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无需太苛求
32050500000003

第3章 不要过分地追求完美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追求完美本身是没有错的,认真的态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工作因为认真而变得出色,生活因为认真而变得精致。我们鼓励认真的态度,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幸福和充实,然而,生活中有些人却往往认真得近乎于偏执,不管做什么事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一点点失误。不允许生活有一点点瑕疵,结果常常因为对自己太过苛求,而搞得身心疲惫不堪。

追求完美有时还会演变成一种力争第一的心态,可以想象,事事第一是难以达到的目标,对自己要求太高,而现实达不到期望结果的时候,这些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就会接受不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绝望的心态,走上自杀的道路。

有很多心理研究证实,那些完美期望值越高的人,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率反而越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越是追求完美越不能客观冷静地处理事情,常常心烦意乱,常常心力俱疲;二是,一个人如果总是无休止地纠缠在做得更好,或者是寻找更好的代替者,那么就有可能错过最好的时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的上面有个小黑点,“美珠有瑕”。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渔夫剥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一层层地剥到最后,黑点是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有黑点的珍珠不过是白璧微瑕,美在自然,美在朴实,美得真切。而渔夫想得到的是美的极致,在他消除了所谓的不足时,美也消失在他追求过于完美的过程中了。美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的完整,而在于那一点点的残缺,就如同缺失双臂的“维纳斯”,它能给人无限的遐思,美丽常常需要这样一种遗憾来陪伴。

可以说,每个人都如上帝的天使,但在降落人间的时候却遭遇到了不如意,人生也总会发生些难以预料的事情。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也不能苛求过分的完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勇敢地去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现实,不抱怨,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如意。在轻松、满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否则,只会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糕。

有一个老人,活到70岁的时候仍然孤身一人。并不是他不想结婚,而是因为他一直都在寻找着一个在他看来十分完美的女人。

当有人问他:“你活了几十年,走了那么多地方,始终在寻找,难道你没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这时候,老人非常悲伤地说:“是的,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个发问者说:“那么为什么你们不结婚呢?”

老人伤心地说:“没办法,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生活正是如此。那些追求完美的人被失败的焦虑、压力束缚住了手脚,他们固执、刻板,不仅给自己,也给他人设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非要达到不可,受到挫折就感到很痛苦,不能接受。他们往往接受不了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甚至会因为一些小缺点而忽略了所有优点。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都会有紧张、不适的体验,这是正常的表现,必须学会接受它们,顺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规律抗拒,必然会愈抗愈烈。所谓“世界并不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留些遗憾,反倒使人清醒,催人奋进,也是好事。

布思·塔金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艾丽丝亚当斯》均获得普利策奖。他总是说:“人生中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

命运常常拿很多人开玩笑,就在布思·塔金顿60岁的时候,他患了白内障,视力在减退。刚开始的时候,他的一只眼睛几乎全瞎了。他最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最后他双目失明。对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的布思·塔金顿没有因此而抱怨不止,也没有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于还能善用他的幽默感。

当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幽默地说:“我发现我能承受失明,即使是我五种感官全丧失了,我还能够继续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在思想里看,在思想里生活。”

布思·塔金顿没有因失明而害怕,他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逃避,唯一能减轻他痛苦的办法就是包容痛苦,并爽快地去接受它。他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的幸运。“多么好啊,”他说,“现在科学已经如此进步,能够为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东西动手术了。”这件事使布思·塔金顿了解到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不能忍受的,正如富尔顿所说:“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眼瞎。”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接受不完美,包容不完美,并学会忍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完美。不要因为不完美而恨自己,不完美有很多的朋友,它们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我们有很多偶像、榜样,同样,他们也没有完美的。那些伪装完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正在拿自己一生的幸福开玩笑。

要知道,每一个人生都有太多的不完美,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在面对自己的缺陷和生活中的不完美时,多数人总是懊恼、烦躁和抱怨不止,没有坦然的态度。

俗话说:“水至清而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实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都不宜过于苛求,否则会使自己生活在孤寂和焦灼之中、生活的目的在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而不该盯着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