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现代战争史
32035500000005

第5章 联军洗劫北京

攻陷天津后,联军稍加休整,即准备进攻北京。此时在天津集结的总兵力为:日军8000人,统帅为山口素臣;俄军4800人,统帅为利涅维奇;英军3000人,统帅为盖斯里;美军2100人,统帅为沙飞,法军800人,统帅为福里;德军200人,奥军58人,意军53人。总计19000多人。天津清军和义和团退守杨村一带,清军除宋庆,马玉崑残部外,袁世觊手下的登州镇总兵夏辛酉所统六营来援,继而,升允、张春发、陈泽霖三军由山西、湖广、两江进驻河西务、落垡一线。

7月27日至8月3日,联军举行三次联席会议,决定8月4日大举进犯北京。4日下午联军从天津出发,日、英、美军13000多人沿北运河西岸向前推进,俄、法等国军队6000多人沿北运河东岸向前推进。8月7日联军攻至杨村,杨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刚一交锋,宋庆、马玉崑部即溃不成军,向通州奔逃。直隶总督裕禄在该部中,逃至杨村北蔡村时仅剩几名随从,联军紧追不舍,裕禄见大势已去,便举起手枪自杀身亡。

这时帮办武卫军务大臣李秉衡率军出京赴前线迎敌。李秉衡原为山东巡抚,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后被改授四川总督、巡阅长江水师大臣。联军侵占大沽口后,他应诏赴京御敌。7月26日被任命为帮办武卫军务大臣,地位仅次于军机大臣荣禄。8月6日他率部由北京出发,次日抵北京东南的码头,正遇夏辛酉部,得知北仓已经失守,便进驻河西务迎敌,这时马玉崑部撤退至此,李秉衡令他坚守御敌,并说,军法有进无退,况且我军合并尚有三四万人,应当全力抗敌。马玉崑却不听指挥,闻风向南苑逃去。李秉衡便率本部并张春发、万本华两部于河西务抗击联军。夏辛酉和陈泽霖两部也在码头一带抗击联军,但由于仓促应战,终于力不能支被联军冲垮,四离逃散。8月11日李秉衡退至张家湾,身边只剩几名随从,于是写下遗书,服毒自尽。李秉衡殉国后,8月12日联军攻下通州,13日攻至北京城下。

此时聚集于北京城下的联军,计有:日军步兵6600人,骑兵220人,工兵450人,大炮53尊;俄军步兵1830人,骑兵180人,大炮22尊;英军步兵1600人,水兵150人,骑兵75人,大炮6尊;法军步兵4000人,大炮18尊。北京城内守军,计有:荣禄的武卫中军和董福祥的甘军15000人,神机营、虎神营15000人,宋庆、马玉崑部1000多人,再加上直隶练军和各地的“勤王”军,总计不下8万人。北京城池坚固,本来可以固守,但慈禧此时准备西逃的主意已定,所以清军大部分已无战心,纷纷散去,唯有董福祥部甘军尚有一定战斗力。

8月13日夜至14日凌晨,俄军偷袭东便门,驻守清军董福祥部和义和团顽强抗击,力不能支,退守建国门,于此双方展开激战,俄军以大炮轰城,守军在城墙上居高临下射击,城下遍布俄军尸体,连攻城头目华西里也被击毙。与此同时,日军8000名向朝阳门、东直门发起进攻,英军3000名向广渠门发起进攻。14日下午2时,俄军、日军、英军分别攻破城门,长驱直入,15日至16日联军攻入皇宫紫禁城。守军全部撤出,北京城陷入联军之手。

8月14日,在隆隆的炮声中,慈禧几次召集御前文武大臣商议应急措施,但前来的大臣一次比一次少,最后连军机大臣荣禄也不见踪影了。当天夜里炮声一阵紧过一阵,慈禧失魂落魄,在一片喊杀声中,她套上一件农妇外衣,让李莲英给梳了个汉族式发髻,乘上骡车从北门出宫向德胜门狼狈逃窜而去。跟在后面的只有刚毅、载漪等十几名朝臣和100多名护卫。在逃跑之前,慈禧还不忘把恨之入骨的光绪的珍妃投入宫中井里。

慈禧出逃后,八国联军对北京进行了空前的洗劫,仅在庄王府里就用机关枪杀戮了集中到这里的义和团和平民1700多人,庄王府和端王府都被付之一炬。紫禁城、颐和园、三海和诸王府等处的珍宝几乎被劫掠一空。联军们还如野兽一般,见到妇女即行奸淫,在裱褙胡同一处,许多青年妇女被驱赶至此,分置于各室成了联军的“官妓”,联军随意奸宿,中国妇女备受凌辱。清廷的大小官员逃的逃,未及逃掉的则自杀或被杀。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真可谓惨绝人寰,罄竹难书!

联军侵占北京后,即行对北京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瓜分。四牌楼以北为日军占领区;永定门以东,北至东珠市为英军占领区;永定门以西,北至骡马市为美军占领区;四牌楼以南由俄、奥、法、意分别占领。在德军入京后,又在俄军占领区旁更辟一德军占领区。而后各国联军要员又组成了“北京管理委员会”进行殖民统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下,北京处处是目不忍睹的惨象。连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无法回避这一事实,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即北京自身,亦因烧抢之劫而大受破坏。失所流离之民,据估计约有三十万人,但实际上似或多于此数;散居于该段之边,大半均在露天之下。”“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等,为数极属不少。”这便是瓦德西在《拳乱笔记》中的自供状。

北京失守的直接原因是清军坚守不力,联军依仗洋枪洋炮势不可挡,但从全局来看,清廷内部的矛盾和仇视乃至剿杀义和团,则是更深刻的原因。当联军进攻津、京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他们与英帝国主义相勾结,一贯主张剿杀义和团。当义和团浴血抗击联军时,他们就联合致电清廷,要求“立计主剿,先剿后抗”,把矛头仍然对准义和团。当上谕“宣战”时,刘张则将其看作“拳党所为”,“概不奉行”。而与英帝国主义实行所谓“东南互保”,甚至对义和团。仍“严行查拿,立正典刑”。这就使北方津、京守军力薄势单,甚至存有二心,闻风而逃。慈禧更是首鼠两端,欲和又战,欲战又和,最后一逃了之,无法形成举国上下一心抗敌的局面。

慈禧出逃后,即命两广总督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人臣,进京与联军议和。慈禧授意李鸿章,只要联军不坚持让她“归政”,就什么条件部可以答应,完全屈服。此时,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中国上,为维护各自利益也发生了矛盾,沙俄为集中兵力侵占我国东北,力主议和撤军;法国是沙俄的盟国,首先追随沙俄;美国正忙于镇压菲律宾人民的抗美斗争,也想从中国撤出兵力;而德、英等国则竭力反对议和,力主扩大侵略战果,不但不承认李鸿章的议和代表资格,甚至扬言要逮捕他;日本则持骑墙态度,一时闹得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