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32041100000031

第31章 筑就民生“十梦”,建设幸福贵阳

安全梦

安全,是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贵阳市委、市政府正致力打造一个生活安全、工作安全的社会环境,让生活在贵阳、工作在贵阳以及来到贵阳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贵阳是一座安全的城市。

平安城市

平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内容,贵阳市作为省会城市,肩负着“提高管理服务大城市的能力和水平”的责任和使命。贵阳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治安治理工作,已连续4次荣获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为打造平安城市,贵阳市将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公安主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严打严防工作格局,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刑事发案连续三年下降目标,万人发案率低于或与周边省会城市基本持平,全市及各区(市、县)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

为此,贵阳市政府将以两个“十个一”的工作要求,把各区(市、县)党委、政府以及政法队伍的力量“统起来”,把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调动起来,把社区、居委会的网底功能建立和发挥进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牢固树立“要严打、更要严防”理念,细化人防、物防、技防特别是人防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居委会在治安防范中的“网底”作用,促进社区、网格、居委会有效互动,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同时,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妥善化解突出矛盾和信访问题,有效避免因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不及时引发的重特大案件,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着重建立起流动人口登记和动态管理的机制,严格落实“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社区工作人员、居委会委员和社区民警要形成合力,担起责任,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作为重点,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管得住”。

安全生产

安全与生产,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强化安全生产政绩业绩考核,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放心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贵阳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建立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的监管体系;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法整顿,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畅通梦

一个安全、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政府在交通建设中努力的方向。目前,贵阳市正按照《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实施方案》提出的“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公交都市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管理水平提升”四大板块,力争用五年时间,通过连通外循环、打通内循环、畅通微循环,初步构建形成市民满意、出行便利、低碳绿色的现代交通体系。确保城市功能布局更为合理,公交都市基本建成,道路基础设施完善以及交通管理水平提升等目标的圆满实现。

收入梦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只有整体收入逐步提高,公民、市民才会对生活满意度有所提升,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贵阳市委、市政府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力争在2015年内,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幅度不低于10%;

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进一步降低低收入居民的医疗保险费用负担,提高报销水平;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万人、181万人和82万人,实现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应保尽保;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增幅达10%以上;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维权工作,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开发体系,完成5.4万人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脱贫,完成330个贫困村“减贫摘帽”,已“减贫摘帽”的18个贫困乡(镇)和252个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全市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个百分点;

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业250个;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年度六项行动计划;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对象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就业梦

贵阳市委、市政府将紧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就业工作目标,健全和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以解决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为突破口,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凡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积极实施“3个20万”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就业空间有拓展

将以抓住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重大机遇,积极扶持具有较大就业容量和就业潜能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创造和挖掘更多就业岗位,使第二产业就业岗位稳中有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鼓励农民创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最大限度扩大一产非农就业空间,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政府将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经商的门槛,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拓宽三产就业空间。

自主创业就业、自谋职业有帮扶

贵阳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初创者给予4000元一次性创业奖励和最高为12个月的每月300元场租补贴;对被认定为返乡创业带头人的给予3000元一次性创业奖励,有一定创业规模且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最高额为8万元(妇女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建立一支市、区(县、市)两级资源共享、颇具规模的创业专家志愿团,扩充创业项目资源库,实现网上查询,打造“金点子”创业项目大赛、“创业帮”系列帮扶等活动品牌,深入实施创业环境优化工程、创业主体培育工程、创业政策扶持工程、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创业项目征集工程、创业孵化带动工程、创业力量整合工程、创业服务促进工程“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创业孵化园标准化建设,对初具规模、管理规范的创业孵化园给予创业政策、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市场化创业项目征集和创业服务机制,扩大创业专家志愿团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为创业者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强化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

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渠道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充分挖掘事业单位岗位潜力,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补充机制;落实各项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每年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统计制度,建立未就业青年援助机制。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管理,通过推荐就业、技能培训和跟踪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援助机制,全面实施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一对一跟踪帮扶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推荐率达到100%,就业成功率达到80%。

农村劳动力就业有门路

依托“项目吸纳一批、园区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产业带动一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思路,每年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60%实现在本市就地就近就业,并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同时,贵阳市政府将统筹利用人社、教育、农业、科技、住建、交通以及工青妇等部门和组织的职业培训资源,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生态产业、重点行业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劳动技工预备制培训、家庭服务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拔尖技术人才培训等,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

就业环境有保障

以维护就业者权益为目标,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用人单位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及日常巡查,严肃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案件。定期开展用人单位劳动法律法规培训等活动,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守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就业公平。

上学梦

2013年,贵阳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扎实推进教育“9+3”计划,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2%;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入选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被评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

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贵阳市委、市政府正在深入实施“教育立市”战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落实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设施优先配备。同时,强化外延拓展,深化内涵建设;秉持“安全、均衡、优质、现代、终身”的教育理念,确立“加大投入、推动公平、扩大优质、开放创新、服务发展”方针,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大力提高教育均等化水平,建设西部地区教育高地、人才高地,打造贵州教育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着力构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学在贵阳”现代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到20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明显提高,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

学前教育

启动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园,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努力建成“城乡均衡、公益普惠、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5年,新建、改扩建10所公办幼儿园,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确保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0%。

义务教育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按照“六个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四个倾斜、一个提高”工作,统筹城乡资源,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确保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有力提升。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稳步有序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两为主”。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辍学率控制在小学1.8%以下,初中2.8%以下,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全市70%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继续推进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农村小学寄宿率达30%,初中寄宿率达70%。

高中教育

扩充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快特色学校建设。2015年,建成国际化学校3所。贵州(清镇)职教城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入驻院校建设基本完成,入驻院校2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2万人以上。云岩、南明、观山湖区采取购买服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为本地学生提供中等职业教育,花溪、开阳等7个区(市、县)合理布局职业学校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区域内高中阶段学生就读和社区教育需要。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职普比达到1:1,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

民办教育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整合社会各级各类资源,兴办优质民办学校。依法落实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和捐资助学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民办学校合理用地机制,完善民办教育收费机制。建立健全公办、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大胆尝试、大力引进。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以各种不同模式办学。

健康梦

按照中央、省对健康卫生工作的要求,贵阳市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机制,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抓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国家试点工作,加快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向城市一环外配置,支持贵州省人民医院、市一医分院建设。力争在2015年前,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6个,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50个。

医疗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合理

加快对“贵阳市医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筹建;积极推进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办医;制定《贵阳市关于加快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全面启动《贵阳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引导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向城市一环外选址建设分支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巩固

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7%以上,进一步规范县、乡、村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减轻参合农民看病就医负担。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新农合部分)试点工作;力争90%以上的群众看病不出县。

城乡医疗对口帮扶更加完善

继续组织实施医疗对口帮扶工作,推进与省外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带动提升贵阳医疗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开展市属医院到三县一市(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乡镇巡回医疗服务工作,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

医疗从业人员更加充实

认真实施《关于降低标准、简化程序择优招聘大专以上医学毕业生到我市乡镇卫生院下派至村卫生室从事村医工作的实施办法》,逐步解决乡镇卫生院空编问题。确保2014年我市乡镇卫生院人员在编率达85%以上,到2015年在编率达95%以上。

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全面推进

切实落实签约服务、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制度,建立有效运行的分级医疗制度。充分利用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开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壮大全科医生队伍。力争2014年年底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与居民签约服务数量达到5万人。

养老梦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照顾、精神慰藉、心理康复、医疗护理、紧急求助等方面的需求,贵阳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大量关于养老的系列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以家庭养老为主,家政养老、老年公寓、社区养老为互补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同时,出台了《贵阳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用以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维护老年群体的权益等。2014年,贵阳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幸福院10个;继续实施高龄补贴政策;建成贵阳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一期);到2015年,全市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以上,服务能力更加增强。

未来,贵阳市还将运用市、区(市、县)、社区(乡、镇)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化、市场化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员培训,加快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全市养老服务行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完善乡镇、村居老年活动中心运行机制,积极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参与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努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全面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逐步覆盖农村的工作目标。

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更健全

完善政府供养制度,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年人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探索建立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制度,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措施,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功能,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提高运营效益,增强护理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和老年协会作用,督促家庭成员承担赡养责任,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解决周围老年人实际生活困难。

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托底

依托社区服务,大力兴办社区养老互助点,为老年人打造互帮互助、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的平台。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配餐送餐中心、家政服务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实体,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专业化服务。

养老机构建设全覆盖

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市场服务特色圈、城乡结合区服务供给拓展圈、远郊区县基本服务保障圈,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地域布局与功能定位比较合理的发展战略。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观山湖区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及区域优势,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高档型养老服务机构;乌当区、白云区以建设普通型、护养型养老服务机构为主,在满足本区域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拓展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区域;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充分挖掘本区域潜力,大力开发闲置资源,依托中心敬老院,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保障本区域养老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保障辖区内“三无”、“五保”老人得到及时妥善安置。

宜居梦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根据《贵阳晚报》2013年11月24日的报道,贵阳市在2005—2013年9年间5次进入“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目前,贵阳市正按照《中共贵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意见》中提出的“贵阳将成为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有序高效、安全有序运行、城镇建设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协调的宜居城市”目标,在加速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同时,着重开展住有所居、居有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公租房建设,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农危房改造。同时,大力实施增绿添彩工程。到2015年,力争新增和提升改造绿地600万平方米,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名的目标。大力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到2015年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各区(市、县)建有3个以上体育场馆(体育场、体育馆或健身中心),全市所有区(市、县)拥有健身活动中心,100%的乡(镇)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的社区和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大力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实施《贵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到2015年,实现全市公共图书服务80%覆盖,建成完善的市、区(市、县)两级文化馆系统,全市100%的社区和80%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90%乡镇和60%以上的社区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100%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进入西部先进行列。

文化梦

贵阳市在国家和省的指导下,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3年11月,贵阳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入了新的动力、活力。以此为契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标准,到2015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将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建成完善的市、区(市、县)、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系统,形成设施网络完善、服务能力强大、组织支撑有力、保障措施到位、评估督导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设施网络完善

设施网络设置率、覆盖率、面积和配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要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科学配套。

服务能力强大

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效能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切实保障包括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等人群在内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组织支撑有力

实施市、区(市、县)两级政府责任制,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与公共文化机构专家咨询与决策参考机制;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设施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取得进展,社会效益显著。

保障措施到位

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保障充分,管理与技术人员等公共文化人力资源满足全市公共文化发展需求,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系统。

评估督导有效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系统,实施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参与的督导体制,建立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服务梦

贵阳市政府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工作要求,在提高行政效能、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建立法制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贵阳市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委、市政府将“转作风、抓反腐、办实事、树形象”作为活动抓手,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廉洁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为民办实事”的思想,切实加强协调配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率,为市民、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建立起一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减、优、限”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的实施,加强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审批过程、结果公开,强化全过程监督控制。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实行网上审批,简化审批环节,强化审批责任,提高审批效率。对于特殊人群、企业采取定人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同时,动员社会成员的力量,科学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法治型政府

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强化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司法信息的顺畅交换和共享,有效整合司法力量,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立法部门要结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适时制定并完善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运行有法可依。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地位,对危害社会发展的行为或机构严肃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重视法制宣传,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微博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法制建设,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法制体系”服务“发展”。

廉洁型政府

第一,构建和推进清廉务实的廉洁政治。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出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打破权力垄断;推进行政经费使用管理改革,用好财政每一分钱;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第二,塑造和完善公平和谐的廉洁机制。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防止行政干预资源配置;建立防治腐败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指导、督促社会领域健全自律机制,促进廉洁、诚信、规范从业;着力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社区党务公开、社区廉政风险防控、社区廉政监督等工作,不断夯实反腐败的群众基础。第三,引导和推动诚信有序的廉洁市场。制定诚信标准、开展诚信宣传、进行年度诚信评定、完善金融诚信体系、建立完善便于查阅的信息系统等工作的开展,着力构建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市民、诚信农民,以廉洁诚信带动市场秩序的好转。

廉洁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的共同努力,同时,还要建立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治理监督长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