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比希望更能改变我们的处境。当我们处于厄运的时候,当我们败下阵来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一场巨大灾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将人生寄托于希望。希望会使我们忘记眼下的失败和痛苦,给自己的人生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1.1 看着你自己
每天清晨起来,看着镜子里的你自己,看着你自己的变化,看着自己的褪色与新生。
有一天,一个女人看着镜子里那个面色苍白的女子,被很多颜色的粉墨妆饰着。黑的是眼线,橙色的是眼影,朱红的是唇线,唇膏则是紫红的。再往下,是正统的咖啡色套装,咖啡色的靴子。
她有点迷惑。她在想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她。
记忆里她讨厌套装讨厌靴子,永远是牛仔裤和旅游鞋打天下的呀……
她记得园里那些高高的凤凰树,清澈的人工湖,乱七八糟色彩夸张的宣传板和微笑着走过林荫小路的情侣。
她曾经梳着调皮的马尾辫和她那些哥们搂腰搭肩地闲聊扯皮。
但有一天终于要毕业了。大家挥泪告别。
走的走,散的散。联系着的,电话里无非说的也是谁和谁分手了,谁有钱了,谁找了个有钱的老公……再后来连电话也是稀罕的了。
而她,也慢慢习惯了忙碌,习惯了高跟鞋,习惯了香烟,也习惯了在某个莫名失眠的夜里喝一点烈酒,眉间眼底再也没有那些梦幻稚嫩的颜色……
她微微抬起头,终于确定镜子里苍白的女子就是她自己。此时,这个女人不免有点落寞。原来,那些年少时的美好、透明、青涩的光阴竟是不会再回来了。
时光老人在慢慢地雕塑着我们每一个人,岁月可以改变,但我们心理的年龄不能变;外表可以改变,但我们心里的赤诚不能变;穿着可以改变,但我们心里的简单与自然不能变。
1.2 让快乐从心开始
快乐,是让人轻松的字眼,可怎样才能拥有它呢?
让心放松,让心宁静,快乐就会从心开始。
终南山麓,水清草美。据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快乐藤,凡是得到这种藤的人,一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
曾经有一个人,为了得到不尽的快乐,不惜跋山涉水,去找这种藤。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终南山麓,在险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这种快乐藤。可是他虽然得到这种藤,却发现他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快乐,反而感到一种空虚和失落。
这天晚上,他在山里的一位老人屋中借宿,面对皎洁的月光,他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老人闻声而至:
“年轻人,什么事让你这样叹息呀?”
于是,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已经得到快乐藤的自己,却没有得到快乐呢?
老人一听乐了,说:
“其实,快乐藤并非终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够得到快乐。”
老人的话让这个年轻人觉得耳目一新,就又问:
“什么是快乐的根呢?”
老人就说:
“心就是快乐的根。”
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也就是说,快乐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要知道谁都无法让我们“平安无事,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唯有“苦中作乐”才能战胜忧愁,享受快乐。
1.3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有希望。没有希望的生活,如同小草没有阳光。女作家杏林子的作品《美丽人生的22种宝典》,很多人都为之感动。
其中,一篇名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的文章中写到一个故事:
四十余年前,初搬到台北时,我们一家住的是军队的眷舍。一排六户房子全都是两房一厅的格式。由于屋檐太短,每逢下雨,就会溅到屋内,再加上没有晾衣服的地方,父母决定搭座雨棚。隔壁也正有此意。于是,两家联合搭了座铁皮雨棚。
有一年,强烈台风过境,风急雨骤,一家人关紧门窗,只听屋外狂风怒号,门窗“嘎嘎”作响,真是恐怖的一夜。
睡梦中,忽然“轰”的一声巨响,把大家吓醒,又不便开门出去观望,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现前院的雨棚整个被强风吹倒了。
父亲仅穿了条短裤,打着赤膊站在满目疮痍的院子中,看着四分五裂的雨棚,哈哈大笑说:
“好啊!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父亲要养活5个孩子,其中尚有一个重病在身,家计之重使得他往往5毛、一块都要仔细盘算,也常被孩子们讥笑为小器的老爸。
“可是那天,”杏林子继续写道,“我却见识到父亲豪迈不羁的一面。这才是他真正的本性,只不过平日被生活的重担压抑而隐蔽未现。”
不管怎样,当困难遭遇灾害,当病痛遭遇恶疾,当人情遭遇冷淡,我们仍要满怀希望,并在希望中坚强生活,只有如此,生活才会变得美好。
1.4 给生活注满希望
只有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快乐,才会拥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26岁的时候,丈夫外出做生意,却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乱枪之下,还是病死在外,还是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在外面被招了养老女婿,都不得而知。当时,她唯一的儿子只有五岁。
丈夫不见踪影几年以后,村里人都劝她改嫁。没有了男人,孩子又小,这守寡得守到什么时候?然而,她没有走。她说,丈夫生死不明,也许在很远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没准哪一天就回来了。她被这个念头支撑着,带着儿子顽强地生活着。她甚至把家里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条。她想,假如丈夫发了大财回来,不能让他觉得家里过得窝囊寒碜。
就这样过去了十几年,在她儿子17岁的那一年,一支部队从村里经过,她的儿子跟部队走了。儿子说,他到外面去寻找父亲。
不料儿子走后又是音信全无。有人告诉她说儿子在一次战役中战死了,她不信,一个大活人怎么能说死就死呢?她甚至想,儿子不仅没有死,而且做了军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会衣锦还乡。她还想,也许儿子已经娶了媳妇,给她生了孙子,回来的时候是一家子人了。
尽管儿子依然杳无音信,但这个想象给了她无穷的希望。她是一个小脚女人,不能下田种地,她就做绣花线的小生意,勤奋地奔走四乡,积累钱财。她告诉人们,她要挣些钱把房子翻盖了,等丈夫和儿子回来的时候住。
有一年她得了大病,医生已经判了她死刑,但她最后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她说,她不能死,她死了,儿子回来到哪里找家呢?
这位老人一直在这个村里健康地活到了百岁。后来,她还是做着她的绣花线生意,她天天算着,她的儿子生了孙子,她的孙子也该生孩子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那布满皱褶的沧桑的脸上,即刻会变成像绣花线一样绚烂多彩的花朵。
当你想到这位老人,会不会有无限的感慨呢?一个希望,一个在世人看来十分可笑的希望,一直滋养着她的人生,支持着这么一个脆弱的生命在苍茫的人世间走了几十个春秋。
希望会使我们忘记眼下的失败和痛苦,给自己的人生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1.5 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时,才会真正地知道自己该怎样做。由此,他才会努力地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有用技能,然后为此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上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一个人囊括四部。他怎么会这样年轻就有如此成就?他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自己有一天将要成为电影导演。17岁那年的某天下午,他准备参观一项活动,活动开始之前他就决定一定要了解电影制作的全过程。于是,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然后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最后才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斯皮尔伯格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自己目前的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带上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假装自己是那里的工作人员。他故意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上拼成“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敏锐感觉来。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得不错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纸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如果我们能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善于去学习,那么我们也是在为自己的成功铺就道路。
1.6 躺在目标上荡秋千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玩过荡秋千。这里要说的荡秋千,是指躺在目标上所荡的秋千。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小女孩儿渴望有一张吊床。
那仿佛是摘下白云纺织成线,细细密密编织而成的吊床。她好想坐在上面,悠悠地摇荡。
“吊床是不是像摇篮一样呢?还是像浮荡在空中的—只软软的小船?”
在两株高耸入云的大树中间系起吊床,人睡在其中,也许要梦见自己变作了小鸟呢。
可是,在小女孩的院子里,能系起吊床的那种大树,一株都不曾有。
初夏,镇上的花木集市开张的时候,小女孩拿出所有的积蓄,买下了两株树苗。那是两株枝丫比手指还细的枫树苗。
“你现在虽然只有这么小的一丁点儿,可是你一定会长大,一定会长得粗粗壮壮,足够系起吊床来。把你们好好儿栽进地里,快快长哟!”小女孩俯身望着树苗,说道。
从此,她每天都毫不间断地为树苗浇水、上肥,郑重其事地培育着这两株小树。
好多年过去了。到了一年的夏天,在两株枫树之间,两张白色的吊床正悠悠摇曳。吊床上方,绿叶葱茂的树枝如同美丽的太阳伞一般舒张着。树阴里的吊床上,两个孩子正说着话。
“听说,这枫树是咱们姥姥的姥姥种下的。”
“可不,姥姥的姥姥就是为了我们才留下了这两株枫树的呢。”
枫树沙沙地摇曳着,散发出沁人心扉的芬芳。孩子们的心中,描绘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位小女孩的身影。
只要你一直怀着希望,无论多久,你的目标终有变为现实的那一天——人生是一场自己与毅力的较量和角斗,只要有耐心,就会有躺在目标上荡秋千的一天。
1.7 寻找生命的灯
希望是生存的原动力。人,有了希望就可以忘掉痛苦和不幸,正如雨果的一句名言:人们夜里走路,眼睛总是盯住灯光,希望就是我们生活的灯光。
有一个人,他仅有的财产是一头驴子、一条狗、一盏油灯以及一本书,书名是《希望》。
有一天,他带着所有的财产出了远门,袋里装着书,左手提着油灯,右手牵着驴子,身后跟着狗。
到了夜里,他在路边看见一间草屋,决定在草屋里过夜。
由于时间尚早,他点起油灯,开始读书,没想到突然刮起狂风,把油灯吹熄。
他只好躺下来睡觉。
没有多久,狐狸跑来,咬死了他的狗。
又过一会儿,狮子跑来,吃了他的驴子。
他早上醒来,大吃一惊,立刻拿着书跑出了草屋。
当他到达邻近村落时,更为吃惊,因为夜里来了一群盗匪。
如果狗活着,就会骚动,自己因此会被盗匪发现。
如果狮子选择了吃人而不吃驴子,自己的性命也不能保全。
正因为失去了一切,性命才得以保全;反之,如果性命不在了,尽管一切都保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紧紧抱着怀里的那本书,终于领悟到: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不能失去希望;一个人即使身处绝境,也不能失去希望。
像海边的灯塔,希望也是这样指点着人生奋斗的方向。有希望就意味着有前途,我们从小不就是在“我希望……”中长大吗?
有了希望,就有了勇气,就有了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