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健康生活(上)
31987800000138

第138章 医疗保健九大误区

一、化验值异常就是不正常

在医学上,化验的正常值是一个范围,对于一些微小的偏差无须紧张。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不能单单因为某一项指标不在定义的范围之内就认为是异常的。各项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只是一个“参考值”,是否有意义还要参考具体的临床症状。

二、药越贵越好,剂量越大病好得越快

过去或许是因为药费报销的缘故,接受调查者一半以上承认看病时希望用药越贵越好,医生开的剂量越大越好,似乎这样,病才会好得快。事实上,昂贵的药不一定是最好的,药的价格与它的成本有关,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药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及时止泻有利于腹泻的痊愈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每次排便的平均重量在150~200克之间,其中水分占60%~75%。如果有异常腹泻时,是不能盲目止泻的。因为人体是通过排便这一保护性反应将毒素或异常细菌排出体外的。

四、止咳比祛痰重要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如果咳嗽并伴咳痰,一定要先化痰,然后才能止咳;如果咳痰并伴剧咳,可以白天祛痰,晚上镇咳。痰不仅可导致呼吸道机械性阻塞、换气不良以致呼吸困难,也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有的痰还含有收缩支气管的物质或过敏原,引发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哮喘。另外,大量痰液阻塞呼吸道,继续刺激支气管黏膜,进一步加重感染和临床症状,甚至会因痰堵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结果反而延长病程。

五、尿糖正常就代表糖尿病痊愈了

有些病人以为尿糖阴性,或一次空腹血糖检查正常,就是糖尿病治愈了,便自行中止治疗。其实,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指标,尿糖仅是间接估计血糖高低的参考,不能作为调整用药的关键依据。而一次血糖的正常与否也不能说明问题,必要时,一天需多次检测血糖。只有饭前、饭后及晚上睡觉前血糖均为正常或接近正常,才算达标。

六、没有症状,降压药就可以停了

有些高血压病人血压一降下来就停药,停药后血压复升,然后再服药再停药。这是服用降压药的大忌。事实上,除了少数早期轻型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减少食盐摄入量、戒烟限酒,消除焦虑和精神紧张来控制血压外,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也不能停药,否则或早或晚会回到治疗前的水平,引起“停药综合征”或诱发严重的心、脑、肾、血管疾患。

七、转氨酶升高一定是乙肝

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不一定就是得了乙肝。能够引起转氨酶升高的疾病很多,比如肝硬变、血吸虫病、肝脓肿,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疟疾、伤寒、流脑等。另外,一些药物,如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等可以引起转氨酶的升高。发热、劳累、其他病原体感染或疾病也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一般随着上述症状或疾病的消失,转氨酶就会恢复正常。

八、吸氧等于保健

近年来,不少人以吸氧为时尚,认为有病没病定期吸氧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智力。但是,健康人盲目追求吸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吸氧,是指吸入高浓度氧气的一种疗法。为了特定的健康需要另外输入人工制造的高浓度的氧气,一般是在人体缺氧的情况下才进行吸氧。例如受病理因素影响呼吸中枢受到抑制,上呼吸道梗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通气与血流灌注比例失调,药物中毒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等。目前,医院、疗养院、康复中心使用吸氧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但是,如果不遵医嘱盲目吸氧,甚至高浓度后“氧疗”,就会出现并发症,抑制呼吸引发氧中毒,出现胸骨不适及疼痛,呼吸困难等。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缺氧,并且输送到人体组织的氧总是超过组织的氧耗量。氧约占空气体积的21%,这个数值是相对恒定的,空气污染只是增加一些杂质颗粒而已,并不影响空气中氧的浓度,即使在人群密集的地区氧也足够供应人们的需要。目前尚没有可靠的论据证明吸氧有明显的保健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吸氧也不能益智,它仅是营养物质在氧化代谢时的“助燃剂”。脑是机体中耗氧量最高的器官,有强度脑力劳动时,脑氧量会有所增加,但很有限,通过自主调节增加血液即可满足。

所以,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不必吸氧,只要多做些耗氧运动,如游泳、跑步等,即可加强心脏功能的锻炼。

九、消炎药等于抗菌药

经常有人说“上火了吃点消炎药就没事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并不知道消炎药和抗菌药之间的区别,不少人把两者画了等号,误把抗菌药当消炎药、把消炎药当抗菌药来用,结果不但病情得不到好转,反而延误诊治。从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抗菌药,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

消炎药是“俗称”,即医学上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它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物,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除扑热息痛这一类,其他类大都具有抗炎的作用。它们是直接针对炎症的,是对症治疗;抗菌药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它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老百姓所说的消炎药,大多是指的抗菌药。但事实上,两者是不同的药物。通常所用的抗菌药不是直接针对炎症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各类细菌,抑制或杀灭病原菌。

抗菌药的种类很多,常用于临床的有200多种。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正是抗菌药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也许是人们太熟悉“抗菌药”,很多药又可以在药店买到,有时不免出现滥用现象,造成细菌耐药性发生以及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甚至产生毒性反应等不良后果。因此,病人在使用时,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合理用药。

常见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但感冒发烧要区分情况,区别对待,即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就需要使用抗菌药;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就可能仅需要对症处理或吃抗病毒药。如果经病原学检查,结果依然尚不明确,这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联合用药。特别是在发热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以免临床症状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延误正确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