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纪连海点评《后汉书》(全2册)
32023100000110

第110章 为百姓好宁肯得罪人

“原文”

永元六年,入为大司农,拜太尉,和帝甚礼之。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闻车驾当进幸江陵,以为不宜冒险远,驿马上谏。诏报曰:“祠谒既讫,当南礼大江,会得君奏,临汉回舆而旋。”及行还,禹持蒙赏赐。

延平元年,迁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内,乃诏禹舍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朝夕进食,五日一归府。每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禹上言:“方谅暗密静之时,不宜依常有事于苑囿。其广成、上林空地,宜且以假贫民。”太后从之。及安帝即位,数上疾乞身。诏遣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其钱布、刀剑、衣物,前后累至。

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俱封。其秋,以寇贼水雨策免防、勤,而禹不自安,上书乞骸骨,更拜太尉。四年,新野君病,皇太后车驾幸其第。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俱上表言:“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宿止,臣等诚窃惶惧。臣闻王者动设先置,止则交戟,清道而后行,清室而后御,离宫不宿,所以重宿卫也。陛下体烝烝之至孝,亲省方药,恩情发中,久处单外,百官露止,议者所不安。宜且还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比三上,固争,乃还宫。

“译文”

永元六年(94年),进朝廷做大司马,拜为太尉,和帝很有礼地对待他。永元十五年(103年),皇上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尉在朝留守。

听说车驾将进幸江陵,张禹认为不应冒险远行,驿马上谏。诏报说:“祠谒已完,应南边祭大江,得到君奏,到汉水回舆而归。”等到回朝之后,张禹特受赏赐。

延平元年(106年),张禹升为太傅,录尚书事。

邓太后因殇帝初生,想叫重臣居在禁内,于是下诏叫禹住在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早晚进食,五天一次回府。每次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张禹上言道:“当凶庐密静之时,不宜照常有事于苑囿。像广成、上林等空地,应暂且分给贫民。”太后听从了。

等到安帝即位,张禹几次上奏请求退职,诏书派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休养。还前后送了钱布、刀剑、衣物,次数不少。

永初元年(107年),张禹因定策功封为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受封。

这年秋天,因寇贼水雨灾害策免去徐防、尹勤之职,张禹内心不安,上书请求退职,更拜为太尉。

永初四年(110年),邓太后之母阴氏(新野君)病了,皇太后车驾到达她的住处。

张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都上表说:“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到她那里住宿,臣等十分害怕。臣听说王者出动必先做安排,停留则用交戟之士做保卫,清道而后行走,清室而后住下,离宫不宿,为了注重保卫。陛下一片孝心,亲省方药,恩情发自内心,久处在外,百官露止,议者感到不安。应暂时回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设想。”连续三次上奏,经过力争,才回宫。

“点评”

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他的祖父张况之族姊为皇祖考夫人,多次往来于南顿,见过光武帝。这么论起来的话,刘秀应该管张况叫大舅。后来,光武当大司马,过邯郸,张况做郡吏,谒见光武。光武大喜道:“现在找到我大舅了!”爷俩见面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他们一起向北,到高邑,光武就用他大舅张况做元氏令。后来,张况又升为涿郡太守。接着,又做了常山关长。再后来,正逢赤眉军攻打关城,在一场艰苦的战斗中,张况壮烈牺牲。

张禹的老爸叫张歆,当初也是一个不安定分子,因为报仇犯了点事儿,因而逃亡在外,后来做了淮阳相,死在汲县令官位上。这就是张禹的上两代人的人生履历。祖辈的人生际遇,往往会影响下一辈的成长。下一辈的人,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带着一点祖辈的烙印。

因此,我们的张禹性情笃厚,就不足为奇了。都是性情中人嘛。另外,张禹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节俭。他的老爸死后,汲县吏人赙送前后达数百万钱,可是,张禹全部没有收受。由此可见其气节不凡啊。不但不肯要别人的东西,还把田宅推让给伯父,身自寄止。结果,到了永平八年(65年),张禹被举为孝廉,大概是在官职上升了一格半格,到了建初年间,又被拜为杨州刺史。

当他过江巡视的时候,中土百姓都以为江中有子胥之神,难于过江。当张禹就要开始渡江时,官吏坚决请求,说使不得啊使不得!这个江绝对不能过!可是,张禹不听,并且还厉声说道:“子胥如有灵,知道我的目的在于理察冤假错案,难道还害我吗?”于是划着桨过去了。由此可见,这个张禹,是一个不相信鬼神的无神论者。这思想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的。

张禹过了江之后,经过郡邑,偏僻之地没有不全部走到的,他亲自审录囚徒,很多冤情得以大白,并得到了妥善处理。像他这样一头扎进基层,走村过户地详细盘查实情,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纠正冤屈的官员,是多么难得啊。当时的吏民很少见过使者,尤其是像张禹这样的使者。以前哪里有这样的啊?于是,百姓们心怀喜悦,大家都爱戴和拥护啊。百姓们有好事坏事,都愿意主动说给他听。张禹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元和二年(85年),张禹又转为兖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留下了清平的美称。元和三年(86年),升为下邳相。

徐县北界有蒲阳坡,旁边多良田,荒废没人耕种。张禹就替他们打开水门,通引灌溉,于是成了熟田数百顷。他还劝导并带领吏民,借给种子,亲自勉励劳动,于是大获丰收。邻郡贫困户归附千余户,房屋相连,下面成了集市。后来每年开垦千余顷,百姓得到温饱自给。他对百姓是那么温和而亲近,可是,对官吏又非常严格。

功曹史戴闰,旧太尉掾吏,权柄倾动郡内,当时不可一世,很是了不得。后来,张禹抓住他一个把柄,叫他自到徐狱投案,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没有不震惊起敬的。在他们的眼中,张禹是难得的清官啊,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黑白分明,奖惩有度。

永元六年(94年),他进朝廷做大司马,拜为太尉,成了中央的部级干部。和帝很有礼地对待他。永元十五年(103年),皇上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尉在朝留守。

听说车驾将进幸江陵,张禹认为不应冒险远行,驿马上谏。也就是快马加鞭上书,搁在前些年,叫拍个紧急电报。他想劝阻皇上,不要走那么远。诏报说:“巡视祠园庙已经完成,准备到南方祭祀长江,恰好得到你的奏章,临近汉水马上回来了。”等到和帝回来以后,张禹得到了皇上特别的赏赐。

延平元年,张禹升为太傅,总领尚书事务。邓太后因为殇帝年幼,想让担任重要职位的大臣居住在皇宫中,于是下诏让张禹住在宫中。赐给帷帐和被褥,让太官每天早晚送饭,五天回一次家。每次朝见,太后都特别赞赏张禹,让他独坐一席。

张禹上言道:“当凶庐密静之时,不宜照常有事于苑囿。像广成、上林等空地,应暂且分给贫民。”太后听从了。等到安帝即位,张禹几次上奏请求退职,诏书派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休养。还前后多次送了钱布、刀剑、衣物。永初元年(107年),张禹因定策功封为安乡侯,食邑一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受封。

这年秋天,因寇贼水雨灾害策免去徐防、尹勤之职,张禹内心不安,上书请求退职,更拜为太尉。永初四年(110年),邓太后之母阴氏(新野君)病了,皇太后车驾到达她的住处。张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都上表说:“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到她那里住宿,臣等十分害怕。臣听说王者出动必先做安排,停留则用交戟之士做保卫,清道而后行走,清室而后住下,离宫不宿,为了注重保卫。陛下一片孝心,亲省方药,恩情发自内心,久处在外,百官露止,议者感到不安。应暂时回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设想。”连续三次上奏,经过力争,才回宫。

后来连年灾荒,府藏空虚,张禹上疏请求征求三年租税,以助郡国粮食和借贷,皇帝就下诏许可了。

永初五年(111年),因君臣不和,皇上用策书免去了他安乡侯的爵位。永初七年(113年),张禹死在家中。

张禹这个人,是很有能力和品德的。他的一生,做过了许多事情,留下了很多美名。比如地方治理方面,鼓励农业生产,让所管辖的地方以及相邻的地方连成了片,发展得很好;在断案方面,能够下到基层去,犄角旮旯里都能够走访到,不留死角,秉公处理,百姓非常爱戴;还有在上书皇帝提出理政建议方面,也很有建树。总体说来,在职务和功勋上他是一个重臣,从个人关系上来说,他应该管光武帝叫表舅,因为他的爷爷是刘秀的大舅嘛。可是,到了最后,居然给免职了,什么罪名啊?很简单一句话:阴阳不和。也就是君臣不和。这就堪可玩味了。可是,这个宁肯得罪人,也要为百姓好的好官张禹,最后是不后悔的。只是,后人却为其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