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62

第62章 孤儿寡母:赵氏王朝的穷途末路

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赵氏家族走上了穷途末路,赵氏江山本是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这似乎是历史对赵氏家族不作为的惩罚。

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局面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两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赵禥去世。他对后事没有安排,只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6岁、全皇后所生的赵4岁、俞修容所生的赵昺3岁。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被立为帝,时为恭帝。此时,恭帝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赵显即位时仅四岁,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摇摇欲坠。元军攻下襄樊后,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杭州。大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基本上陷入了瘫痪状态。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线,于德佑元年(1275年)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无奈,只好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被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佑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这才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二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320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年)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还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

贾似道战败后,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赵用人不当,葬送了赵宋的江山。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佑元年(1275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此,伯颜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眚、通判陈熠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

十一月十八日,元军发起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极少数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绝大多数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还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一向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谢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发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少数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此后,赵氏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南宋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南宋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佑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

德佑元年年底,局势在陈宜中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

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

自宋高宗泥马渡江到宋恭帝投降元朝,存在了150多年的南宋就此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