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34

第34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1)

第三章 人生观教育扭曲,成为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发因素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像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90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2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古语云:君子不言利,然而与这一论述相违的是,在当下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现象。

某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因期中测试三门学科考了班级第一名,意外收到父亲一份物质奖励——一辆价值107万元的宝马车。

一个学生的父母明码标价——只要孩子考上大学,不论是什么大学,立刻奖励3万元现金。

在某论坛上出现一帖子,一位家长公开宣布,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立即买车给她……

这一个个令我们大感惊讶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样的现象早已成为常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过家长各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只是在近几年来,奖励额度之大,发生频率之高,才让我们开始对这一问题正眼视之。

激励、奖励是每个孩子所需要的,当其行为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同、肯定时,奖励他不仅是让孩子有了被尊重和认同的快乐,有了进一步行动以期得到进一步奖励的欲望,更对其价值观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以金钱为核心的物质刺激,在发挥了一定激励作用的同时,却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于是这个11岁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数目可观的奖赏,短短的3年时间里,除掉自己的零花钱,孩子在银行里的存款已达数万元之多。

一次孩子的同学过生日,该孩子拿出数百元,作为生日礼物,同学的羡慕,带来的是孩子的变化,从此看到金钱价值的孩子,开始与父母讨价还价,稍有不顺心的时候就大发雷霆,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物质刺激下,要么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惰性,要么养成了唯利是图的“奸商嘴脸”,要么则与父母关系极度僵化,甚至于有的孩子已经步向犯罪的深渊……

那么,作为一种激励模式的物质刺激手段,为什么会导致以上的现象出现呢?为何我们的家长对这些现象有所知会,却仍然愿意对孩子大加奖赏呢?对于中国家庭教育而言,我们的家长又究竟应当采取一种怎样的激励模式,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