,一天天,一年年!

那满房满床的红兜肚仿佛是越儿用相思凝成的心的碎片!沉睡不醒的,依然只有阿甬挂在一旁的新郎红袍!

今天越儿要唤醒他!

你看我——

穿一半新郎袍,扶半边娇小腰,

脱一层千针衣,解一半万丝袄!

收一半满腹心酸,露一半妩媚巧笑。

情欲的纠缠、莫名的心焦!

等不到洞房,我浴红圆梦,独自舞蹈!

做一回羞答答新嫁娘,圆一个昏惨惨红妆梦。

理云鬓,贴花黄,

着我千丝万缕新霞帔,带我镂金坠玉俏凤冠,

坐我七巧玲珑千工轿,入我形单影只空洞房!

撒一路浓烈好酒独自醉,抬十里滴血红妆终不悔!

你看那队伍抬着花轿吹吹打打、嬉嬉闹闹,迎娶我花样越儿就在今朝!

“风情江南·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来源于“浙江女子尽封王”的传说,风俗遍及浙江各地,是江南女子出嫁时的特殊穿戴,喻义女子高贵如同“皇后娘娘”,据说是得康王赵构赐封,已有八百多年。

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十里长 花轿浪得十里狂

喜糖撒得十里甜 老酒飘出十里香

十里江南人打墙 追出十里看新娘

新娘本是女儿做 先做女儿后做娘

追出十里看新娘 十里红妆十里长

还越儿一个梦吧,让扬长红妆十里铺张!

圆越儿一个梦吧,让凤冠霞帔一生荣耀!

音乐完成了一种结构性的循环,又回到了依稀的一声叹息之中,舞台上的越儿在慢慢退成一种回忆,然后落锁,尘封……

◎尾声

演出结束了,没有听到掌声,因为偌大的剧场只有我和几个导演和编导们,演员们静默地退场了,刹那间有点寂静到不可思议。

就像舞台上那些鲜艳的红妆,是的,她们终将层层褪去颜色。现在,那斑斑驳驳的红,还有一些不屈,一些不安分。因为那红里,埋藏着一场令人动容的忠贞……

◎完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广播音乐节目提名奖

播音作品 一位绝症母亲的奥运梦想

播音:何瑾

◎片头一

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她会有着怎样的奥运梦想?

出董昌毅录音:我说这个病不想看了,药也停掉了,我就准备死了,已经欠四万块钱的债了,小孩还要读书。

一张珍贵的奥运会门票,又是怎样开启特别的梦想之门?

出董昌毅录音:就是死也要爬到北京去,到北京看奥运会我死而无憾了。

一位绝症母亲的奥运梦想

2008年5月22号,因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而暂停三天的奥运圣火,载着爱心在宁波继续传递。

(现场实况声)中国加油!

这一天,这位叫董昌毅的母亲在电视机前,感受着火炬接力的盛况,亲眼去北京看奥运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

董昌毅是安徽人,1995年一家人来到宁波,以收废品维持生计。2006年,董昌毅被查出患有肺癌。不久前,医生告知董昌毅癌细胞已经扩散,最多还能再活3个月。

也因此,去北京看奥运,特别是看自己儿子在开幕式上的表演,就成了她生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愿望。

采访董昌毅:我儿子去北京表演,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振奋了一下,心里也很自豪。因为我身子很差,只想看儿子,多看一眼,在这不长的日子,想他,想去看看。

母亲对于儿子,总是寄托着无穷的期望。

董昌毅的儿子今年12岁,从小喜欢武术。几年前,董昌毅夫妇倾尽捡废品得来的积蓄把儿子朱定天送到少林寺塔沟武校学习。

今年春节,小定天回家过年,也带回一个令全家人都兴奋无比的消息,他在几万人之中被幸运地选中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

从那个时候起,去北京看奥运会开幕式,就成了董昌毅心里的一个梦。

采访董昌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本来吃一碗的现在只能吃半碗,到最后不想再吃了。我老是问表演在什么时候,我是经常在家问他。他就跟我弟弟说“能不能搞一张奥运会的门票给你姐姐,满足一下她的心愿”。

可以听出母亲疲惫声音里的骄傲与急切,一个母亲的荣耀全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在临终之前,她比任何人都期望去看看孩子成功的那一刻。

可是怎样才能买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呢?

为了实现姐姐的心愿,董昌毅的弟弟董昌宝开始四处打听。

采访董昌毅的弟弟董昌宝:没想到奥运会的门票这么难买,我记得电话费我一天就打了60多块钱,后来我打到北京奥组委,他说他也没办法。

这时已经是2008年的5月底了,开幕式门票早已预订完了。而且,听说整个宁波抽到门票的还不到50人。这种情况下,想得到一张门票,简直比登天还难。

采访董昌毅:开幕式的票根本买不到的,我只能在梦中想了。

后来,董昌宝听说了一个消息,网上有人转让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然而当他打开网页的时候,才发现门票的转让费已高达21万元。

采访董昌毅的弟弟董昌宝:姐姐现在身体这个样子,我做弟弟的这么一点心愿都不能让她满足,感觉自己很没用。

我姐这么点的心愿我都完成不了,这个病看不好也没办法,当时真的很悲伤的。

怀着一线希望,董昌宝给当地的媒体打电话求助。

7月12号,就在媒体报道后的当天晚上,一位名叫王山松的年轻人说,他愿意转让门票。

2008年7月14日下午,王山松和董昌毅一起到宁波市内的中国银行办理门票的转让手续。

而这一天,已经是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办理转让手续的最后一天了。

当这张印有“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字样的橘黄色门票交到董昌毅手里的时候,眼泪从做母亲的她的眼里夺眶而出。她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激,只是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谢谢”。

董昌毅要家人三番五次地将门票钱塞给王山松,都被他一次又一次地退了回来。说是转让,王山松没有收一分钱。

◎片花二

是怎样的一个人,愿意让出这张千金难求的开幕式门票?

采访王山松:我从一开始就把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件小事情,只不过助了一臂之力。

无偿让票,仅仅是爱心举动?还是另有隐情?

采访王山松:(我)也看到过、经历过、体会过他们那种痛苦。

强忍病痛去看开幕式,她能坚持到最后吗?儿子的开幕式表演临时变动,她还能梦想成真吗?一张奥运门票,一次凝聚着爱的接力——关注《一位绝症母亲的奥运梦想》。

24岁的王山松,是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当初王山松抽中这张开幕式门票的时候,就像中了大奖一样的兴奋,周围的朋友和同事都很羡慕,甚至还有人想出高价购买这张门票,但都被一心想去北京看奥运的王山松婉言拒绝了。

采访王山松:遗憾多多少少总有点,但是能看到董女士顺利地在北京和她儿子见面,那我想这个意义要比我自己去看北京奥运更加重大。

采访王山松:因为我原来自己家里也有家属患有同样的病,并也经历过、体会过他们那种痛苦,所以希望能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尽量地帮助他们,满足他们。

原来,几年前,王山松的母亲同样患有肺癌,后来不幸去世。因此,当他读到那篇报道,他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做出了转让门票的决定。

采访王山松:毕竟现在医疗技术还不能完全根治这种病,对于病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这期间如果有一些事,能促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心情,可能对她的病有更大的帮助。我自己能尽这么一份力,能促使她这个梦想成真就可以了。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因为治病,董家早已一贫如洗、负债累累。这时,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来:王山松所在单位浙商银行宁波支行的全体员工为董昌毅募捐1万元,解决了她去北京的路费。北京的南苑E家酒店,更愿意无偿提供住宿。

梦想离董昌毅越来越近了。

采访董昌毅:没想到梦还能成真,真有一个好心人把这个票赠送给我,我心里就高兴。

这位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眉头舒展了,希望和期待随着这张入场券的到来重新注入她最后的生命中。已经拒绝任何治疗的董昌毅重新走进医院。

但是,病痛的侵袭越来越严重。走不了几步,董昌毅就疼得蹲在地上。全家人为此担心不已,她能坚持完这趟特殊的旅行吗?

采访董昌毅:大概没问题的,我就算是身体受不了,我也要去,拼命也要拼着去的。能看到北京奥运会,我死而无憾了。

支撑着这一切的就是心中的那一个梦想。

一切都是为了和儿子在北京见面的那一刻。董昌毅觉得这是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生前所能做的一切。

正当一家人积极准备去北京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变故,董昌毅儿子参演的节目,从奥运会开幕式换到了残奥会开幕式。虽然不能看儿子表演了,但是母亲并不觉得沮丧。

采访董昌毅:中国办奥运会也是头一次,是我们国家的大喜事,在我生命中现在还有这个机会看到这个场面,我心里很自豪、很高兴、很满足。

母亲计算着奥运临近的每一天,准备好去北京的行李,也默默地数着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

丈夫把票递给董昌毅。

(实况)这是13排,你要记清楚。特别特别特别要保管好票。

这张橘黄色的珍贵的门票,他们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里,放进箱子的夹层里。

(实况)机场音响:从宁波起飞到北京的航班马上就要起飞——

2008年8月8号,董昌毅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去北京的飞机。

(实况)起飞

在飞机上,董昌毅又迎来了一位好心人。王成也是去北京看开幕式的,他的座位碰巧和董昌毅在同一个区,于是他主动提出护送董昌毅入场。

在下午进入鸟巢时,北京奥组委的官员获悉董昌毅的感人经历后,为她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安排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全程陪同观看。

(开幕式实况音响)

这是母亲为之热泪盈眶的时刻,坐在国家体育场中,这个挣扎在底层的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和那些显赫的人们,那些来自各个国家的政要贵宾们,一同享受流光溢彩的焰火,一起为中国加油!

眼前飘动着五星红旗,耳朵里回响着欢呼声,脑子里萦绕着奥运五环,快乐与激情让母亲暂时忘却了病痛。

采访董昌毅:我不觉得累,站起来喊也不觉得很累,看了就觉得很高兴的。中国队加油!那时候很高兴的,我也站起来喊“加油”。好多人喊“中国队加油加油”,还打手势呢!

看完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二天,董昌毅在北京见到了正在为残奥会开幕式作准备的儿子。

(实况)

想不想妈妈?

想!妈妈别哭!妈妈不哭,妈妈笑!

母子俩深情相拥,幸福的泪水从两人的脸上一行行滚落。这位苦难却又幸运的母亲,在见到儿子的一瞬间,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喃喃:“我做梦也想不到……”

采访董昌毅:以为只能在梦里想,没想到梦还能成真,真有一个好心人把这个票赠送给我,我心里高兴。

是的,这整整一个月里,她都生活在一场真实的梦里。

——一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送给她一张无价的奥运会开幕式门票。

——无数的好心人无私地帮助她这个安徽打工者来到北京。

——8月8日晚上,她幸福地在现场观看了如梦如幻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如今,她又与儿子在北京相聚。

的确,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来说,能亲历奥运会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奢望的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因为有像董昌毅这样的普通母亲的参与,北京奥运会才离我们更近。

(残奥会开幕式实况音响)

2008年9月6日,由儿子小定天所在的塔沟武校提供残奥会开幕式门票,董昌毅在时隔一个月后,再次走进鸟巢,亲眼观看了儿子在残奥会开幕式上表演的节目——《节日》。

由此,这位绝症母亲的奥运梦想达到圆满!

(残奥会主题曲《和梦一起飞》)

*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广播播音作品奖

原创歌曲 诗画中国

雪莉、潘亚舟、张文等创作

这是一首为共和国诞生60周年献礼的优秀民族唱法歌曲。作品立足大中国,旋律跌宕,气势磅礴,交响乐团演奏气派万千,合唱声部宽阔热烈,女声独唱部分又着眼细处,以江南地域特色的表现为风尚,使作品在大气宽广中显示出她的意境氤氲,委婉悦耳。

作品采用了简约的写意手法将“诗画中国”的纵向意境点点铺陈,层层展开,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这些内容或气象万千、或细腻动人,唱来朗朗上口。歌曲演唱者为浙江籍著名歌手吕薇,她的演唱深情精巧,音色明丽,她精湛的演唱生动刻画了诗画中国美好图景,更将这首兼具宽广与柔美的祖国颂歌推向高潮。

*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原创歌曲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