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现代战争史
32035500000015

第15章 南京临时革命政府

南京滨临长江,是水路与陆路交通汇合处,北据长江之险,南扼东南各省之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昌起义之前,南京驻有新军第九镇,由徐绍桢统领。并有旧军的江北防营和江宁巡防队等,由江南提督张勋统领。新军第九镇的许多官兵曾受革命党人的影响而倾向于革命。广州起义中的赵声就曾经是该镇的一位统带(团长),武昌义旗一举,第九镇以统制徐绍桢为首的官兵立即向革命转化。

11月7日新军第九镇就曾响应武昌起义,从驻地秭陵出发进攻南京,但由于子弹配备过少而失败,然后退驻镇江。鉴于南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革命党人认为攻克南京是发展革命的首要任务。于是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在上海召集紧急会议,决议策动组织由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革命党人组成江浙联军,推举徐绍桢为总司令,准备再次进攻南京。并在镇江建立江浙联军司令部,总兵站设在上海。随后电请光复各省派兵增援,先后到达镇江的援军有:洪承点所率沪军1000人,黎天才所率粤军600人,刘之洁所率苏军3000人,朱瑞所率浙军3000人,再加上林述庆、柏文蔚所率镇军(新军原驻镇江部)等,共14000多人。

清军在南京城郊驻有张勋的江防营约6000人,王有宏的巡防营约6000人,徐州镇胡令宣部2000人,督署卫队2000人,旗营兵3000人,共约2万人左右,略多于革命军,而且武器装备优于革命军,但军心涣散,战斗力并不强。

江浙联军组成后,即商讨攻城计划。经研究确定,联军主攻方向是紫金山上的天保城,天保城是南京的制高点,拿下它即可居高临下,使整个南京控制在火力范围之内。革命军的另一部进攻雨花台以牵制敌军。具体部署是,主攻分三路进军:镇军担任中路进攻天保城,浙军担任左翼向幕府山进攻,粤军担任右翼沿沪宁铁路向乌龙山进攻,两翼配合中路占领天保城。苏军进攻雨花台,沪军为总预备队,淮军和扬军执行江防警卫任务,海军游弋高资一带江面,掩护陆上进攻。

11月25日,江浙联军向南京发起总攻击。镇军主攻天保城,天保城驻有江防兵一营,旗兵4000人,炮10余门,机枪4挺,兵力不算多。但天保城城堡险峻,屡攻不克,革命军伤亡甚重。在粤军攻下乌龙山后,立即与浙军合力攻幕府山炮台,11月29日拂晓两军联合攻下幕府山炮台。随后粤、浙两军又与镇军围攻天保城,12月1日终于将天保城攻克。在战斗中革命军争先恐后,冲锋陷阵,歼敌1000多名,俘虏敌人数千名,清军巡防营首领王有宏骑马督战,被浙军击毙。在天保城酣战之际,苏军攻克雨花台。至此革命军大获全胜,南京重要据点全部被江浙联军占领,南京城中之敌已是瓮中之鳖,唾手可得。

但顽固的清军首领张勋拒不投降,企图负隅顽抗,于是联军用大炮轰击清军了望台太平门和张勋的指挥部所北极阁,炮声一阵紧过一阵,清军伤亡惨重。这时两江总督张人俊、江宁将军铁良和张勋见南京固守无望,便通过洋人佯装向革命军投降。正在交涉受降事宜之时,乘革命军不备,张人俊、铁良逃到下关乘日本兵舰逃往上海。张勋则率2000人经下关、浦口向徐州逃窜而去。12月2日巡防营统领张联升率清军残部,开城投降,江浙联军胜利进入南京城,全城光复。

南京光复时正是汉口、汉阳相继失守后的第六天。综观革命斗争全局,虽然汉口、汉阳已陷入敌手,但又出现了新的革命中心南京,而且革命力量在整体上又有所增长。江浙联军之所以能攻克南京,主要原因是联军各部能紧密配合,攻天保城便是最好的战例。其次,联军的战略战术也运用得当,主攻天保城,拿下天保城后整个南京便控制在自己手中。但联军没有识破张人俊等人的诈降诡计,致使未能全歼南京守敌。

早在武汉三镇保卫战中,武昌成立战时司令部之后,革命军就准备建立革命军政府。11月7日湖北都督黎元洪便向各省发出通电,要求各省派代表到武汉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中央临时政府。与此同时,江浙方面正在策动成立江浙联军攻占南京,新的革命中心正在酝酿形成。11月15日江苏、浙江、湖南、福建等7处的代表在上海集会,准备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大有形成两个革命中心的趋势。后来上海方面考虑到武汉是全国首义地区,起到了一呼百应的作用,于是顾全大局,肯定了武汉的中心地位。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决定中央临时政府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接着又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但此时汉口、汉阳已被清军所攻占,武昌危在旦夕,而江浙联军又光复了南京。鉴于局势变化,代表大会又迁往南京举行。

此前,在同盟会中部总部陈其美、宋教仁的策动下,江苏、浙江、上海都督代表曾举行会议,出于对黎元洪的不够信任曾选出黄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而黎元洪对此则十分不满,通电取消这一决议,指责选举不符合法定人数,而黄兴也坚辞不就。12月12日,各省代表齐集南京,17日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这时又传来孙中山即将从海外回国的消息,黄兴也就推辞此任,没有组织南京临时政府。

当时只有孙中山可担任革命政府元首的重任,但孙中山长期流亡国外,武昌起义时他正在美国,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17省代表大会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7省代表多不属同盟会会员,但从所得16票中可以看到全国人民对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信任,及对其在辛亥革命中所起推动作用的肯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在就职典礼上的誓词说:“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1月3日又选出黎元洪为副总理,各部总长如下:陆军,黄兴;海军,黄锺瑛;外交,王宠惠;内务,程德全,财政,陈锦涛;司法,伍廷芳;教育,蔡元培;实业,张謇;交通,汤寿潜。总统府秘书长为胡汉民,参谋总长由黄兴兼任。这是一个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权,革命党人占主要地位。

南京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些从未有过的革新措施,如改用公历,以临时大总统就任的日子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国人限期剪去发辫,禁止妇女缠足,废止跪拜等,移风易俗,使国人耳目一新,确实感到了新社会的到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总统府设在前清两江总督衙门,即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曾以洪秀全第二自诩,但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扬州有位80多岁的老盐商专程到南京瞻仰大总统,不但被接见,而且得以叙话。老人一见面就跪下,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连忙将老人拉起,请他坐下,并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后呢?”孙中山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而后老人见人就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此事传为佳话。

1912年3月11日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国人民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