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生手册
32067300000049

第49章 百日咳

中医学将心、肝、脾、肺、肾称作五脏,将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五脏六腑总称为脏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脏和腑有一定的区别,各有各的功能。

(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所有一切的精神意识思维都是心的功能之表现,所以称为“君主之官”,用来说明它的重要性。正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司神明,所以其他各脏腑都在心脏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分工,并且互相协调,产生整体的活动机能。心脏的功能正常,则神明通达,其他脏腑也能各安其职,保持身体健康。否则就要患病。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脉”是六气之一(“内经”将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称为六气),它的作用是裹血液而使之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因为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是心,所以血脉所表现的正常或病变的现象大都与心脏有关。“心者生之本……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就是对心和血脉的关系和其外部的正常现象而言。相反的,如心与血脉虚弱,则反映为面色萎黄而无光泽。

(3)心和舌的关系: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从舌质上反映出来。例如舌质红绛,一般是心热、火气有余的象征;舌质淡红,一般是血虚、心气不足的现象。如果心神受病时,往往会出现舌蹇不能言语的现象。所以有“心在窍为舌”或“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4)心主夏:脏腑与四时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讲:“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养花之道也,逆之则伤心。”说明人体在夏令如果没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则要产生许多疾病。所以《素问》说“心者……通于夏气”。

(1)肝有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的功能。“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

(2)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灵枢》中记载:“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就是说肝有防御外侮、考虑对策、抵抗病邪的功能。因此《素问》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3)肝和筋及爪甲的关系:“肝生筋”,“肝之合筋也”,“肝气衰,筋不能动”,中医学上这些记载都说明肝与筋的关系。肝气正常,四肢关节、筋骨之活动就健康。当肝血不荣的时候,就会出现爪甲枯脆等现象,因此《素问》说“肝者……其华在爪”。

(4)肝和目的关系:临症时遇到红肿疼痛急性发作的目疾,大都属于“肝火上升”一类的疾病;慢性发作的眼花目眩,或两目干燥及雀目等,一般是属于“血不养肝”一类的疾病。这就符合中医学上的记载:“肝气通于目”,“肝开窍于目”。

(5)肝主春:《素问》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说明人体应适应春天的气候,使肝气舒展,保证健康。否则易使肝火上升,易患肝病。

(1)脾主运化。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各处。脾属土,以“土生万物”的现象来比喻脾脏的功能。若是脾脏的运化能力不足,则不能把食物的精微很好地输运到全身各处,它所表现的症状是不能消化的腹胀和多食善饥的腹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肌肉消瘦、精神疲劳等,这都属脾病一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健脾为主,使脾恢复运化的功能,这些症状就可以逐渐消失。

(2)脾统血,主要指脾脏在生理上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如脾脏功能发生病变,就会失去统血之功能,造成各种出血性疾病,在临床上就必须采用“引血归脾”和“补脾摄血”一类的方法,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3)脾和四肢肌肉及口唇的关系:“脾生肉”,“脾主身之肌肉”。有些肌肉瘦弱和四肢无力都属于脾脏的疾病范围。脾胃运行正常的人,肌肉呈现丰满,口唇红润而有光泽。

(4)脾主长夏:长夏是指农历六月的时候,脾主长夏,就是说脾的功能活动和六月的气候有一定关系,或者说必须互相适应,否则就要发生疾病。

(1)肺主气:这里所说的“气”,其意义有二,一是指呼吸之气;一是指人身之“真气”(元气)。当肺有病时,最常见的是咳嗽、气喘,所以,肺主呼吸之气是很明显的,至于所谓“真气”,就是人的根本之气,有时称为“元气”。古人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可见人身真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

(2)肺佐心脏而主治节:《素问》说:“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又说“肺腑百脉”。这就是说肺能辅助心脏,主宰人体血液循环,有治理调节的作用,这就明确地指出肺与心脏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所以后世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毋,血至气亦至”等说法,因而在治疗各种血症的时候,往往不单纯治心、治血,同时兼用一些补气、行气的药物。

(3)肺合皮毛。皮毛是指肌表皮肤而言,肺脏与肌表皮肤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肺脏虚,则皮毛的适应机能就会减弱而容易感冒。又如外感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的病人,在治疗时用解表发汗的方法,祛邪从皮毛外出,汗出表解之后,就会喘平热退。

(4)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门户,肺有病变,就会影响到鼻。《素问》说:“在脏为肺……在窍为鼻。”因此,在肺被风寒所侵袭时,就会出现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5)肺与音声的关系:肺部有了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声音的变化,甚至语声不出。例如患伤风咳嗽、痰实气壅的病人,往往兼有声音嘶哑的情况。这说明声音与肺有着密切关系。

(6)肺主秋:《素问》说:“肺者……为阳中之大阴,通于秋气。”说明肺脏与秋天的气候是互相适应的,秋为燥金司令,气候肃杀,内合肺脏。所以每当秋季气候干燥的时候,往往见到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疾患,这便是肺主秋的具体表现。

(1)肾藏精,一是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后天之精气),二是藏本身之精气(先天之精气)。当食物经过胃肠之消化吸收后,一部分供全身需要,一部分贮藏在肾内,随时可供全身的需用,这就叫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指肾脏本身的精气,它的作用有二,一是能够生育繁殖后代,二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生命过程。所以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根本。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骨和髓的生长发育都和肾气有一定的关系。《素问》说:“肾之合,骨也”及“肾生骨髓”等,都说明肾主骨、生髓。所以有些骨病经中医补肾而好转。《灵枢》有“脑为髓之海”的说法,脑既是诸髓之会合,而髓又滋生于肾,那么肾和脑的关系是不容分割的。由此可知,肾气的盛衰关系到脑力的强弱,临床上常遇到脑力衰减、头眩健忘的病人,给以补肾药后,症状消失,就是有利的佐证。

(3)肾为作强之官,主伎巧。《素问》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所谓作强是指精力充沛,劳动有力的意思。所谓的伎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十分精巧的意思。

(4)肾的开窍:肾在上部开窍于耳,在下部开窍于二阴。肾虚的病人,往往伴有耳鸣现象,甚至失聪,如给补肾药治疗,耳鸣就会逐渐好转,说明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是正确的。在下部肾开窍于二阴——前阴和后阴,后阴是指肛门而言,前阴是指男女生殖器。

(5)肾其华在发:年轻人肾气盛,所以发旺尤黑;老年人肾气不足,所以发易白或脱落。白发者,采用熟地、首乌、杞子、牛膝以及七宝美髯丹之类,从补肾着手治疗,会获得好的效果。

(6)肾主冬:《素问》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手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说明了肾和冬令气候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冬令气候的摄生方法。

(7)肾除上述作用外,按现代中医理论,肾主水液,肾主纳气,内分泌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都归肾功能范畴。肾属机体中的重要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