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想问的60个心理问题
3205000000066

第66章 我为何不能有个家(2)

心理学上认为,悲观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不安全感和对未来恐惧的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是人的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但还会影响到组织器官,引起相关的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虑、神经衰弱、气喘不接等等。

而极端悲观的人越是怕出错,越是将眼睛盯在过错上。常常会为了一句话后悔半天,别人并未介意的事也会神经过敏。他们对人际冲突极为恐惧,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也很奇怪。比如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们还跟着打自己的孩子,因为生怕孩子给自己惹是生非。像这种极端的悲观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进行适当调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认为,悲观的人对失败的看法与乐观的人有所不同,悲观者看待失败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时间难度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称永久性的;而乐观的人则倾向于认为,一次失败是暂时的,下次就会好了。

第二,从空间维度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称普遍的,如果某个阶段目标失败了,就会认为自己会在所有目标中都失败;而乐观的人则不会将失败普遍化,认为某个目标没实现只是说明自己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与目标无关。

第三,悲观的人倾向于将失败解释为个人原因,认为只有自己要对失败完全负责。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失败虽然有个人原因,但不只是个人的原因,有时一些无法抗拒的力量和运气也影响着成败。

其实,人有悲观心理是正常的事情,但让悲观成为习惯却并不是件好事。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刀子来刻画自己的形象,“因为我是忠厚无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气吞声,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指责对方。”这一形象一旦刻画成功,品尝“后悔”的苦酒就成为一种自我安慰。习惯成自然,一事过后,不是寻找胜利的喜悦,而是寻觅不幸与失误。只有打破这种感情体验的习惯,只有不再沉湎于后悔体验,才能有效地克服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