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32047500000039

第39章 儿童心理健康测试与调节(心理二p273)(1)

第1节儿童心理健康测试及标准

一、测试:你的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作表格心理二p273)

评分分析:

以下选择加1分:1.是。2.否。3.是。4.否。5否。6.是。7.否。8.是。9.否。10.否。11.是。12.否。13.否。14.是。15.否。

如果11~15分,心理状态较好。6~10分,心理状态正常,0~5分,心理状态较差。

独生子女一代,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都极为关注,但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现代的家长关注多少,又了解多少?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这些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儿童心理不健康,未来就有可能会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障碍。

二、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地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干力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地畏难、胆怯等。

三、儿童心理健康十忌

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或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做出抑制性的反应。

9.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应。

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第2节儿童多动症测试与调适

一、测试: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吗?

此量表由教师或家长填写。共有16项。

(作表格心理二p276)

评分分析:

按是否经常出现或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以3(很多)、2(较多)、l(稍有)、0(无)计分。多动症儿童的判断标准为:

总分0~5分:基本可排除多动症;

总分6~15分:有较轻的多动倾向;

总分16~30分:有明显的多动症;

总分31分以上:有严重的多动症。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健康儿童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所谓儿童“多动症”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多功能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患病率约为5%至10%,一般以男孩较为多见,男女之比约为4∶1至9∶1。

多动症的实际发病时间多半是在幼儿时期,有的甚至早在婴儿时期,但其求医就诊年龄多数是在6岁至12岁。

据调查资料,半数以上的患儿早在新生儿时期就有兴奋、多动和睡眠障碍(如不易入睡、易惊醒等)等表征;到幼儿时期,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成天不停地活动,但多半无目的性,且其情绪不稳定,常带有冲动性,因而需要大人密切观察与监督。

上小学以后,绝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集中短暂,学习困难,成绩较差。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坐不安宁,不能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常做怪声,挑逗邻位的同学,破坏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情绪常易冲动,常易与同学争吵,甚至发生斗殴,很少有知心朋友。

到中学阶段(少年时期),一般表征大体同前,但其“多动”症状从12岁开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儿童多动症形成的原因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

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3.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4.其他因素。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多的食品(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三、多动症与顽皮儿童的区别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四、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而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1.药物治疗。

据研究,儿童多动症患儿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可能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某一种,故临床上常用促进这类神经递质释放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这类药物以利它林为代表,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注意下午4时以后禁服,星期日、节假日应停药。本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淡漠、抑郁,家长不可自行滥用,即使专科医生应用时也必须密切观察。

2.行为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图书、不看电视,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实施注意力集中训练。对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者,开始可让其每日1~2次定时听故事,或让其自己读书,每次5分钟,并逐渐延长时间。学龄期以后能每次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阅读45分钟以上者,即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标准。

对精力过剩的患儿,可让其多参加球类、跑步等户外活动,不应要求这类儿童变为一个十分文静温顺的孩子。

家长、教师及同学不要歧视打骂多动症患儿,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损伤其自尊心。发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不可袒护。

3.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醋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