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32041100000020

第20章 战略定位

规划引领未来,规划引领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面临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贵阳正高举打造发展升级版的旗帜。按照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的“五十字”功能定位要求,贵阳全力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科学规划是关键。

2007年12月28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五年后的2012年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定位的背后是定力。生态文明城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也是对一个城市定力的考验。2007年12月,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做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系统部署。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战略定位。

国家发改委在批复中强调,贵阳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及全国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规划》明确了贵阳的四大战略定位,即把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贵阳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四大战略定位的提出,是对贵阳市发展方向的延伸和扩展,将有力地支撑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率先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2008年以来,贵阳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获“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同时,还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进入中国十大低碳城市行列。目前,贵阳市已先后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在全国首创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在此基础上,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着力构建六大生态体系,通过坚持依法建设、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国际交流“五个坚持”,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全力确保贵阳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于全面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植入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之中,着力构建六大生态体系,实现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发展。

一是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二是构建宜居城镇生态体系。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进一步“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文明安全、人文和谐的宜居城镇体系,增强城市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的功能,努力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

三是构建自强文化生态体系。发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加快构建以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原生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特色,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核心,以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构建友好自然生态体系。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林业生态、气候生态、土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支撑,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可持续自然生态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新家园。

五是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体系。以创建全面小康为载体,着力构建与发展适应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六是构建清明政治生态体系。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目标,着力构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公正透明、诚实守信、清明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生态体系,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六个生态体系构建的同时,建立健全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运用政策法规、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实施。2014年6月9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思想落地生根,突出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四个重点,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奋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随着2014生态文明贵阳论坛的举办,贵阳将进一步走在全国前列,切实增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方式,打造西部地区具有特色魅力的重要中心城市。

把贵阳建设成为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有两个层面的重要含义。

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3年5月,贵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指出,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在“十二五”期间,力争贵州省科技创新在做大做强企业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发展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2013年12月,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指出,要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抓住和用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转向要素驱动、创新驱动并行的“双轮驱动”新阶段,并逐步向创新驱动为主导的阶段迈进。

在“赶”与“转”征途上奋力拼搏的贵阳,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在新的发展大潮中,在谋求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贵阳原有的产业布局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改变”已经成为贵阳发展的关键命题。要挑起带动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大梁,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当好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贵阳必须振奋精神、自我加压,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贵阳市2013年推出《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征求意见稿)》,开始承前启后的关键一跃,为贵阳市产业依托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贡献更大的推动力。其中,编制《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年(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理清贵阳市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布局原则、发展定位、总体目标,明确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提出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及保障措施,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引领,依靠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创新社会管理。

2010年10月,贵阳市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2012年2月,又被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大城市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三个典型之一进行培育。面对这一全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历史使命,贵阳市委市政府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群众工作总揽社会管理,按照“打造亮点、突破难点、整体推进”的思路,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符合贵阳实际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2011年2月,贵阳市在市、区(市、县)两级成立了党委群众工作委员会。新的中央综治委成立后,贵阳市在群工委加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领导、全面统筹、具体推进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市委群工委(综治委)位列党委各部门之首,书记由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在党委领导体制内形成了一名副书记(市长)主抓经济发展、一名专职副书记主抓社会管理的新格局,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

贵阳市委群工委成立以来,建立了以社会管理“十二五”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任务分解体系,以社会管理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基础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问题限期整改制和责任追究制为基础的实施监督体系,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为支撑的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贵阳市编制《贵阳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二五”规划》,研究出台了《干部联系群众实施细则》《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60多个规范性文件,推动出台了《贵阳市社区管理暂行办法》《贵阳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8个政府规章和2个地方立法调研,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城乡协调发展先行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三县一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以先行区带动其他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由于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城市格局,贵阳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低收入群体比例较大。城乡建设是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推进发展转型升级的基础前提,也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应有内涵。

为改变城市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大城市、大农村”的城市格局,2007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定》,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生态建设与保护、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五个一体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三个集中”,力求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5年,建立更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2007年8月6日,贵阳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贵阳市将采取发展“三圈经济”、着手进行区划调整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双核三片”的城镇空间布局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立足现状,贵阳市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千米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到2015年,建立更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2011年3月1日,《贵阳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贵阳市告别规划工作城乡二元分治模式,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系。《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把贵阳市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工业化城市、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和西部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的同时,提出到2015年,贵阳中心城区320万人以上。贵阳市在《关于制定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优化资源要素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提出了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战略部署。

2014年5月15日,2014年贵阳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数据显示,贵阳市城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率达到72.1%的较高水平。但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不断扩增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贵阳市城乡建设工作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城乡宜居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建设质量和水平。一是坚持规划龙头地位,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要提高规划水平、注重功能配套、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上水平、有品位。二是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打造城市特色。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注重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是突出关键和重点,带动城乡建设全面推进。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省际高铁、市域快铁、畅通工程二期、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均等化”。四是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城乡宜居水平。要坚持“地上”和“地下”、数量和质量、城市和农村并举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市政、交通、教育、医疗、商场、居住等重要功能,优化水、电、气、讯等基本要素保障。五是围绕转型升级,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要突出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重点产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加快城乡建设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创新完善户籍、就业、住房等制度,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异地平衡、增减挂钩等政策,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好城乡建设“人、地、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会议要求,要把城乡建设放在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位置,统筹处理好规划、建设、管理的关系,提高城乡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统筹处理好开发、经营、保护的关系,走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统筹处理好老城、新区、农村的关系,通过疏老城、建新城、带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文明交流合作平台。提升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层次,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新机制。

贵阳是王阳明心学的发源地。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的城市精神。这些年来,围绕是先发展经济,还是先保护生态,一直存在争议,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一直是困扰城市决策者多年的问题。贵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从2009年开始,贵阳搭建平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围绕生态文明实践交流和对话,引起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世界政要的关注,贵阳生态文明实践牵动了整个世界绿色发展路径的神经。

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2009年,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并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此后于2010、2011、2012年连续成功举办3届。2013年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有力平台。

从贵阳到世界,生态文明实践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从一个独辟蹊径的地域性探索,到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实践的展示平台,再到引起全世界目光的关注,生态文明的贵阳实践优势和影响力正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