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点评《后汉书》(全2册)
32023100000088

第88章 公正廉明的杜诗

“原文”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海内合和,万世蒙福,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三垂,陵虐中国,边民虚耗,不能自守,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櫜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世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昔汤、武善御众,故无忿鸷之师。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凫薻。今若使公卿郡守出于军垒,则将帅自厉;士卒之复,比于宿卫,则戎士自百。何者?天下已安,各重性命,大臣以下,咸怀乐土,不雠其功而厉其用,无以劝也。陛下诚宜虚数郡,以俟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固。圣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猥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

“译文”

陛下成就天功,得以完成兴汉大业,偃兵息武,修明文治,将帅们都班师回朝,海内和睦,万世蒙受福泽,天下幸运。唯有匈奴不晓圣德,还在西北边疆为患,凌虐中国,边民虚耗,不能保卫自己,我担心勇猛的武将们虽然竭力保卫边境,仍不能休战罢兵。大凡军队勤于作战而得不到休整,士兵也会怨恨,劳苦困顿而没有休整也会怨恨,怨恨之师,是难以再次责他们建立新功的。我眼见将帅们的心情,功臣们的愿望,是想回到郡内休息一下,然后接受命令出征,就不会有怨恨了。我认为“师胜在于和睦而不在于人多”,陛下虽垂念北部边境,也应当交替采用攻战和休整两手。过去商汤周武王善于驾驭大众,所以没有残忍凶狠之师。陛下起兵十三年了,将帅和睦,士卒欢悦。现在假如使公卿郡守出身于军旅,那么将帅们就会自相勉励;如果士卒的待遇能像中央的禁卫部队一样,那士卒们就会产生出百倍的勇气。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已经安定了,人们都把性命看得重了,大臣以下,都怀念安乐的地方,如果不按他们的功劳行赏任用,就没有办法鼓励他们了。陛下确实应当把几个郡守的位置空缺起来,以等待有功的将领回来,多次厚赏长期服役的兵士。这样一来,屯戍在边防的部队,都能争相舍生忘死,登城守塞的官吏,也会不辞劳苦,这样边塞的警报系统将非常精确无误,防御作战坚不可摧。圣王之政,必定在顺乎人心。您现在用了我这个愚昧浅陋的无能的人,阻挠了功臣尽忠进谏的渴望,这是很不适宜的。

我杜诗暗自思忖,我本来是一个史吏的微小之才,恰逢陛下创建大业的机会,俊杰们都奔走在外,朝中人才空乏,超受大恩,我担任太守很不称职,治理民众效果很差,长期占据官位,使功臣们心怀不满,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建武八年,我曾经上书请求避功德,陛下深恩,没有准我退位。我杜诗蒙恩特别丰厚,按义理我不敢苟冒虚请,无法抑制迫切的心愿,愿从大郡的位置上退下来,接受低级的职务。等我年龄更大些,能承当繁重任务,对朝廷一定有所补益时,再授高官位,虽然是封侯授爵,我也是不敢推辞的,请陛下哀怜我的苦衷吧!

“点评”

杜诗字君公,河内郡汲县人。年轻时就有才能。他担任郡功曹的时候,有公正廉明的美称。更始时,征召到大司马府。建武元年(25年),一年三次迁升为侍御史,负责安置召回洛阳的百姓。

这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民间横行暴虐,百姓们惊惶不安,杜诗命令晓谕无效,就把萧广杀了,回去后据实向刘秀做了报告。刘秀召见杜诗,赠他一套蓕戟仪仗。

再派他到河东,诛杀降服逆贼杨异等。

杜诗到大阳,听说贼杨异等人准备伺机北渡黄河,就与长史迅速烧掉了杨异的船只,率领骑兵突击队袭击叛军,斩杨异等。叛军全被消灭。拜为成皋县令,任职三年,政绩优等。

再迁为沛郡都尉,又调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治理得很好。

建武七年(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太守。

杜诗生性节约俭朴,为政清平,因诛戮强暴在百姓中建立了威望,善于出谋划策,节惜爱护民众劳役。制作用水力推引活塞鼓风的机具,用以炼铁铸为农业机械,使用劳力少,功效大,百姓都认为很方便。

又修治坡地池塘,扩大耕地面积,南阳郡内家家户户富裕殷实。

当时的人把他与前太守召信臣相比拟,南阳有人称颂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杜诗自以为没有什么功劳,久居大郡感到不安,请求降为小郡以避功臣,就上疏说,我杜诗蒙恩特别丰厚,按义理我不敢苟冒虚请,无法抑制迫切的心愿,愿从大郡的位置上退下来,接受低级的职务。等我年龄更大些,能承当繁重任务,对朝廷一定有所补益时,再授高官位,虽然是封侯授爵,我也是不敢推辞的,请陛下哀怜我的苦衷吧!具体内容,详见上面的选文。

帝爱惜他的才能,没有允许。

杜诗平时喜爱推荐贤才,几次推荐知名人士清河刘统及鲁阳县长董崇等人。

起先,禁令还比较简单,但凭盖了印章的玺书发兵,没有虎符作为信物。

杜诗上书说:“我听说兵是国家的凶器,圣人是很慎重的。按旧的制度,发兵都要使用虎符,至于一般的征调,使用竹简就行了。符符吻合,才能取得对方的完全信任,方可显明国家命令,掌握朝廷的权威。近来调遣军队,只用玺书或者诏令,如果有奸人伪造,就无法察觉出来。我认为现在战争还在进行,内贼外虏尚未消灭,向州郡封国征兵,应当特别慎重,可立虎符作为发兵凭证,以杜绝奸伪。以前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威倾邻国,还假魏王兵符,以解秦对赵国之围,假如不是如姬为了报杀父之仇而窃得兵符交给了无忌,则信陵君救赵之功就无由建立了。有的事情虽然麻烦却是不能省的,所谓费而不得已,大概说的就是这类发兵制度的事情吧。”书奏上,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杜诗虽在地方上做官,但尽心于朝廷,刚直不阿的言论和良好的计谋策略,遇事献纳。任职七年,政务教化在郡内风行。建武十四年(38年),由于派宾客为弟报仇案,被征召。恰好这时杜诗因病逝世,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说杜诗贫困没有田地住宅,死了还无地安葬。帝下诏书令在郡邸治理丧事,赐绢千匹作为治丧费用。

但从最后这一点,我们就不由得对杜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大臣,活着连一套房产也没有,死了连一套墓地也不见。难道是因为房价和墓地价格交相上升,我们的老杜买不起吗?

杜诗一生贫困,却拥有富足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