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的教育智慧
32040400000100

第100章 早教的对象应该是父母

蒙台梭利认为,宝宝们与母体分离的那一刻,心理就已经诞生了,心灵的成长也将直接影响宝宝们的生理和身体组织器官的生长,也就是隐形的道德。六岁前的宝宝与每一个重要亲人的关系好坏都会肉化并影响到宝宝的心灵深处,都可能会成为宝宝内在关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心理就诞生了,灵的成长也直接影响们的和组织器官的长。都会内化到心灵深处,宝宝们日后的工作、婚姻、朋友、同事等现实关系中得以再现。二岁前,宝宝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会有“自恋”情结宝宝们会将母亲与自己视为一体,并由此会形成了一个逻辑——母亲对我好就说明我自己好;母亲对我不好就说明我坏。每位宝宝都渴望自己好,都希望得到最亲近人的认可和关注。宝宝最初的心理感官中的道德、情感自尊都是靠母亲或与之最亲近的人的正面接触来形成的。

我们时常认为父母是孩子的观察对象,也就是说幼儿的成长跟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说教教的对象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提起早教,我们便会联想到胎教,也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早教班,音乐的、英语的,美术的可以说数不胜数。

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早教是走进了误区,是犯了根本性与方向性的错误。早教应该是父母尽早接受养育宝宝的培训,而不是送宝宝去接受各类的培训。因为教育的本身目的不是给宝宝们填塞知识,而是唤醒宝宝们自身的内在和灵魂的某些能力,最终能够成为有独立精神的能实践、会思考心灵自由的人!对宝宝而言,首先应该是帮助宝宝建立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帮助宝宝感知宇宙、感知生命运行对生命的影响。帮助宝宝与世界万物当然首先是与父母或是与他最亲密的人建构和谐的关系。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这将会使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将从生命的高度来获得认识,这样的格局将决定其是一种丰厚的人生格局。充分运动、自然成长的宝宝,他身体的格局比较均衡、结实。在性格内化上就是具有自由、开放,并充满相像力。如果过早过多的进行早教培训,宝宝的思想就较易被限制,如此发展下去宝宝就会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了之后就只会被动去接受,身体系统甚至都有可能发生失衡,反应在身体上就是未老先衰,反应在性格上就是偏执。

大人们忘记了早教的对象应该是自己

我们大人不能给予宝宝智慧和聪明,但能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如何对待工作、如何聪明地解决问题,这才是做父母的根本。父母不可能一生代替宝宝,父母最终能给宝宝们什么?做宝宝们最好的老师,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成功的独立解决困难的品质,自信的远离恶习的面对挑战,主动热情地投入生活,去承担责任,友好地对待他人,这样为宝宝铺下一条道道路,使其赢在起跑线上!使他们发挥自己生存的能力、发展的动力以及成功的潜力;我们不可能像我们自己的父母一样,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积累经验。对不同的宝宝有不同的期望。“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宝宝不成功。还可以指望另外一个。如今我们大多数家庭只拥有一个宝宝。我们只能“孤注一掷”,只能用心学习做父母一边教育宝宝;一手塑造着自己的未来。一手培育着孩子的明天。从成功的意义上来讲,如果宝宝成功了那就意味着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反之,如果宝宝失败了也意味着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大人们觉得输不起,于是,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家长都将目标指向了宝宝,而忘记了早教的对象应该是自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也到处都有老师。教育不一定就是在学校里的教室中进行的,但是,对宝宝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宝宝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这样是宝宝们最亲近,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老师。因为父母对宝宝们的影响,不仅是经常性的而且是非常深刻而又牢固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时间最长、接受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宝宝在父母的关怀抚爱里逐步认识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其接受人格,以及行为的陶冶,宝宝对父母是尊敬和信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举一动对宝宝都有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大人的都应当牢记这句话。

只要你与宝宝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教师,宝宝不断地从你身上吸取营养、吸取知识,作为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语说:教人一滴,自己须有一桶。对待自己的宝宝更是如此。努力营造一个快乐健康的人文家庭环境,让宝宝沐浴在文明、健康、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宝宝形成开朗、勇敢、进取、活泼的性格,养成独立的意识、正确的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关爱、创新、合作、感恩、宽容的现代观念意识。这是培养宝宝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宝宝们变好或变坏都与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由此更可以看出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不能将一切的教育推给了学校。所谓培养、所谓教育,帮助宝宝健康地成长不过是一句话。但父母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自己思想的问题,要深刻明白家庭教育是宝宝们接受时间最长、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教育,要明白家庭教育所占的比重和分量。

了解宝宝“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如一个宝宝0~6岁期间经历不好,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我命苦,运气不好。宝宝们就会在“自我实现预言”的潜意识牵引下,自觉不自觉地来实现它。如童年总是遭受重要家人的不爱见,他就有可能形成自暴自弃的预言。相反,如果能得到亲人的认可与爱,宝宝就可能形成积极的预言——坚信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赢得别人的认可与爱。长大以后,会变得容易和自信赢得他人的爱。因此,人生较易成为一种强迫性的重复。

童年拥有快乐和幸福,以后就会不断地重复快乐和幸福;童年遭遇了悲伤和不幸,以后就会不断地重复悲伤和不幸。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给他们创造爱和快乐的环境,最终为宝宝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内在心理系统模式。宝宝心理的诞生与内化,由于自我实现的预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所以,在某种相当的程度上,它可以与宝宝内在的心理关系好坏上画上一个等号,并且这些都是宝宝们在童年时期与重要的亲人互动之间形成的,是宝宝内化过的东西。改变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它将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所以,当宝宝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时,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内在的心理关系模式,并且也是一次颠覆性的心理变革。

蒙氏箴言:

父母与宝宝的亲密关系是人生中的第一个亲密关系,并且形成于宝宝六岁前,头三年是关键期,这个关系又最终会内化到宝宝的潜意识深处,肉化成宝宝身体的一部分,成为宝宝人格的基石,如果宝宝和父母的亲密依附关系没有形成,反而形成充满内在冲突的关系模式,那么你的宝宝将来的婚恋关系也势必会充满冲突。并且,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还将会延伸到宝宝与社会的关系当中,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当中,使他习惯在社会和世界中形成冲突。希特勒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父母要想让宝宝未来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那么在宝宝六岁前,父母就务必要注意与宝宝之间的亲密依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