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17

第17章 重新上演的“澶渊之盟”

家族集团的统治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决策。李元昊为巩固刚刚建立的党项政权,不断向赵氏政权发出威胁;挑动西夏自相残杀,则让赵祯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接连不断的战争,让赵氏家族签订了又一个耻辱的“澶渊之盟”。

赵祯亲政以后,贬斥刘太后亲信之人,重新起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任用翰林侍读学士王随、权三司使李谘共参国政。因劝太后撤帘归政而被贬的宋绶、孙祖德等人,也先后被擢重用。

范仲淹不料“内忧”刚平,“外患”踵至。这时,宋朝的西邻党项势力迅速崛起。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驻守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无奈之下,宋廷从京师挑选兵力戍边,狄青主动请缨,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狄青作战勇猛,多次充当先锋。他每逢上阵,先换一身打扮: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冲在最前面和敌人拼杀,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士兵们被狄青这种顽强战斗的精神感动,而那些蛮横的西夏兵一听到狄青的名字,总是胆战心惊,退避几分,还没开始交战就先在勇气上输了一截。因此,宋军逐渐扭转了颓势。狄青由于作战勇敢,永不怯阵,所以名声大震,官职提升了四级。宋仁宗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由于西夏兵再次进犯,仁宗只好命人将狄青画像带回朝廷。

宝元二年(1039年)十一月,元昊率兵入侵保安军,分兵三万围攻承平寨,并攻打宋朝西部的边防重镇延州。延州之战,宋军损失严重,关辅震动。赵祯忧心忡忡,召诸臣商议对策。无奈之下,赵祯起用主战的韩琦为陕西方面的统帅,韩琦又举荐了范仲淹。范仲淹奉命知延州,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复失地。

宋军稍获胜利,赵祯便认为李元昊惧宋,就派人潜入西夏,挑动西夏自相残杀,希求坐获渔人之利。此举使李元昊恼怒非常,于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又一次大规模出兵侵宋。宋军阵乱溃败,损兵折将,以惨败告终。赵祯不得不谋求与西夏议和,密诏知延州庞籍谕意李元昊,说西夏只要息战称臣,其帝号、国号尽可保留。狄青像加图:《二十四史》p472的S1749直到庆历四年(1044年),李元昊迫于辽朝的进攻,急于联宋抗辽,才答应称臣,同时,提出巨额“岁赐”。赵祯满足于西夏称臣,答应了李元昊的求和条件。这年十月,宋、夏和约达成,夏对宋保持名义上称臣,宋册封元吴为夏国主,每年“赐”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另加节日“赏赐”。

在宋、夏胶着困战的同时,北方契丹政权也对宋朝虎视眈眈。赵祯亲政后,密敕河北沿边复建水田、广植树木,以防辽骑突入。景佑元年(1034),契丹以祭天为名,在宋辽边境屯结军队,做好出兵侵宋的准备。赵祯闻报,急命河北整饬军备,调夫役修治河北沿边城池、关河壕堑。

庆历二年(1042年)初,契丹大军压境,派人面见赵祯,质问宋朝出兵伐夏和增修边防意欲何为,要挟宋朝把后周时收复的瓦桥关以南的十县之地割让给契丹。赵祯派右正言富弼出使契丹,提出或和亲或增“岁币”议和。几经交涉,契丹方答应不割地,只增纳岁币重订和好。富弼力争不可言“纳”,契丹方则坚持或称献,或称贡,或称纳。赵祯最终屈从契丹之意,许称“纳”字而和。

这年十月,宋辽双方缔结和约,宋朝以后每年增纳契丹银绢二十万两匹。契丹竟趁宋朝困于西夏之际,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而凭空取得了巨额贡纳,这对赵宋王朝来说,无异于又一次“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