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点评《后汉书》(全2册)
32023100000005

第5章 谦恭品德聚人脉

“原文”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光武第四子也。母阴皇后。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建武十五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书》。

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曰皇太后。

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

夏四月丙辰,诏曰:“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宁。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协和万邦,假于上下,怀柔百神,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公卿百僚,将何以辅朕不逮?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 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粟,人十斛。其弛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悉免其刑。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中二千石下至黄绶,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元功之首,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大尉憙告谥南郊,司徒奉安梓宫,司空鲂将校复土。其封憙为节乡侯,为安乡侯,鲂为杨邑侯。”

“译文”

显宗孝明皇帝名庄,光武帝第四子。母为阴皇后,明帝生而面方,十岁能通晓《春秋》,光武对他的才能很惊奇。建武十五年(39年)封东海公,十七年(41年)晋爵为王,十九年(43年)立为皇太子。拜博士桓荣为师,学通《尚书》。

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登皇帝位,年三十。尊崇皇后为皇太后。三月初五,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庙号尊为世祖。

夏四月二十四日,明帝下诏说:“我本小子,继承祖宗大业,日夜惶恐,不敢有半点随便。先帝秉承天命中兴汉室,品德同于帝王,与万国融洽,上下通达和睦。祭祀山川,百神和安,恩惠施及于鳏寡。我承受国家大运,继承政体,谨守文德,不知稼穑的艰苦,只怕有荒废失误。祖宗的遗嘱告诫,顾惜尊重天下,要以老百姓为首要。公卿百官,将怎样来辅助我的不足呢?今赐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两级;三老、孝悌、力田每人三 级,爵过八级,可以移授予子或同母兄弟、同母兄弟的儿子;以及无户口的流浪人想自归首的,每人一级;鳏、寡、孤、独、患绝症的,每人发粟十斛。解除了枷锁的囚徒及郡国苦役,在中元元年(56年)四月十一日,大赦前犯罪而后来捕系的,一律免刑。在四月十一日大赦前,边境平民遭乱成为内郡人妻子的,一律遣回边境,完全听她们自己的意愿。中二千石下至二百石,降级和出钱赎罪的,都恢复官位品级发还赎钱。现在上无天子,下无地方长官,就像要渡过深渊而没有舟楫一样。皇位至关重要,而我年岁尚轻,思虑浮浅,实靠有德才的人指点帮助我。高密侯邓禹大功居首,东平王刘苍大度而见识渊博有谋,临大节而不会屈挠,都可以受托辅助幼主治理天下。今任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太尉赵憙告谥南郊,司徒李奉安先帝梓宫,司空冯鲂将校复土。今封赵憙为节乡侯,李为安乡侯,冯鲂为杨邑侯。”

“点评”

用现在的话来说,显宗孝明皇帝刘庄,可以说是一个官二代了。在如今这个时代,一说官二代,总会让人联想到他仰仗着父辈的大树荫,坐享其成,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得到祖辈开疆扩土南征北战打下的江山。所以,这些官二代们多数会给人一种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不良印象。炫富,飙车,烧钱,摆酷,趾高气扬,令人生厌。

可是,人家官二代刘庄可不是这样的人。人家刘庄不但不是不学无术,还“十岁能通晓《春秋》,光武对他的才能很惊奇”。刘庄从小就是一个小天才呢。当年光武二十多岁去长安上太学,好歹才把那《尚书》学了一个“略通大义”而已,而刘庄要比老子强了好多,他“拜博士桓荣为师,学通《尚书》”。一个“略通大义”,大体上知道里面的意思而已,一个“学通《尚书》”,整个能够融会贯通了。从这点看,刘庄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绝非不学无术之流。

可是,就算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刘庄登基后还是非常谦逊的。他的谦逊品格让人爱戴。中元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的诏书,就像刘庄登基后正式的就职演说一样,他表明自己的心胸,谦恭异常。“我本小子,继承祖宗大业,日夜惶恐,不敢有半点随便。”

想想也是,以他的资历,面对德高望重、阅人无数、劳苦功高的老臣子,不谦虚点可吃不开啊。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国之君不错,可在文武百官心中的分量,还是轻的啊。所以他对公卿百官将怎样来辅助他、弥补他的不足是进行了深入思考的,也采取了许多措施。

刘庄曾说:“先帝诏书,禁人上事言圣,而间者章奏颇多浮词,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谄子蚩也。”

意思是说先帝的诏书,禁止人上书言事称圣,而近来有些章奏,颇多浮夸虚词,自今以后如再有过头的称谓和溢美之词,尚书都应抑压而不加省览,表示不为谄媚的人欺骗嘲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明帝刘庄的谦虚谨慎。看来明帝这人,对那些泛泛的官话、套话、奉承话不怎么感冒。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值得称道。

假如要刘庄做一张名片的话,估计他在头衔上会什么也不写,而是只写一个“东汉刘庄”。反观现在人,在名片上往往会冠以一长串头衔——某某协会名誉会长、某某单位名誉顾问、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等等,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社会职务,可是,往往那些职务都是自诩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刘庄之举,实在是今人的榜样。世间浮华轻,谦虚谨慎贵啊。

汉显宗孝明皇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也就是那位使他“学通《尚书》”的老师,后来他继位做了皇帝之后,“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为什么要桓荣坐东面呢?中国自古有东为大之说嘛。这也足以看出明帝对恩师的敬重。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老师生病的时候,明帝还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老师的街口,就下车步行前往,用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进了老师的门后,明帝往往就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都如此了,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恩师桓荣去世的时候,明帝刘庄还换了衣服,不穿龙袍了,亲自去给他送葬,并将其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明帝刘庄不但尊师,更是敬老。他不止一次亲自袒袖割俎,拿着酒杯,给老者漱口,他怕老人哽噎,还前后捶打。尊师敬老如刘庄者,实属难得。为什么啊?人家刘庄可是一朝天子、一国之君哦,对自己的老师如此敬重,对老人这样爱戴,实在让人感动至极。这就是刘庄的聪明之处了,正是对老师和长者的这种敬重之举,给他带来了超强人气,积聚了超强人脉。当然,他的那些敬重与尊崇,应该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毫无作秀的嫌疑。假若那时候有网络,搞一个年度尊师敬老明星的网络投票的话,想必明帝的票会水涨船高,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