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32047500000030

第30章 现代人常见人格缺陷与自我调适(8)

分裂型人格常见于那些学习落后、工作成绩差、在群体中地位低下的人身上,女性多于男性。有些人可能保持终生,其中部分人的分裂型人格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病态人格基础,以致发展成为神经分裂症。但分裂型人格还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它不伴随出现病理性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思维与行为紊乱等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症状。

导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个体不能适应环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经常遭受挫折、失败、屈辱,尊重长期得不到满足,因而自卑、怯懦、胆小等特点逐渐发展、强化和巩固下来,成为他身上稳定的人格特征。例如,好高骛远,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经验,因而遭受挫折;缺乏机会,与他人合作不好,人际关系不融洽,因而很少获得成功;经常受到家长过分苛责和打骂、教师或上级过分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人当众羞辱,等等,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受环境压抑或社会观念影响(如“女不如男聪明”、遗传决定论、宿命论等),承认自己天资不如人,或时运不济并以此来解释自己的处境,聊以自慰。其结果必然助长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好交往,使他们不了解周围的人,别人也不了解他们。他们难以得到他人同情、谅解和帮助,于是自卑、怯懦、胆小和内向等人格特征更加强化巩固。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与调适

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而给予优先注意的认识倾向,并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1提高认知。要求本人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应使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赏宇宙万物那样,每时每刻都在奇趣欢乐的道路上旅行,这样才能充满生活乐趣和前进的动力。

2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3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内容有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

自我调适法

分裂型人格常从童年期形成起就维持一生,很少改变,而且各种表现比较稳定,不易发生衰退。迄今无特殊药物治疗这种病态人格。不过有分裂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属良好,有的人还能获得杰出成就,中外一些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属分裂型人格。因此,有这种人格症状的人不要自卑,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多与他人接触,不要老是担心会被人耻笑或误解;要尽量轻松愉快地与人谈话、交往,在与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了解,争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用友谊来取代孤独。别人由于你给予他的帮助而称赞你,这是有助于帮助你摆脱和克服自卑、怯懦,增强成功感和自信心的。此外,必须摒弃遗传决定论、女不如男和宿命论的观点,努力实践奋斗,以勤补拙。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至理名言。只要选准适合自己特长和条件的奋斗方向,经过自己努力,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另外还可以通过饲养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来激发生活的情趣,实现自我满足感和改善其冷漠的心态。

第13节表演型人格障碍

一、测试:你有表演型人格障碍吗?

(作表格心理二090页)

如果你至少满足以上三项,那你就可以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典型病例

李某,男,26岁,工人,汉族,已婚。因喜表现自己,感情用事,易激怒,患病十三年入院。

病人于十三年之前,不明原因逐渐表现爱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身着戏装或其姐的红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不能得到满足,就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爱听表扬的话,与人谈话时,总想让别人谈及自己如何有能力,亲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众等,如果别人谈及别的话题,病人常常千方百计地将话题转向自己,而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则心不在焉。因此病人常与家庭地位、经济情况、个人外貌等不如他的人交往,而对强于他的人常常无端诋毁。病人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兴与否判断事物的对错和人的好坏,对别人善意的批评,即使很婉转,也不能虚心接受,不但不领情,还仇视别人,迫使别人不得不远离他。因此许多人说他不知好歹。与别人争论问题时,总要占上风,即使自己理亏,也要编造谎言,设法说服别人。病人常到火车站站口或公共汽车上帮助检票、售票。有时对人过分热情,但若别人稍违于他,就与别人吵架,从而导致关系破裂,几乎无亲密朋友。近几年来,与人发生纠纷次数有所增加,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于1992年3月25日入院。患病十三年来,病情从未缓解过,但饮食、睡眠、大小便基本如常。李某被诊断为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此型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20%,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终生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与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癔症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

国外报道本病在成人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2%,妇女高于男性两倍。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二、表演型人格障碍解读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领导和同事表扬和敬佩自己,愿出风头,积极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来引人注意。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他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他们常好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

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

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与调适

1.认知领悟疗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或发展。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2.合理情绪疗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持强烈要求倍受关注的自我中心之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及混乱的行为表现。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可能向他们的治疗者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寻求治疗者帮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长会谈时间,如不能即刻满足,即认为自己遭遇不公,随即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焦点应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具体应激情景更适宜的反应方式上。应就相应的反应方式与其进行讨论,在解释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的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3.危机干预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威胁自伤或自杀以及自杀行为表现,其较多发生自杀未遂,这与其在亲属或性伴侣间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依赖等脆弱和易变的特质有关。威胁自伤、自杀或自杀行为本为受到挫折后的作弄举动,但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当终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治疗者应尽早识别这种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第14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一、测试:你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吗?

(作表格心理二093页)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上面所列的测量表列举的特征,如果你具备三个及以上,你应提防自己是否有社会人格障碍,但是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1835年,德国皮沙尔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也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狭义的人格障碍,即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种人格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人,其中1/3~2/3的人都属于此类型人格障碍。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暴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二、反社会人格障碍解读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入,其一,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控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与调适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如世杰小时干了坏事,自己一推了之,老是让哥哥背黑锅挨打,而其母却因其成绩好,聪明灵活,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以免酿成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