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想问的60个心理问题
3205000000015

第15章 为体味自卑怎么办(2)

正如张兰她自己分析的,很多人以为先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乃至嘲笑戏弄自己,结果造成自己的自卑;而心理专家则更愿意反过来看待这件事,他们认为首先是你自己的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结果会使个体变得敏感多疑,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像你一样看不起你自己,或者把结果夸大——把少数人的反应夸大到所有人,把低程度的反应夸大到严重程度。所以,生理上有缺陷,最要紧的是排除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不要自己将自己先打倒。你只要想一想,世界上有这么多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能生活下去,甚至生活得依然洒脱自在;而另一些人则消沉得寻死觅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肯定不是残缺的程度,而是人的观念和心态。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些生理缺陷是可以解除或弥补的。比如有些口吃、有些体味问题。正像张兰,由于体味,买了药,但过敏。其实,如果去医院看一下,请有经验的医生确诊一下是很重要的。也许这只不过是短期才有的(青春期发育体内某些分泌物增多也可能引发体味,但以后又会自己好转乃至消失),也许能找到既经济又有效的其他药物。这总比自己瞎担心要好。

还有,父母是完全可以理解你的体味的,只是你自己神经过敏,疑心太重,

“疑人偷斧”的心理在作怪,把并不要紧的缺陷放大成足以摧毁自己的陷阱。

猜疑的心理成因

也许我们都听说过“疑人偷斧”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小孩是像偷斧头的人。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 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这则古代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的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学习、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