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01

第1章 出身将门,善于把握机遇的赵匡胤

乱世出英雄,古代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皆为新兴家族与旧家族的此消彼长。李唐家族统治的没落,唐末的藩镇割据,为不甘人后的赵氏家族提供了舞台。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曾祖赵眺,唐朝时任幽都令;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为后周检校司徒、岳州防御史。赵家在当地也是让人尊敬的名门望族。相传,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由于出身将门,受家庭的熏陶,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和练武,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社会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在赵匡胤出生后的十几年间,朝代两度更迭,天子也换了五六位。

公元945年,19岁的赵匡胤结婚成家,娶妻贺氏。21岁那年,颇有冒险精神的赵匡胤毅然决定离家外出游历,闯荡一番。于是,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他去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现为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个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讨得一官半职,反而受到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几贯钱就把他打发走了,他父亲其他的好友也给了他同样的白眼和冷遇。

北宋统一战争图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炼了赵匡胤的意志,使他的眼界也更为开阔。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但都未能如愿。一日,赵匡胤到了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住在一所寺院里。寺院里有一位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的老僧。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满脸风尘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破旧装束,却不带寒酸之态,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老僧告诉赵匡胤,南方地区的各个政权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老僧的建议,带着老僧的厚赠,北上寻找发展机遇。

乾佑元年(949年),23岁的赵匡胤终于等来了机会。在北上途中,赵匡胤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奔到了郭威的旗下,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赵匡胤武艺娴熟,又精通兵法,很受郭威的赏识。乾佑三年(951年),郭威发动兵变,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时为周太祖。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做皇帝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官拜滑州副指挥,负责宫廷禁卫。在郭威这场兵变中,赵匡胤也受到了启发: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掌握军权。于是,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中兢兢业业,干得很出色。

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担任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赵匡胤来到未来皇帝的门下,并且与柴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时为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一方面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所积极从事的统一中国的事业,为赵匡胤等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同年二月,北汉刘崇联合契丹大举进攻后周,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部队在山西高平相遇,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临阵逃脱,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情形十分危急。而周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4000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分别由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赵匡胤带领骑兵冲入敌阵,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取得了胜利。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还被周世宗委以禁军高级将领的重任。在赵匡胤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挑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三项工作,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战斗力。

也正是在整顿军队过程中,赵匡胤开始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他又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与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结为“义社十兄弟”。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从显德三年(956年)到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先后对南唐发起过三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他为统一天下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

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在处事待物上与以前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他只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现在对文人也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瞻、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罗致在麾下,成为其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他自己也开始留意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诗书的草莽作风。

唐末藩镇割据者所依恃的骄兵悍将经常废立主将,这种风气自下而上,造成了唐末五代的军阀割据政权频繁更易的局面。照此风气,大权在握的赵匡胤也有做皇帝的机会。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大障碍,当时,觊觎皇位的至少还有两人,即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周太祖郭威去世前,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让李重进担任马步军都虞候。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奉世宗之命整顿禁军,殿前司的实力和地位晋升了一步。张永德和李重进虽然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由张永德担任,让他在地位上与李重进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不幸染病,只得回京。他命宰相范质、王朴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枢密使,三相并掌军政大权,以辅佐年仅7岁的幼主。武臣方面,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认为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便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周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

张永德失势后,对赵匡胤的皇帝之路产生障碍的还有李重进和宰相王朴。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宰相王朴办事异常果断,性格刚毅,文武大臣都很敬畏他。显德六年三月,王朴突发脑溢血而死。赵匡胤平生最怕王朴,几天前,他还被王朴训斥得“唯唯而退”,现在,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同年六月,周世宗去世,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此时,后周的军事大权就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时局变化之快,机遇得来之易,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有料到。

当时,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中,几乎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看到周恭帝年幼无能,就秘密策划准备夺取皇位。不久,赵匡胤在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

赵匡胤在群雄并起的混战中,凭借个人的心机与谋略,以卓越的军事家的才干,用武力消灭了一个个争雄一方的霸主,结束了从唐中叶就已开始的二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赵匡胤执政后,“重文轻武”的思想对赵家历代君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使赵氏家族的命运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鲜明标志,赵氏家族的命运,印证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