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健康生活(上)
31987800000112

第112章 高血压七个不等式

高血压≠高血压病:世界卫生组织把高血压的标准定为:正常成年人为140/90毫米汞柱;高血压为160/95毫米汞柱;临界性高血压为141~160/91~94毫米汞柱。如果连续3日在早晨起床前测得血压超过160/95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但与高血压病还不能等同。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所有血压升高病人的90%。另有约10%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一定需要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措施是治疗高血压、高血压病、临界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基础疗法,目前研究证明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有:①控制体重。②限盐摄入。③戒烟、忌酒。④避免情绪波动。⑤合理运动。

凡能降低血压的药≠理想药:降压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唯一目的,也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唯一标准。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在降压的同时,能很好保护心、脑、肾等主要脏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

降压越快、越低≠越好、越安全:一般来说,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宜平稳而逐步降压。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极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另外,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的降压药的最后一次放在临睡前或仅在临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因此,医学家强调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时,下午14~15时各用一次降压药,较为安全有效。

降压新药≠对各期、各类高血压病人均有利:新药需接受长期、大量的临床验证。如尼群地平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较强,更适合于合并冠心病或有心肌肥厚的患者。尼莫地平可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部供血,故适用于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的高血压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阻止心肌肥厚进展之作用,因此,适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病人,但以心腔扩大为主的心衰病人应慎用。

血压降至正常≠治愈:临床上有不少高血压病人,经住院或门诊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自认为已经治愈了,便停止治疗。结果不几日又复发,再服药。这样治治停停,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医学家们推荐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个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后维持用药。

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治疗:不少高血压病人,以为自我感觉很好,而自动停药并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塞等)后才醒悟。由于老年人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灵敏,临床上典型的头痛、头晕等高血压症状不突出;再者,有的高血压病人服了某种药或经过较系统治疗后,血压暂时处于机体可以承受的限度,其自觉症状亦不明显。切莫被这种“无异常”和“良好”的表面现象迷惑,因为,老年人心中再有数,也不如通过医疗诊查有数。因此,自行停止治疗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