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10

第10章 贬抑祖系,确立宗嗣

皇权,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力。历朝历代,围绕着皇权之争,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上演了一出出你死我活历史惨剧。

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确保皇位,防范变乱。一方面,防范武将专权;另一方面,则是防他的自家人。

在高梁河之战中,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从征幽州。当宋军溃败之际,赵光义与主力部队失散,军将们怀疑皇帝遇难,就商量着立德昭为皇帝,后来知道赵光义还活着,这事就作罢了。事情虽未成,却触犯了赵光义的忌讳。以往作战,回师后都要按功劳大小颁发奖赏,这次赵光义还京多日,也不见行太原战斗之赏。军中议论纷纷,诸将不免多怀怨望。德昭心直口快,恐怕军心浮动,就入见赵光义,请给军将叙功行赏。太宗大怒,吼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晚!”德昭非常惶恐,低头垂泪,默然出宫。回到家中,德昭便自杀身亡。太宗似有悔意,抚尸痛哭,追封德昭为魏王。

德昭自杀两年后,其弟弟——年仅23岁的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太宗初即位时,赵廷美的儿子也和他两个哥哥的儿子一样称皇子,女儿称公主。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晋封赵廷美为齐王,后封秦王。赵廷美也和赵光义当年一样当了开封府尹、并兼中书令,位在宰相上。

太祖的儿子德昭和德芳一死,秦王赵廷美的准皇储地位就成为太宗的最大心病。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太宗早年的幕僚柴禹锡告发赵廷美“将有阴谋”。“将有”云云,即“莫须有”,也表明太宗将对赵廷美下手。但时距德芳之死仅隔半年,倘再兴大狱,太宗唯恐压不住阵脚,于是,他断然召见了赵普,借助于这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开国元勋。

赵普在太祖晚年被罢相出朝,以同平章事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只有使相的名义。太宗即位,对赵普宿恨未消,派与赵普有隙的高保寅出任其所属支郡怀州的知州。高保寅一上任就说赵普抑制他,要求罢节镇领其支郡。赵普见自己提出的“削夺其权”的方针被用来对付自己,便在太平兴国二年请求入京参加太祖入陵葬仪,太宗顺势罢其使相之职。其后,赵普虽以太子少保的荣衔留在京师奉朝请,但形同现代的高级寓公,备受太宗的冷落和宰相卢多逊的逼压,尝够了失去权势以后的世态炎凉,他深知再如此下去,恐怕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普受到了太宗的召见。赵普当即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赵普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以及他对赵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他的命运出现转机,在政治上将他的老对头卢多逊整倒,主要要为新皇帝赵光义献上一份厚礼,并且这份厚礼物要足以使赵光义动心。

赵普于是重提“金匮之盟”,一下子就得到赵光义的欢心。赵光义还就今后皇位继承试探赵普,赵普就回答了一句:“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太宗连连颔首。于是,赵普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这是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衔。至此,太宗与赵普这对昔日的冤家捐弃前嫌,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赵普以金匮之盟重新换取了相位,其任相次日,秦王赵廷美就感到有压力,要求列班在赵普之下,虽然以其准皇储的地位是可以位居首相之上的。次年三月,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柴禹锡、杨守一等进宫,向太宗密奏,说廷美骄恣不法、谋以自立。赵廷美显然是太宗皇帝的心头大忌,同为皇弟,难保不会成为又一个“宋太宗”。这话正触动太宗的疑忌,于是召赵普密商。赵普与廷美本无宿怨,一来为报复卢多逊,二来为得太宗欢心,便称察卢多逊私下与秦王赵廷美相勾结。

太宗假意不忍心张扬其事,就罢去廷美开封尹,将他调到洛阳任西京留守。与此同时,与廷美往来密切的一批文武臣僚都因“交通秦王”而遭贬官流放。

卢多逊被削夺一切官爵,连同家属流贬崖州,赵普终于出了口恶气。有关牵涉本案的属吏和证人都被斩首在都门之外,来个死无对证。赵廷美则被勒令归私第,他的儿女也不再称为皇子皇女,他在朝中的势力也被彻底扫尽。

五月,继赵廷美出知开封府的李符迎合赵普的意思,上奏说赵廷美衔恨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太宗正中下怀,把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这是流放后周退位小皇帝的地方。赵廷美气郁成疾,日渐消瘦,不到一年就病逝于房州,年仅38岁。

太宗的长子元佐,为元德皇后所出,自幼聪慧,长得也像太宗,太宗一直很喜欢他。其叔父赵廷美触犯了太宗,元佐力为营救,再三请免其罪,屡受太宗的呵斥。后来听说赵廷美的死讯,元佐悲愤不已,酿成狂疾。雍熙二年(985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太宗兴致很好,召请诸王宴射苑中。由于元佐病还没痊愈,就没让他参加。元佐知道这事后,大为恼怒,索性在院内放起火来,殿阁亭台,漫延烧去,一时间烟雾滚滚,火光冲天。太宗听说楚王宫中失火,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纵,命押赴中书,派御史按问,元佐俱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下令削去元佐的封号,废为庶人,并安置他前往均州。宰相宋琪率百官伏阙拜表,请太宗宽恕元佐病狂,仍留京师。太宗余怒未消,没有应许。宋琪等大臣再三奏请,大宗才下诏允许元佐继续留在京师。

至道元年(992年),立元侃为太子,改名恒。诏命颁下,太子行告庙礼,还宫路上,京师士民争相观看,齐声欢呼“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召寇准入见,对他说:“人心都归太子,欲置我何地也?”寇准拜贺道:“这正是社稷之福啊!”太宗这才转忧为喜。入宫,后嫔六宫都来庆贺,太宗颇觉兴奋,破例召寇准一起饮酒,直喝得大醉方罢。

至此,自太宗继位以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元侃即后来的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终年59岁。

赵光义的即位,是赵氏家族的一个转折点,也使整个朝代的局势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赵光义时代,广揽人才,科举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是宋朝重文倾向的重要表现,此后赵宋历代君主都继承了赵光义“昌文偃武”的思想。赵光义两次攻辽失败,遂对辽采取守势,宋王朝的对外的软弱在此朝中已初露端倪。赵光义的去世,标志着宋朝开创局面的结束,守成时代的到来。赵恒,(968—1022),公元998—1022年在位,原名德昌,后改名元侃;淳化五年(995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在其统治时期,既有名将李沆与寇准相佐,也有“鹤相”丁谓与“五鬼”乱政,但宋朝的政治制度却日趋完备,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然而,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守成是最好的选择。公元1004年,宋辽签订令宋朝备感屈辱的澶渊之盟后,真宗无心朝政,而是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赵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