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犯我中华之贼心不死,吾当万不可掉以轻心!”这时的蒋介石是清醒的,而且也已有所准备,且这种准备从某种程度上讲算得上是“周密”和“提前”的。考虑到中国内战频发多年、国内人心涣散、军阀各自为政的实际,蒋介石了解日本,故在与日本尚未公开宣战前的两三年里,便暗地备战。其中之一是聘用了一批德国军事顾问,其二是派他的浙江老乡翁文灏主抓从德国进口军火装备。
据资料显示,1937年前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向德国购买的军火、兵工及重工业设备,不下2亿马克,其中军火装备占多数,蒋介石确实装备了一批自己的嫡系部队,在淞沪战役里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致使日本兵大伤元气。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蒋介石在这段时间里,重视与德国之间的军事与贸易方面的关系,所以中国特别是首都南京在抗战前夕出现了一大批德国人,后来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的拉贝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是后话。
我们来说说德国军事顾问。
抗战前后,在蒋介石身边有几个重要的德国军事顾问,其中有名的一位叫法肯豪森,是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此人为中国抗战立下巨功,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诱敌深入”的战术就是法肯豪森出的主意。更可贵的是,在七七事变后,这位德国军人曾直面批评蒋介石在对日问题上的消极抵抗政策,并多次警告蒋“若不倾全力奋斗以图生存,则华北全部包含山东在内,必脱离中国”。还有一点更值得肯定:法肯豪森虽为希特勒政府派往中国的军事顾问,却与纳粹主义格格不入。二战后,法肯豪森出任中德文化协会会长,1966年在柏林去世,终年88岁。
法肯豪森是位职业军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他曾到过中国,后在德驻日大使馆任武官,是位通晓东方语言的军事外交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肯豪森当了德国步兵学校校长。1933年到中国出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德国人办事非常认真,尤其是像法肯豪森这样的职业军人,又有军校校长的经历,加上对中日文化和军事的熟悉,故法肯豪森一方面让蒋介石国民政府出钱装备先进的德国军事武器,另一方面更多精力放在训练国民党军队和布置对抗日本人的一系列军事措施上。蒋的军队在法肯豪森等一批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和影响下,确实得到了整顿,战斗能力大幅度提升。鉴于日本日益剧增的吞华野心,法肯豪森在1934年便建议蒋介石尽快拿出一个保卫南京的军事计划。蒋对这位顾问的话是听进去的,并马上责令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负责初步方案。这年8月17日,法肯豪森看了谷正伦的方案后,作了充分肯定:
对警备司令谷司令掘一长濠并积土筑一高墙于雨花台周围及天堡城至太平门外公路之建议,鄙人完全赞成贵厅签呈主张。
鄙意若为防敌侵袭首都,无需偌大工事,工程既大,需费必巨,需时甚久,需力甚多,转不如用以构筑新式而有效之防御工事。试一推算崎岖之岩石地中,需动何种土工,不难测知。
此种工事,用以防御战车,效力之大,自不可没,惟遇敌轻袭,一时未必用战车参加,更未必在建议地区。
若对正规之围攻军作战,则此种工事,苟中十五公分之榴弹数枚,顷刻倾坍,无甚价值,故鄙意以为不如仅采用加坚之野战工事(步兵支撑点,机关枪阵地,观测所等项),于可能范围内构筑或准备铁条及他种障碍物,如汜滥、蹈发地雷、触发地雷等,尽量向纵深地区逐渐增加。
鄙意以为此种办法比原议之效力大,范围广,用途多,而造成一种速成而需费无多之掩护,更形重要……
正是有了法肯豪森的建议和对初步方案的肯定,国民政府军事参谋本部也随之在1934年就有了第一个《南京防守计划》。这个计划从“敌情判断”、“防守方针”、“指导要领”、“兵力部署”、“水雷阻塞”、“防空”、“交通及通讯”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安排。
就这份《防守计划》而言,总体战略安排并没有特别不妥,问题是后来的形势变化和老蒋手下的那些实施这个计划的具体人身上出了大毛病。比如在南京保卫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有个部队在守城时发现他们的水泥防御掩体,除了表面有一层水泥之外,里面竟然尽是竹竿等物,别说敌不住小鬼子的隆隆战车,就是子弹也抵挡不住呀!难怪守城士兵直骂老蒋和当官的是“拿我们的性命来养肥他们的家业和狼心狗肺”。
根本的问题还不在于此。根本的问题在于七七事变后的蒋介石及他的同僚们在对日开战一事上一直犹豫不决,并存有幻想,因此在实施防御备战中不那么有力,导致了日本人杀到门口时束手无策、慌乱一片。
淞沪战役之前,面对强大的日军,蒋介石听进了法肯豪森的“以广阔之疆域,拖垮之后勤供应困难的日本”之“持久战”建议,并且也作了兵力和战术上的布置,将全国战场分为五个方面,其中东正面即江苏区和浙江区,包括上海。首都南京是蒋政府的总部,但由于南京与日军上岸线路太近,没有纵深和持久的防守可能,故撤出南京的计划其实在蒋介石心中早已有后备方案,但作为一国之首都,不保南京,显然无法向国人交待,更有损“国体”与“国威”,所以蒋介石在“誓死保卫南京”问题上一直调子很高。
从7月11日至8月1日的22天时间里,统帅部连续开了22次军事会议,每天研究敌情和七七事变后的前方形势,结果由于军力较弱和战略失误,蒋介石等国民党要人眼睁睁地看着平津失守,日军又在东边起兵滋事,在最后几次军事会议上已经着重研究了长江沿岸各城市的备战问题。可是,疯狂和野蛮的日军并没有给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任何喘息时间,一步更比一步紧地向中国军事和政治中心——南京进犯。
8月12日,上海告急,南京城里的蒋介石和军政大员们召开国民政府党政最高领导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商讨抗战大计,并推荐蒋介石为陆海空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老蒋说:“现在都啥时间了,搞那么多名目有何实用?别再给我弄个大元帅的名堂了!有最高统帅部便是。”
也是。同僚们表示赞同。于是除了蒋之外,最高统帅部内设了参谋总长,何应钦任之。当即,最高统帅部制定了对日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锁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册,台北综合日刊社,第388页。)可悲矣,上海前线失守,“巩固首都”一事即成泡影!
南京危矣!
2. 空袭从8月开始
南京也算是笔者的故乡。南京更是朱成山的故乡。朱成山后来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搞成中外著名的场所,与他对南京这个城市的感情有关。他说他的爷爷在当年日军侵占南京时就在市中心新街口的一家银行上班。“日本人打来后,爷爷逃回了老家六合。爷爷常说,日本兵杀人如麻。”数十天后,他爷爷回到南京时还到处能看到暴露在外的一堆堆尸体。朱成山因为爷爷在南京工作的原因,从小在南京长大。后来在南京当兵,转业后又很快当上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他是属于命里与“南京大屠杀”结缘的南京人。
在我写作之中遇到的许多南京人,他们说起“爷爷辈”的事情时,几乎都能说出一段段各不相同的有关日本人在这个城市留下的罪行。
日本人最先对南京犯下的罪行是8月初开始的大轰炸,因此南京保卫战其实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这一年——1937年8月15日即淞沪大战的第三天,日军战机便开始向南京实施大轰炸,而制定轰炸南京的计划则是在9天前的8月4日,日本军令部次长已经向在华的第三航队司令部发出了战斗指令,要求他们立即制定攻击南昌、南京、句容、蚌埠、广德和杭州的空袭计划。首次攻击南京的是第一联合航队的木更津航空队。
上海的中日大战刚刚拉开序幕,小日本的军机就将目标直指近在咫尺的首都南京。下面是一个名叫中佐阿信夫的人在他的《支那事变战记·海军航空战》一书中所描述的日军首次袭击南京时的场景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