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22

第22章 病榻立储:英宗大志难酬的短暂一生

一个踌躇满志的皇帝,却没能把国家治理到自己理想的程度,这种失望是何等的悲凉。宋英宗病榻立储,空有一番抱负却无从施展。

在尊崇濮王的争论中,赵曙不惜牺牲台谏官来保全韩琦、欧阳修等大臣,表现了他对韩琦、欧阳修诸人的极大信任与重用。韩琦、欧阳修等人因此更是感恩图报,尽职尽责,辅佐赵曙。之后,尽管赵曙长时间病不视朝,又与曹太后长期不和,然赖以上诸大臣辅佐,政得以安。

自从两宫的矛盾化解之后,宋英宗赵曙开始正式亲政,并希望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力求达到天下大治。而此时具有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朝中聚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一批非常有才干的大臣。赵曙有了这些仁人志士的帮助,对于治理国家非常的有把握,有着雄心壮志。

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赵曙力图进行一些改革,他很快就发现了朝廷的弊端。因此,他向大臣们询问施政的意见富弼经历过宋仁宗庆历改革的失败,他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建议英宗赵曙采取稳妥的办法,进行一步步的改革,欲以“宽治”为本。枢密副使吴奎则上书奏曰:“从古至今,圣人治国都是历来主张以宽为本,但是也要注意一个度,不可宽无节制。”随后,赵曙又向当时的端明殿学士张方平询问治国之道,张方平对以“简、易、诚、明”四个字,赵曙十分赞赏并擢升张方平为翰林院学士承旨。韩琦也提出了“贤者进、愚者退”的思想。赵曙将这些建议一一采纳,由此可见赵曙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迫切心情。赵曙对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他改作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

不仅如此,赵曙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赵曙,赵曙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赵曙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他还同意了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这些馆阁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龙图阁、天章阁是太宗、真宗的纪念馆,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还有各类图书、典籍等重要文物。不仅如此,赵曙还批准为司马光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并调宦官为其服务。赵曙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赵曙的一份功劳。

就在赵曙踌躇满志,致力于天下大治的时候,西夏却加紧了对北宋的入侵,从而使赵曙不得不将主要精力从改革内政上转到谋划国防上。西夏酌使者在宋仁宗大殓之日对宋示威之后,又在赵曙的即位典礼上与宋朝的官员发生争执。赵曙回书指责西夏国王擅起事端,不料西夏国王却以此为借口,发兵七万,劫掠了大宋的西北边境,宋兵和百姓大量伤亡,大量的牲畜被劫掠一空。对于西夏的进攻,赵曙先是遣使责问,然后接受韩琦的建议,先命陕西的百姓组成义勇军以守边疆,后又任命由欧阳修举荐的良将来负责防御西夏的进攻。

此后,西夏不断发动小规模的入侵,西界的边臣请求朝廷增兵,部署反击,但是赵曙认为防守的兵卒已经不少了,可以放心了。

孰料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西夏再次发动了对宋朝的大规模进攻。西夏国王亲自带兵,围攻大顺城。赵曙闻此消息,急召两府大臣商议退敌之策。宰相韩琦提出,首先停止“岁赐”,然后派遣使者对其责问。赵曙采纳了他的建议。而此时,西夏因军队对大顺城久攻不下,且西夏国王为箭所伤,由于恐怕宋真的停止“岁赐”,西夏国王就带领军队在宋的边地里大肆抢劫而去。对这次西夏的入侵,赵曙的反应是非常软弱的,尽是“谴责”,他这种软弱的外交政策给赵氏子孙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外患还没有除掉,内忧却更加严重了。宋仁宗时期,官员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情况就很严重了,并逐渐形成了冗官的局面。赵曙虽然极力地想要革除积弊,但是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相反,由于达官贵族的奏荐恩泽,冗兵冗官的局面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逐渐加重。特别是在赵曙亲政初期,为了修治黄河,征调了大量的农民,从而耽误了农时,引起了黄河沿线人民的强烈不满。随后又是大兴土木,重修内宫的宫殿,规模宏大,致使徭役频频,人民怨恨由此而生。赵曙对当时皇亲国戚的奢侈糜烂也感到气愤,曾欲惩治,但在贵族豪强势力的反对下,却毫无措置之举。

面对这内忧外困的局面,赵曙心情很差,忧郁无比,不堪应付。治平三年(1006)十月,赵曙旧病复发,卧床不起,且病情逐渐严重。朝廷大臣为社稷着想,先后有人上书请求早立皇太子。当时,赵曙有三个儿子,长子赵顼被封为颍王,次子赵颢被封为祁国公。赵顼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已经得到了韩琦等大臣的同意,但是,其他两位皇子也同样是有力的竞争者。赵曙出于对自己得病的忌讳和考虑到自己年龄不大,所以对大臣奏立皇太子一事极为反感。一天,宰相韩琦看望赵曙后退下,颍王赵顼送韩琦等至门外,满怀忧虑地问韩琦怎么办。韩琦低声嘱咐赵顼说:“愿大王尽心服侍皇上,朝夕莫离左右。”赵顼恍然大悟,点头应允。

到治平三年十二月,赵曙的病情更加严重,几乎已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凡是重大事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十二月中旬,韩琦率领大臣看望赵曙,发现赵曙已经非常憔悴了,几乎很难站起来了,于是进奏道:“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这时的赵曙也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就接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几个字。韩琦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因此,他又加问:“陛下是立赵顼为皇太子吗?”宋英宗赵曙点头同意。于是,韩琦召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草拟诏制。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八,宋英宗赵曙驾崩,年仅36岁,他在位不到四年,便带着自己未完成的志愿离开了人世。当年八月,赵曙被葬于永厚陵(在今河南巩县境)。

赵曙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空有一番抱负而无从施展。不过,这却给他的儿子神宗赵顼留下了机会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