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21

第21章 商业风俗

酒店门口为什么要放置“水牌”?

在酒店的门口一般会放置“水牌”,其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水牌”是旧时店主人临时登记账目或记事用的,一般是漆成白色或黑色的木板或薄铁板。若是白色的也可称为“粉牌”。“水牌”一般都挂在商店的墙壁上,上面记录了一些商店或酒店的告示,提醒或告知顾客一些内容,如商品目录、价格等,是告示牌的一种。

“水牌”产生的较早,其具体朝代已不可考。在元杂剧《破风诗》中就有关于水牌的记载。可见“水牌”早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并广泛使用了。现在“水牌”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什么是“钱庄”?

钱庄又名银号,在长江流域和上海地区称“钱庄”,在北方和华南各省,多称之为“银号”。它是从银钱兑换业务发展而来的一种信用机构。钱庄源起于唐朝的“飞票”。所谓“飞票”,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汇票,有通存通兑、异地支付的特点。到了元代有了“钱桌子”,这是金融交易的初级形态,规模也较小。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宣德年间,宝钞壅滞难行,民间交易只用金银。英宗正统年间放松管制,白银正式成为法定通货,和铜钱同时流通。因币种繁多,仅制钱一项就有“金背”、“锭边”等,重量成色不一,而且制钱、私钱和白银的比价经常波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便应运而生了。中国最早的钱庄是山西商人开的。到了清代与民国早期,钱庄还兼顾着典当与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的经营。民国末年出现了各种银行业。它们主要是经营存款、放款、汇总业务,也包括货币兑换。

“钞票”一词是怎么来的?

历代纸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有许多种类和名称,如两宋的交子、钱引、会子、关子,金元的交钞、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明清的大明通行宝钞、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等。直至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农民革命的军费,解决财政困难,发行“大清宝钞”,代替制钱和“户部官票”,从而出现了“钞票”一词,并成为纸币的代称。

有人认为,纸币因钞字的使用由来已久,便产生钞票之名。千家驹、郭彦岗合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说:“中国的纸币发行,自宋迄明,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钞字已深得人心,一般习惯就以‘钞’为货币的代称,或称钱钞、钞银、钞券、钞票之名也由此而起。”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持有类似的看法,其“钞票”词条解说云:“宋、金曾发行交子、会子和交钞,又叫钞引,用纸印刷。……元、明、清三代还发行过宝钞,也是纸币。我国俗称纸币为钞票,就是由此而来。”

我国的货币单位“元”是怎么来的?

现在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它以元为货币单位。我国货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由于货币的质地和形状不同,计量的单位和名称也不同。用“元”作为货币单位,是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的。当时欧美最流行的“银圆”开始传入中国。因广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银圆,钱币上有鹰的图案,所以又称鹰洋。由于它的质地为银,形状为圆形,因此叫“银圆”。一枚就称为一圆。后人为了书写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来代替“圆”。此后,尽管又使用过多种货币,但货币单位“元”却一直沿用下来。

你知道铜钱方孔的由来吗?

古代使用铜钱,不论大小,当中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孔眼。铜钱造成这种形状,主要是由于当时制造铜钱的方法决定的。当时的人们是熔铜铸钱,因此铜钱的轮廓总不整齐。为使铜钱周边齐整,必须用锉刀修锉,但一枚一枚修锉很费工夫,所以就在铜钱的当中开孔,将一百来个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锉成。如果孔是圆的,铜钱就会来回转动,不好锉。因此,工匠们就把孔做成方形的,穿进一根方棍进行修锉,铜钱就不会转动了。这就是古代铜钱当中开方孔的来历。

钱为什么有“阿堵物”的别名?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据《晋书·王衍传》记载:王衍自视清高,憎恶钱,并且从来不说一个“钱”字。他的妻子郭氏,曾多次设法逼他说出“钱”字,都没能如愿。有一天晚上,郭氏突发奇想,趁王衍熟睡时,叫婢女悄悄将一串串铜钱,围着他的床放了一大堆,故意让王衍醒时无法下床行走,企图以此逼他就范,说出一个“钱”字来。不料第二天早晨,王衍醒来,发现床头景象,却毫不慌张,从容地把婢女叫来,指着钱说:“举却阿堵物。”意思是说:把这个东西拿走吧。“阿堵物”由此便成为“钱”的别名,并且带有轻蔑的意味。

票证上的金钱数额从什么时候开始都要用大写的?

当人们开具正式票证时,除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汉字大写数字,这是我国财经账务上的一个规定。关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明朝。

明朝初年,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更改数字,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这使明初孱弱的财政遭到巨大损失。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及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这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朱元璋制定了严格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务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这些读音相同但不易篡改的字,作为庄重场合(如财物收据、记账)的专用数目字。这一方法的实行,有效防止了财务官员乱改数字,堵住了一些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对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人们在使用这种数字记账的过程中,又逐渐用“佰仟”二字取代了“陌阡”二字。到了近代,阿拉伯数字引入我国,财务系统中用它与汉字大写数字相配合,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因而一直沿用至今。

“孔方兄”为什么成了钱的代称?

最早称钱为“孔方兄”的是晋朝名士鲁褒。惠帝元康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唯钱是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鲁褒对当时朝廷达官贵人搜刮民财、巧取豪夺的行为十分痛恨,便写了《钱神论》一文来嘲讽、挖苦他们。文章中写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钱无耳,可使鬼”的丑恶现象。他还戏称自己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在晋代那个盛行玄谈、讲究风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为钱的代称迅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觉得用“孔方兄”来代指钱币,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状,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钱”时的庸俗气,使得人们觉得说话者知识渊博、气质脱俗。

工资为什么又被称为“薪水”?

“薪水”本指打柴汲水。在魏晋南北朝时,“薪水”一词逐渐发展为日常开支费用的意思,如《魏书·卢玄传》中记世宗诏卢昶:“若实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脱事容往返,驰驿速闻。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后来人们把工资叫做“薪水”则是因为其与官员的俸禄有关。

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如粮食、布帛等,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实行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俸禄制。古代官员的俸禄称呼不一,叫“月俸”、“月给”、“月钱”、“月薪”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薪”,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

为什么说典当行起源于寺院的僧库?

典当行,是专门收取抵押品以获利润的行业。旧称质库、解库、典铺,亦称质押。以小本钱临时经营的称小押。从事典当的人士称为典当商,从事典当的地点一般称为“当铺”、“押店”。行业一般分为典、当、按、押四类,“典当”一词就是从这四种的典和当而来。典当的起源何以和寺院的僧库有关呢?原来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给寺院的赏赐很多,寺院僧官和地主成为社会最富有的阶层之一,拥有大量资产和众多的劳动人手。寺院拥有的财富除供给他们挥霍以外,还有很多盈余。而当时一般平民百姓衣食不足者多,于是寺院就用多余财产向穷人放债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往往成为南北商人贸易场所。商人一时资金周转不灵,也将货物抵押给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贷。久而久之,寺院“僧库辄作质库取利”,典当由此产生。到唐代,中国典当业成为整个社会十分走俏和蓬勃发展的古代金融业。它通过收取债务人的金银、耕畜、衣物、农产品作质押进行放款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值财富。

旧时的当铺一般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种类?

旧社会的当铺铺房坚固高大,还有防火、防盗、防劫的设施。当铺的特殊标志是在门口树一根“钱龙绕金柱”。当铺的营业所——店堂更为独特。进入店堂,只有一排高且宽的柜台,冷冰冰阴森森地像一堵墙。进入当铺的物品大都按原值的半数计价,且时间短、付息高,超过期限不能还本付息则为“死当”,所当之物则归当铺所有。

我国历代对“当铺”的称呼也不同,有称“质库”、“质肆”、“解库”、“长生库”等等。在旧中国,大型典当有典铺、当铺之分,前者不仅接受动产,还接受不动产做抵押品;后者只接受动产做抵押品。19世纪80年代,全国向清政府纳税的典当行就有7000多家,为世所罕见。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家大量渗入,并开设所谓的“公当”、“公典”,发放高利贷。外国商人也在中国开设典当商行。目前,我国各地开办的典当商行与旧社会“当铺”的高利盘剥、巧取豪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在旧有的形式上赋予了全新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最早的商标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商标吗?

商标亦称“商牌”、“货牌”,俗称“牌子”,是商品的标记。我国最早的商标,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济南有家姓刘的针铺店,以白兔为商标,颇负盛名。这个商标是用铜版印刷的,近似方形,中间绘有白兔捣药图,画像鲜明突出。图画的上端横写着店名,“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两侧写有“请认白兔儿为记”的条幅,图下摆从左到右写有关于经商范围、方法和质量要求的告白:“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饶。渭记白。”这简单生动的文字和图画,真不失为一则典型的商标。这件历史文物现存国家博物馆。

张小泉剪刀的出名和乾隆皇帝有何关系?

张小泉剪刀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商品,原产地在浙江杭州,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质量好、品种多、价廉物美驰名中外,盛销不衰。张小泉剪刀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张小泉剪刀的出名据传与乾隆皇帝有关。传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的时候,乔装平民到城隍山游览。游兴正浓时,突然下起了雨,他赶快跑进了一间作坊,见门口招牌上写着“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便慕名买下几把带回宫中,使用后感到非常满意。以后,乾隆帝年年派人到杭州来采购张小泉剪刀,作为宫廷用剪。于是张小泉剪刀名声大振,身价百倍。据统计,当时杭州打出“张小泉”牌子的剪刀作坊多达80多家。

张小泉剪刀在1910年南洋劝业赛会和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连连获奖。

我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全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堂”,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等。那么,这一典故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汉末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他年轻时从史书上看到春秋时的名医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于是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真传。他任长沙太守期间,伤寒等疫疾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终于著成我国医药史上的杰作——《伤寒杂病论》。他还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衙门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办公行医两不误,并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

后人为了学习张仲景的高尚品德,便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行医为什么又称“悬壶”呢?

“悬壶”一词,是中医对医生行医的雅称。关于这个雅称的来历,有这样一段陈年趣话。

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一天,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腰间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些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便带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费长房睁眼一看,只见眼前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费长房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从他随老翁入葫芦后已过了十余年了。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行医的标志。

算命行是怎样一个行当?

算命行俗称“算命先生”。旧时,在庙会、集市中,人们随处可以看到算命先生。他们身前一张桌子,两条板凳,旁边挂着条幅,上面写着“铁嘴算命”、“赛过神仙”等招牌。算命是根据生辰八字与流年干支等推算人生各个阶段的吉凶祸福。算命术始于两汉,经唐代李虚中、宋代徐子平的发展,基本形成体系,并一直流传至今。算命先生大抵是粗识文字的江湖术士,也有瞎子算命,修此业是师傅课徒。所收徒弟也是盲人、盲童,课徒都是在家中私授,从不带出一同作业。另有一种科场出身的人,因怀才不遇而钻研《渊海子平》之类的命书,想从命中寻找原因,以求自我解脱烦恼。这种人大抵家有资产,衣食无忧,不以算命为谋生的职业。但若有人慕名登门,求他算命,也不推却。算命先生都自诩为“半个神仙”,如诸葛亮再世一般。但是,这一行的祖师爷却不是诸葛亮,而是鬼谷子。算命行行业神有周公、姜太公。

店铺的幌子和招牌有何作用?

幌子的用途,一是用来招徕顾客,起广告的作用;二是用来做店家标识,告诉人们这家是卖什么的。在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幌子还可以帮助人们区分店铺的民族种类。如在宁夏、陕西一带回族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饭馆的幌子由罗圈下缀布条组成,罗圈下缀红布条的表示汉族,缀蓝布条的则表示回族。要是有人不懂这种习俗,进了缀蓝布条的饭馆而要吃猪肉,准会被轰出大门,因为这触犯了回族的禁忌。

店铺的文字招牌十分常见,它主要用来表示行业特征、经营范围和门类,也用来宣传商店的历史和特点。各色的招牌一般都出自当地书法家的手笔,实力雄厚的大店家则喜欢请社会名流或大书法家书写。

戏法行分为哪两种?

戏法,又叫幻术、魔术、把戏等。源于古代宗教和信仰。戏法主要是以其神秘莫测来赢得观众。这一行业的祖师爷是吕洞宾。戏法行有大、小之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古彩戏法等,要有大型道具,多人配合,叫做大戏法;大戏法一般由艺人团体组成,在室内、剧场演出,以售票形式取得利润。而小戏法是指一两个人,随身带些小道具,拉开场子就能即兴表演,如仙人摘豆、空碗来鱼等。小戏法旧时戏法艺人在集市、庙会等地就可表演。演出时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敲着小锣,卖“溜口”聚众献艺。他们所变的戏法,全仗手脚利索,技艺熟练,给周围的观众在视觉、听觉上造成错觉,使观众看不出破绽。

你对“马戏行”这一行业了解多少?

古代马戏专指驯马和马上技艺。驯马有立马、两足行走、跪揖、组队列、合乐舞踏、舞马衔杯等;马上技艺有奔驰、骗马、竖蜻蜓、镫里藏身、抱柳、折柳、八步赶蟾、翻腾、马透剑门和驾戏车等。现代马戏不但有驯马和马术,还加入各种驯禽驯兽表演。马戏行崇奉赵云。马戏表演,在我国历史悠久。西汉《盐铁论》中,就有“骑马斗虎”的记载。三国时,马戏表演已很普遍。唐朝时,马戏表演已达很高的水平,其中“透剑门伎”尤为精彩。“透剑门伎”就是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组,有如房椽,寒光闪闪,表演者驾乘小马,奔腾跳跃,飘忽而过,人马无伤。宋朝时,马戏更为成熟精彩。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给皇帝表演马戏时,就有引马、立马、骗马、跳马、倒立、拖马、飞仙膊马、镫里藏身、赶马等多种多样的马上功夫。清代咸丰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观看马戏表演。

“打牙祭”是怎样一种风俗?

“打牙祭”是旧时的一种汉族商业风俗。流行于长江流域、沿海各城镇广大地区。明清以来商业店铺、手工作坊,每月初二、十六两日对店员、徒工优待,给与肉食。此肉肴称“牙祭肉”,吃这饭菜叫“牙祭”。沿江一些地区亦称“打牙祭”。《儒林外史》中就提到吃牙祭肉之俗。牙祭也指一种定期祭神仪式。在牙祭日,店铺、作坊对财神或祖师神,商人家庭对财神和灶王等都要祭祀。在天津,每逢牙祭日晚饭时分,专有小贩走街串巷,叫卖供神的豆制品,如五香豆干、豆腐丝和煮落花生、煮白果(即熟鸡蛋)等物。是日上晚香时,较平日多出2~4盘素菜供品,一杯烧酒。

为什么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被称为“市井”?

商品交易场所的市井初为乡村市场。相传神农作市,那么它无疑是这种乡村集市。到了夏代,一些规模较大的集市成为贵族们聚居的地方,正式发展成为古代城市。按照“面朝后市”的要求,市井的城市空间,被官府定位于宫殿或官衙的背后,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的周围被高高的市墙圈起,四面设门,按时开关。被四面高墙围起来的市场酷似水井,尤其是井口上面有井栏、井圈的水井。这种坊市分割的市“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终于在两宋时期被打破,出现了商业荟萃的繁华街道、马路。这在《清明上河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此后围得像井的集市不复出现,但因为历史上“市”与“井”密切相关(不管是水井还是井田),“市井”一词也就被世代沿袭下来了。

为什么俗称经商贸易的学问为“生意经”?

关于“生意经”的来历,传说出自我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自己弃官经商,并写了一篇《计然》,专门探讨国家富强的道理并总结自己做买卖的经验。其中提到经商的艺术主要有三项:一是收购货物后要贮藏好,不使其腐败,这叫“务物完”。二是把握好出售货物的时机,做到“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三是资金周转流动要快,即“无息币”。而“生意”一词,本指生物具有生命力,即具有生机之意。最早见于晋代傅咸《羽扇赋》序里的一个故事。三国时孙权建立东吴时,江浙一带儒雅人士、文人骚客颇多,多有摇扇之习,曾有人剪鸟翼做扇子,扇起来风力也不错,但因制作简陋,缺乏生机活力——也就是缺乏“生意”,所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晋灭吴国后,才得到大家的使用,“翕然贵之”。这里的“生意”是说物品能够引发人的兴趣,才会被购买,于是后世便把陶朱公等人经商、做买卖的事称为“做生意”,把《计然》等总结的这些做生意的窍门、经验叫做“生意经”。

传统店号的商标习俗有哪些?

传统店号都很讲究取词用字,有的引经据典,有的注意口彩,有的则追求别致。但所用的字词都有其共同点,即通常都取吉利祥和之意,行业不同,选用的字号也有所不同。如浴室多用“池”字;药店多用“堂”字;书店多用“斋”、“阁”、“房”一类的字;旅馆则多用“栈”、“社”、“馆”一类的字;绸布店多用“祥”字;理发店又爱用花卉名作店号等。这些店名店号,商家多数是用金字和红字写在牌匾上,装饰得古色古香,用以衬托出店铺的悠久历史和社会名望。一些传统老店十分讲究店铺的门对,即对联,不仅装帧得十分精美,而且造词用句非常儒雅,且各行各业的门对都有不同。如理发店喜欢用“做头等事业,行顶上功夫”为联。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应的妙联趣对,形成了商业习俗中浓厚的文化色彩。

§§第七章 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