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125

第125章 生活训练短缺,泛滥的物质支持掩盖教育观念不足(3)

其实,孩子们的畸形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缺少一种亲身的体验有很大关系。我国许多少年儿童的父母,在童年时代都经历过困苦,体验了物质生活的贫穷和辛苦工作养家糊口的艰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苦难不要落到孩子们身上。于是,在家里承担所有的家务,即使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忍心让孩子亲自动手。家长总是嘴教育他们,父母挣钱多么的不容易,父母干活多么辛苦,却不孩子亲自实践一下。结果往往是孩子们明白的道理比大人要清楚,甚至还没等大人指出他的缺点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实际做起来事情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像是老师教给了孩子一米等于100厘米,却不给他看一米到底有多长,就像孩子们只知道概念,但他看到一米长的绳子时候却不知道这到底有多长;孩子们知道“烫”的概念却不知道“烫”是什么样的感觉一样。中国孩子听的大道理太多,实践和体验太少,因此,他们根本不会清楚100元、200元的真正含义。作为家长、学校、老师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生活训练、社会实践机会。

2.尴尬的理财教育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

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

也难成材。

——陶行知

也许会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该让他(她)过早地接触金钱,更没必要也不适合学习如何理财。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他们对少年儿童的理财知识教育就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和要求。比如他们要求3岁左右的孩子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在5岁时要灌输“等价物”的概念;而在我国,3岁的儿童大部分还不知道钱为何物,或都只是对硬币感兴趣却不识钞票。下面就让我们看两个事例。

事例一

有一天傍晚,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家属大院里,天上突然雪片般飘下百元大钞,路人纷纷擦亮眼睛,发现钞票竟然是真钱,于是哄抢空中、地下的钞票。虽然有小区保安员紧急制止,但也只是找回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