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43

第43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10)

——爱因斯坦

对于儿童而言,其意志、人格都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因此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因此,在这种条件之下,家长滥施物质鼓励,无疑意味着对儿童的放纵。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试验,旨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自制能力。

在这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几个孩子留在一个放有巧克力的房间,叮嘱孩子不要吃桌上的巧克力,出去后可获得奖励。

在半个小时的观察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吃桌上的巧克力。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无权享用。而在反复进行三四次试验之后,所有孩子才都产生了免疫力。

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自制力的建设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有效果。对孩子欲望的控制,也要在平时完成。

然而,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物质刺激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奢侈化已经有目共睹。

我们看到,在各大商场的儿童专柜中,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服装、千元的书包、数千元的手机、近万元的玩具车比比皆是,而这些商品却并非有价无市的摆设。每当期末考试结束、或是新学期开学之前,以及六一节、春节这样的时段,总是会有大批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大肆消费,而在这样的消费浪潮中,一股“夸富”的风气正在孩子之中蔓延开来。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对于金钱等外在物质有着强烈的社会价值感与满足感,对于心理机制比较健全的成年人而言,对此有着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然而,当这种感觉被孩子直接嫁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恶劣的开端。

对于孩子而言,当他们在衣服、玩具、玩乐等物质攀比中获得认同和尊重时,一种自以为是、傲慢不羁的性格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朴素的白纸,对于他们而言,其思维特点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自我感受中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周围环境,以及学习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不存在“奢侈”、“节俭”这样的概念,更不知道奢侈与节俭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