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对你说全集
31955400000014

第14章 神经症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4)

社交恐惧的产生可能是心理缺乏自信或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在缺乏一般人应有的自信心下,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也会主观地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此干脆不参加任何有陌生人在场的活动。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也有家庭原因,如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也有人是因为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谈心。不过只要在正常的交往中认识他人,熟稔后仍然能与人成为好朋友。

具有社交恐惧的人在大多数场合都是作为听众,默不作声,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追求完美是社交恐惧者所具有的共同的特性。他们不允许自己在行为中有一点点破坏自己完美形象的现象存在,随时地检查自己的行为中是否有有损形象的表现存在。

由此可见,社交恐惧患者较为内向的性格和较为循规蹈矩的生活,使他们更易接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而追求完美的个性又使他们相当地重视别人对自己有关异性交往的评价,害怕别人的评价不利于自己完美形象的维持。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形象,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交往中一直担惊受怕。而人的生理心理规律又显示,当人的精力越是集中于某一点时,对这一点的反应就越强烈。越是惧怕出现的现象越是不断出现。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开朗、乐观、豁达。

(3)培养基本的社交技巧,以提高交往生活的质量。在社交场合,不必过度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分关注,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才对。

(4)培养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首先要不断地告诉自己:这种恐惧是可以消除的,并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了解与人交往的方法。其次要查找出自己产生社交恐惧的事物种类,并试图挖掘心灵深处的根源。

(5)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6)有时你的恐惧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城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你能经常读些书籍、报刊,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你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恐惧心理。

第九(节)强迫症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一个人承受的压力一旦达到极限程度时,可能会出现强迫症的现象。一般来说很多人的性格中都存在这种强迫性,总是为不必要的事情担心。很多人每天都会重复着去做同一件事,好像这样做才能更放心。比如:总要再检查一遍后院的门是否上了锁;总觉得手上摸了脏东西而不停地洗手。

强迫症是一种以源于自我且又违反自己意愿而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具有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特点的神经症。多起病于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可能出现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强迫思想是因为有了压力后,持续出现一些自己不愿去想它却又一再出现在脑中的意念。而强迫行为则是一个人因内心的压力导致像不断洗手、检查门锁、关灯等行为,明知道这些行为并不合理,但是不做又不行,一定要做了才觉得心安或舒坦。

强迫症的表现主要是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具体来说:

(1)强迫观念。反复和持续出现某些观念、想法或冲动,在患者看来它们是强行闯入并毫无意义的,如强迫思考、强迫表象、强迫怀疑,总是担心、顾虑、强迫对立思维、强迫回忆。

(2)强迫情绪是试图忽视或控制想法或冲动,或试图用其他想法和行为抵制它们,但失败后产生的情绪。主要是强迫性恐惧和厌恶。如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对某些事物担心或恶心,明知不对,却无力自拔。如担心自己会伤害人、会说错话或作出不理智的行为或担心自己受到细菌污染等。

(3)强迫意向是具有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和行为的内在驱使、内在冲动。如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眨眼、强迫耸肩、强迫摇头、强迫咬指甲等。

(4)强迫行为。有屈从性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好、门是否锁上;对抗性强迫行为,如反复在内心告诫自己不要把强迫意向转变成实际行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如进家门必须先跨左腿、出门之前必须按序化妆等。

(一)测验指导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强迫症,多余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以下是一个关于强迫症的自测表,请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评定。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3、6、13、14、26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强迫症状越严重。

你的总分:

0~5分:你没有任何强迫症的迹象。你一般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不太重要的事情你不会反复思考,加重自己的负担,所以生活对你来说是轻松、愉快的。

6~10分:你对人对事要求过分严格,常担心发生意外。严格要求不是坏事,也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但要提防严格到刺激反应出现过多的重复,引起焦虑。

11~20分:你有一定的强迫症状,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会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

21~30分:你有严重的强迫症,并因此而扰乱了你的正常生活。应引起足够重视。

强迫症的产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和生理机制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所造成。对个人来讲,强迫冲动好像来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在你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外,人体验到它的时候是一种闯入式的、不适合的冲动,而且并没有任何意义。重复和过分行为是为了抵制或预防不快或畏惧的情境而为的,但是这种行为是以非现实的方法操作,并不能真正地抵制或防止经历不快情境。

在过度压抑自我或生活陷入极度的困境后,意识中便容易出现强迫性思想。患者认为如果不采取某种特定的仪式性的行为,自己就会受到某种伤害。比较常见的强迫观念包括害怕被感染,害怕自己的观念对别人造成伤害,害怕永无休止的诅咒等。强迫症患者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或者思维来克服这些恐惧,如仪式化地反复洗澡直到皮肤出现问题,20次乃至更多次地反复检查一件事情确实已经完成,最终患者可能陷入仪式化行为或观念而不能自拔。

强迫观念的产生是由于一些想法、冲动或者影像重复产生并持续,是强迫性地闯入意识的、不适宜的并引发个体显著的焦虑或者痛苦情绪的精神意志。焦虑或者痛苦情绪不只是对现实问题的过度焦虑。因压力而造成焦虑及困扰后,出现反复且持续的不希望自己去想它,但不想却不行的意念及冲动。

强迫行为主要是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动作,是因为个体受到强迫观念或必须严格按照规则行事的观念驱使。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或者减轻痛苦情绪,或者阻止一些可怕的事情或情况发生;但强迫行为与它们试图压制或者阻止的事情之间的联系不具有现实性,或者明显过度。强迫行为是在强迫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不断反复、但又想要制止的不安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困扰就越大。

(1)首先要认清这种行为是强迫行为,并真正认清这种思想的本质。强迫性思想被认为是失去理性的,不能接受的,并且是被人所抵触的。

(2)直面刺激和反应阻止是对强迫症的典型行为疗法。必须使自己直接地面对感到恐惧的刺激,从而摆脱仪式化的逃避行为。使患者了解强迫观念与随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意识到想象的危险和所期待的消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恐惧反应就会自然地消退。

(3)改变对强迫行为的某些错误解释。识别歪曲的思维和错误信念并取而代之,以减少它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比如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某些想法可能会害死他人,因此感到非常恐惧,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一个思想实验,以验证患者假设的现实性,从而摆脱对负面影响的担忧。

(4)思维中断法。即转移注意力,安排紧凑而有规律的生活,培养新的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建立新的兴奋灶抑制强迫症的兴奋,经常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5)解决引发强迫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关键的生活冲突和情绪应激。减少强迫观念和行为占据或干扰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强迫观念和行为的干扰,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

(6)其他疗法。倾诉重要的想法、信念和过去的生活事件,以便最大程度地摆脱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困扰。采用放松方法,降低紧张。当患者对爱的信任取代恐惧感时,强迫症状能够很快好转。

第十(节)疑病症的自我诊断与矫正指南

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关心,如注意营养、休息和锻炼,通常总是促使我们讲究卫生,从而有助于身体健康。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仅关注而且忧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仅凭身体的某些主观不适就怀疑自己存在严重疾病,并且不相信一系列客观的医学检查所作出的无病结论,就对健康无益了。当这种疑病倾向成为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并且严重影响这个人的正常生活时,就发展为一种神经症: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患了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经常诉说某些不适,反复就医,经多种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病理观念。这是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疑病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维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

疑病症表现为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常为自己身体极微小的变化而感到极大的不安,甚至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具体来说:

(1)常常诉说有某些躯体的特殊不适感觉,认为这些不适是由于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或是异物、虫子进入体内的结果。为此而忧心忡忡,四处求医。但经检查却不能证实有他所认为的那种疾病。

(2)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关注。常将一般人并不注意的活动,如心跳、肠胃蠕动等,或对身体某处的一点不舒适的感觉,如轻微疼痛、酸胀等都有很高的觉察力,并对鼻腔分泌物、粪便带黏液、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特别关注,并由此推断自己有病。

(3)有疑病性的烦恼。该病是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假想的“严重疾病”而感到烦恼。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焦虑不安的严重程度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

(4)具有疑病观念。确信自己患了某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其推理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地方,尽管根据并不充分。但他们不能接受医生的解释,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他们总认为自己患了严重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从而整天焦虑不安,情绪忧郁。

(一)测验指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关注身体健康本不是什么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过于担心,以至于达到疑神疑鬼的地步就是疑病症的表现了。请完成下列测试。

(二)自我测验题目

(三)测验计分与测评结果

第1、2、18、24、28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分数越高,表示疑病症状越严重。

你的总分:

0~5分:你很少生病,健康感强,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担心。

6~10分:无疑病观念,当然偶尔你也会生病,但你没有将其视为大事,你很相信自己是健康的。

11~20分:表明你有疑病观念,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常常担心会患病,有不适感。

21~30分:你的疑病观念强烈,常抱怨躯体各个部分的不适感,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经常要求医生、家人及朋友对自己予以同情。

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的任何轻微变化,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疑病症患者对自己的健康要求十全十美,稍有一些不适,便感到紧张和恐慌,竭力寻找引起不适的原因,反复思考自己是否患了某种疾病。患者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一般人不容易觉察的身体内部活动,他却能觉察,如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这是因为他过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异常敏感的结果。患者对身体各种不舒服很敏感,而这种不舒服又往往成为他所认定的新“病变”的先兆,这样不断反复循环,便感觉到身体的“疾病”越来越严重了。由于疑病症患者富于联想,非常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不良暗示,并渐渐发展成疑病观念。引起疑病症的不良暗示包括医生的错误诊断,反复检查不能确诊,小病大治,看了一些疾病简介的文章后自己对号入座等。疑病症患者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到处就医,一有不适就服药休息,从而破坏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秩序。

这种疑病性烦恼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所怀疑疾病本身的纠缠,而不是指对疾病的后果或继发性社会效应的苦恼。患者也知道烦恼于健康不利,苦于无法解脱、不能自拔。他们四处求医、陈述病情始末,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或保证。有的患者仅表现为特殊嗅觉异常或自身形态奇异等单一症状的疑病症。

(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努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并注意消除自己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过于谨慎等性格弱点。这些不良的性格特点对疑病倾向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相信医生的各项检查。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心理上有病。努力放下包袱和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