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24

第24章 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的少年天子

“祖宗家法”的弊端,最终让年轻有为的宋神宗打破了。“安内为先”的治国策略,使赵顼下定决心把国家治理得国富兵强。赵顼的变革图强,让破落的赵宋政权看到了一丝转机。司马光像赵顼即位的第三天,三司使韩绛奏报:自仁宗朝宋夏战争以来,征调财力,动用国库,“百年之积,唯存空簿”。此时,赵顼才知道自己从先人手中继承的是怎样一副摊子。

恰好20岁正处在血气方刚、奋发有为的当口,赵顼决心把国家治理得国富兵强。他求治心切,对当时的元老大臣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即位次年,他召见前宰相富弼,问以边事,富弼对他说:“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再问治道,回答是“安内为先”。而司马光所能提供的治国忠告只有“官人、信赏、必罚”六个字,也似乎有点空泛。对朝廷旧臣,赵顼未免有些失望。

作为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即位之时,赵宋王朝的统治已延续了百余年。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形,赵顼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的赵顼有自己的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赵顼进行变法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在成长的过程中,赵顼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

改革势在必行。他急于寻找一个有才识、有气魄,并且能够全力襄助他改革的大臣作为臂膀。

在这种情况之下,王安石脱颖而出。赵顼对王安石之名早就如雷贯耳,于是即位之初就召王安石进京,但王安石称病不至。赵顼询问宰执,宰相曾公亮力荐王安石有“辅相之才”。龙图阁直学士韩维言言赵顼“贤者可以义动而不可以计取”,力荐王安石,赵顼沼王安石知江宁府,王安石始出山。

王安石为地方官多年,亲眼看到了当时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到京城开封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第二年春,就曾给当时的皇帝仁宗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赵顼即位后,在王安石的辅助下,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变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顼求治心切,非常好学,经常向大臣们征询改革的意见。他立志要做一个唐太宗那样的大有作为的明君,以改变真宗、仁宗以来政纲松弛不振的局面。赵顼在第一次召见王安石时就问他治国应当先做什么。王安石答道:“应当先选择正确的策略。”赵顼问:“唐太宗何如?”王安石说:“陛下当以尧舜为榜样,为什么拿唐太宗做样子呢?尧舜之道,简明而不烦琐,很容易做到而不繁难。但末世学者不知其中道理,认为是高不可攀。”这种议论让赵顼感到耳目一新。

熙宁二年(1069年),赵顼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相),并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指导机构,让陈升之、王安石负责,这就正式揭开了熙宁变法的大幕。经王安石推荐,赵顼又任命吕惠卿为条例司检详文字。事无大小,王安石必与吕惠卿共同谋划,凡有关建议的章奏,皆是吕惠卿执笔。当时人称王安石为孔子,吕惠卿为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