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130

第130章 生活训练短缺,泛滥的物质支持掩盖教育观念不足(8)

在孩子中间,追求“名牌”和攀比远甚于大人。一个10岁的小男孩非要妈妈给买SNOOPY牌文具盒,理由是有两个邻座的同学已经买过了,他们在一起谈论的时候自己觉得没有面子,“没法插话”。

一位家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他的孩子前后向他要钱买了6双耐克球鞋,每双价格都在500-800元之间,买到第5双时,他终于忍不住问孩子:“你买这么多鞋干嘛?”最后他才弄明白,现在学校孩子大多穿校服,衣着没法攀比,只好比看谁的鞋多,谁的鞋好。

(5)成人化消费

纯真、自然、质朴永远是孩子独有的美,可是很多孩子在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成人化消费日趋明显。

在商场化妆品专柜,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流连忘返,护肤品也上了学生的梳妆台。连男孩子也开始佩戴项链、戒指等饰物。

成人世界中的人情消费在孩子们中间“颇有市场”。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其形式和气派程度比成年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日常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要请客。孩子们自然也明白“礼尚往来”的道理,今天你请我,明天我就得请你,无论是请客者还是被请者,同样都要破费。

(6)唯我消费

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许多父母把舐犊之情集中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欲上。要什么有什么,吃什么买什么。这种长期单向流动的爱,使子女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消费的时候很少顾及为其艰辛操劳的父母,有的孩子甚至不知孔融为何让梨,因为从来就没有类似的体验。

现在的孩子,不再完全将父母作为老师。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受着数以百计“老师”的支配,这种“老师”来自于孩子们自己亲身接触的或经过媒体、电脑处理过的各种“信息团”,各种信息防不胜防,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父母很难管教他们自己孩子的主要原因。

4.中国学校的消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