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无需太苛求
32050500000034

第34章 别动不动就生气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要以泰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挫折和他人打击。不要冲动,不要生气,不要急躁,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坚持理智。只有始终做到气定神闲,我们才能闲庭信步于人生的花园里。

德国学者康德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确,很多人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便不问原因地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让问题尖锐化。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刚结婚的男女,去海边度蜜月,一天,她们在海边游泳,正在他们游得很开心的时候,男女看到一只鲨鱼向他们这边游来。

于是他们拼命地往岸边游,可是他们游得太慢了。鲨鱼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这时,那个男的,用脚使劲地踢那个女的,然后又把自己的手划开了一道很长的伤口。

那个女的,不知道为什么,在这种关键时刻,自己的丈夫怎么这么使劲地踢自己,当自己上岸的时候,看到丈夫却还在海里被鲨鱼紧追着。她的心里很复杂,又担心,又生气,幸运的是,一艘船经过,把他救了上来,这时的男子,由于流血过多,已经昏迷不醒。

女的看到丈夫这样,一想起在大海里用脚踢自己,就更生气起来,把结婚戒指从手指上拿了下来,扔向了他。这时,一个老人走了过来,对那女的说,他踢你是为了让你更快地游到岸边,而他自己让自己流出那么多的血,就是为了吸引鲨鱼去追他,这样你就有足够的时间游回岸上。女的一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就抱着丈夫哭了起来。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是在不知事情的真相的时候而生气,而当我们知道事实内幕后,又会为生气而懊悔,既然这样,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为何不让自己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呢?

其实大家都讨厌生气,那为何那么多的人,整天为这,为那而生气?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但不管烦恼怎样,我们必须明白,每个人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幸福来到这个世上的,既然目的都一样,那为何不把事情看得开一点,而且生气的结果是,不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损害了我们自身的健康。

一个爱生气的人,因为连续几天的倾盆大雨站在院子中央,指着天空大骂:“你这糊涂、不长眼睛的老天,下这么多雨可把我给害惨了。屋顶漏了,衣服湿了,粮食潮了,柴火湿了……我倒霉你有好处吗?还不停,还不停……”

这时,邻居出来对他说:“你骂得这么带劲,连自己被雨淋也不顾,老天一定会被你气死,再不敢随便下雨了。”

“哼,它能听到就好了,可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骂天者气呼呼地回答。

“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在那儿白费劲呢?”邻居问。

骂天者顿时语塞,邻居继续说:“与其在这儿骂老天,不如先修好屋顶,再向我借些柴火,烘干衣服,烘干粮食。并不是天天下雨,不如趁下雨这个时候在屋里做些平时没空做的事情吧。”

与其做一个骂天者,倒不如做一个信天者好了。邻居的话说得很对,既然没有能力支配别人,那就一心一意地支配自己好了,这样更容易得到生活中的舒适。

难道不是吗?生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很多时候,还使我们面临的问题加重。其实,只要我们把一切看得开一点,包容一点,很多让我们生气的东西,都将不复存在。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生气。

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很想改正,可还是没有改掉。此时一位长者听说这事,对她说:“你可以去找个僧人,他们对制止生气最有办法。”妇人一听大悦,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高僧又来了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只留下妇人一人独自在禅房静静地思索。

又过了几天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说道:“我明白了,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何苦要气?”

高僧于是放了妇人说道:“你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

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让我们情绪波动的事情,但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很多事情,其实是没有一点让我们生气的价值的,碰上了这些让自己生气的事,先学会说“没关系”,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人,也别忘了提醒自己,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的权利,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按着我们的思路来办事。

集市有一妇女正站在一居民楼上,想跳楼自杀。当地的民警立即赶到现场,经过半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这位妇女终于放弃了跳楼的念头,民警将其安全解救下来。

经过询问,民警了解到,这名妇女在农贸市场卖菜。四五天前,她和临近的一位卖菜的老汉发生口角,事情的起因是老汉卖菜的价格比她的稍微低了点。原来,这位妇女的菜摊和老汉的挨着,前几天老汉把自己的莱价调得比她的低,结果生意就比她的好了点。这位妇女看不过去就和老汉理论,说着说着两人就吵了起来,吵了半天也没吵出个结果来。回到家后,这位妇女越想越生气,就把这件事和丈夫说了。第二天她的丈夫就和她一起来到市场,找老汉“算账”,丈夫把老汉揍了一顿,为妻子出了气。

老汉的家人报了警,由于老汉受了点轻微伤,经民警调解,这位妇女和她的丈夫赔偿老汉医药费等共1 000元钱,但是这位妇女觉得这钱赔得冤枉,一时非常生气,就想跳楼一死了之。

事后,这位妇女对民警说;“我也是一时太生气了,为这点儿小事就要跳楼,要是真跳下去,我不仅是害了自己,也害了我的家人。”不是吗?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用包容的心去面对让自己生气的事,毕竟生气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不要认为生气是正直、坦率、豪放性格的表现。退一步也不意味着懦弱,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如果由此冰释前嫌,换得云消雾散,海阔天空,那何乐而不为呢?

当你在生活上或工作中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不妨读一读下面这首《不气哥》: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这首诗幽默、诙谐地告诫人们遇到别人的打击、伤害、不公平的事情时,想开一点,少生闷气和闹气,以免气大伤身。

其实,生气只会害了自己,一个人生气,别人都在笑,何苦呢!人活在世上不容易,遇到上火的事情应该先冷静下来,思考一番,先把气压一压,好好想个办法,把不利转化成有利,也许一时冲动会坏了一件好事,但只要静下心来好好考虑,就会把坏事变成好事。

夕阳如金,娇月如银,生活中的幸福快乐还没享受完,我们哪还有什么时间花在生气上呢?我们要学会不生气,养成开朗乐观的好性格,做一个有头脑、有理智的人,去包容人生的不平事,我们生活才能过得快乐而充实。

炼就处乱不惊的气质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地在危难中判断局势,灵活应变,取得成就。

一位有26年飞行经验的老驾驶员,在介绍他飞行史中最不平常的经历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是F6型飞机的飞行员。一天,我们接到战斗命令,从航空母舰上起飞后,来到东京湾。我按要求把飞机升到离海面400英尺的高度做俯冲轰炸,400英尺在今天其实并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是个很高的高度了。正当我以极快的速度下降并开始做水平飞行时,我的飞机的右翼突然被击中,整架飞机翻了过来。人在飞机中,是很容易失去平衡的,尤其在天和海都是蓝色的时候。飞机中弹后,我需要马上判断我的位置,以便决定我应该向上还是向下操纵我的飞机。在我的飞机中弹的最初,在那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我什么也没有做,没有去碰驾驶舱里任何控制开关,我只是强迫自己冷静、思考,决不能激动!于是,我发现蓝色的海面在我的头顶上,我知道了自己的确切位置,知道了我的飞机是翻转的。这时,我迅速推动操纵杆,把我的位置调整过来。在那一瞬间里,如果我冲动地依靠我的本能,一定会把大海当作蓝天,一头撞进海里,葬身鱼腹了。”

这位飞行员最终感慨道:“我的冷静救了我的性命。”

在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会遭到这样那样的灾难。有一些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处之泰然,总能使宁静和开朗永驻心中。也有的人面临突变而方寸大乱,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为什么受到同样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的反差呢?其实主要的原因在于是否能够冷静应变。

中国历史上的昆阳大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汉光武帝刘秀的冷静应变的性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这时出身于外戚的王莽,便趁机夺取权力,终于在公元8年,自立为国王,改国号为“新”。

做了国王后的王莽,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王莽改制没有能够解决社会危机,又对一些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损失惨重,不仅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而且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央与周边民族的稳定关系。沉重的赋役,残酷的刑法,反而使百姓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于是,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16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率军企图一举消灭“赤眉”。结果被起义军打得大败。这时“绿林”军慢慢地发展起来了,而且他们还打着要恢复汉朝的旗号,这在对新朝极度失望的农民心中,很有号召力。

公元22年正月,绿林军各路大军会合一起,大破官军,并包围了南阳。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发展到十多万人。在此形势下,刘玄被推举为帝,改元更始。并派刘秀等人率部分兵力迅速攻下昆阳、定陵、郾县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势,与赤眉军在洛阳会师,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

绿林军使王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他急令司空王寻,司徒王邑前往洛阳,征发天下州郡军队进行讨伐,五月,王邑王寻指挥四十二万大军从洛阳出发,犹如一块巨大的乌云,浩浩荡荡地向昆阳压进。

而这时在昆阳的刘秀等人所带领的人马,不到一万人,敌我对比悬殊太大,各位将领都畏惧起来,纷纷商量着弃城逃走。只有刘秀一直在分析着局势,他对他们说:“现在我军正在围攻宛城,倘若我们一走,昆阳城一破,我们就像散沙一样,被敌人各个击破,只有死路一条,如今只有集中所有的力量,拼死一战,才能有死里逃生的可能。”大家都感觉刘秀说得很对,于是就派王风、王常留守昆阳,刘秀去定陵和郾城调救兵。

刘秀刚走,昆阳城就被王莽军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个结结实实。

当时王莽军中有一个叫做严尤的人,对王邑王寻两人说:“昆阳城虽然很小,但是城墙很坚固,一时半会攻不下,还不如转移目标,去攻打现在还在攻打宛城的义军主力,主力消除,昆阳城的军队自然会被消灭。”王邑感觉这样简直是对他的侮辱,于是说:“我领兵将近50万,敌人不过一万不到,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城池都拿不下来,还不被人耻笑?”于是大造云梯,命令攻城。杀声震天,箭矢如雨点一般射上城头,城中守军连头都抬不起来。

这时义军王风看城破只在旦夕之间,便来请降,王邑王寻拒绝接受。此时的他们,真可谓志得意满,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悄无声息的靠近。

六月初一,雷雨大作,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什么。完成部署的刘秀增援部队,拔营向昆阳城下进发,而刘秀亲自率领一千多名骑兵作为先锋,距王莽军四五里时列成阵势,准备接战。

王邑王寻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一看对方只来一千来人,就随便派出了几千人迎敌,刘秀首当其冲,一下子连杀王邑军数十人,大家看见刘秀这么凶猛,于是一个个勇猛无比,把敌军杀得大败。

王邑王寻一看,自己几千人,就这样被杀得崩溃。拿对方没有一点办法,便撤退,可是,军中这时被刘秀人马杀得混乱,乱军中,王寻被杀,王邑逃走。

这样,四十多万的大军,群龙无首,就像敌军的俎上鱼肉,这时,刘秀又叫人放出宛城已经被义军攻破的消息,本来就士气低落的王莽军,一听到这消息,更加不振,再加上昆阳守军突然也开门夹击,杀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全军崩溃,逃的逃,死的死,这时天空突然暗了起来,电闪雷鸣,就在昆阳城外的一场暴雨中进行着一场杀戮。

这一战,昆阳守军不到一万人加上刘秀后来的一千人对抗王莽军46万,大胜而告终。

其实对于有良好心态的人来说,出现一时的危机未必就是坏事,它恰恰给你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毕竟,危机同时也常常潜藏着某种转机,而这种转机,总是偏爱遇事冷静的人。如果你缺少冷静,遇到危机就显露惊慌失措或悲观失望情绪,那么危机就会像疾病一样,从你的表情、言行迅速传染他人,其局面就愈发不可收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在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兵临莫斯科城下时,仍照样举行节日庆典和阅兵典礼;汉高祖刘邦在鸿门宴中,生死存亡之间,仍能保持微笑。历史上还有许多的英雄,他们的镇静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实,在人的生命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危机,如果我们不能时刻地保持冷静,就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那么人生也就很难再有晴天的来临。

一个了不起的人,在很多方面,其实都不如我们,但他们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冷静的大脑,他们永远会告诉自己,当下该做什么,才能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