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36

第36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3)

物质刺激的手段是简单的,但这种模式之所以会成为常态,在于这一模式的确存在着合理之处。

我们在前面说过,人对物质存在着普遍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由于其性格中天性的成分占据了主要地位。

就孩子的天性而言,面对着高档的玩具,精美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要让他控制住自己的内心欲望,这种要求明显是缺乏人性的,也是缺乏依据的。因此,如果没有父母在这一方面给予适当的保障,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欲望缺乏足够的重视时,其结果必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快乐的负面情愫。

这样的结果,既是孩子难于承受的,也是我们的家长不愿看到的。而当物质刺激以激励模式的面目存在时,既能够满足孩子对于物质的欲望,同时又能够成为家长实施教育的手段,自然也就容易被万千家长广为接受了。

然而,看似两全其美的方案,往往会带来双向的问题,当我们的家长把物质刺激与激励模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中新困境的开端。

2.物质刺激的成瘾效应

童年时代打下的烙印,如同基石上刻下的花纹,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克鲁普斯卡娅

一旦物质刺激成为了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激励手段时,孩子便会在心理上出现畸变。

这种激励模式的导向,是以获取物质奖励为根本目的,我们知道,人的贪欲之心永无止境,无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物质上的奖励,都不会得到满足。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奖励中,孩子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心理上的阶梯效应就此出现:满足了低层次的欲望后,又产生了高层次的欲望。

物质激励模式之所以会导致以阶梯效应为表征的心理状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富的意志在隐隐作怪。

财富能够让拥有者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当我们的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金钱,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将其消费掉的时候,其精神层面就得到了莫大的快感,以实物为奖品的物质刺激也是一样,然而这种以消费换取的快感,并不具备长效的刺激机制——当孩子完成了消费之后,满足的感觉很快就会消失,由此而来的是新一轮的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