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学习没压力
31952700000063

第63章 具有探究心

毫无疑问,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靠着探究精神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而且,他们中很多人的探究精神都是从小时候培养起来的。下面我们来看两位诺贝尔获奖者的小轶事。

亨利克·达姆,丹麦人,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小达姆从小就对他所接触的事物有着广泛的兴趣,遇事爱追根究底,常常使大人们也感到惊奇,认为这孩子很不一般。

一天,小达姆正在喂鸡时,一群小猪却晃动着大耳朵冲散了正在吃食的小鸡们。小达姆赶跑小猪,却对两种小动物进行了对比。不久,小达姆惊呼起来:“耳朵!这太奇怪了。”他的脑海里闪过一种又一种动物:狗、大象、猪……这些动物都有大而明显的耳朵,它们都依靠它来接受外部世界的声音。那么,鸡的耳朵在哪里呢?或者鸡是通过其他什么器官来听声音的呢?

小达姆苦苦思索着,一个个设想从脑子里冒出来,尔后又被一个个否定。小达姆暗暗地下了决心:“对,一定要去查个明白。”于是,小达姆一溜烟似的来到鸡舍。那时,小达姆的外祖母正在一只大桶前拌饲料。饲料拌好后,小达姆心里说:“这一下子要特别注意小鸡的反应!”

“咕、咕、咕……”随着外祖母的呼唤声,小达姆发现,那些小鸡先是一怔,然后不约而同地把脖子伸长了一下,然后一下子围过来。小达姆用心思索着:看来,鸡是有耳朵的。那么,小鸡的耳朵究竟长在什么地方呢?

当外祖母回家准备晚饭时,小达姆终究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偷偷地抱着一只小鸡来到家人看不着的偏僻地方,他要对小鸡仔细地研究一番。他首先想到,人、狗、象等动物的耳朵都长在头部两侧,于是便扒开小鸡头部那细密短小而柔软的羽毛,睁大了眼睛找着。终于,小达姆在靠近鸡眼睛的地方发现了两个类似耳朵的东西,但又不太像耳朵。于是他不甘心地继续找,但在其他的部位最终还是没找到。

于是,小达姆想,这可能就是鸡耳朵了。为了证实一下,他找来一块黑布条严严实实地把“鸡耳朵”捂住,随后嘴里发出“咕、咕、咕……”的声音等待小鸡的反应。哪知道小鸡站了几秒钟就忽然倒在地上死去了。

原来,由于小达姆做实验用的黑布条绑得太紧,把小鸡给活活勒死了。事后,小达姆向外祖母承认了错误,但外祖母并未责怪他,反而鼓励他对不懂的事情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这样的孩子真让人敬佩不已,令成年人都自叹弗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正是非常可贵的探究精神。这样的孩子俨然是个小科学家或小学者。科学研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探究。要成为探索自然奥秘的杰出人才,必须具备探索精神。没有这种素质,作为一个科学家或学者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很显然,具有探究精神的孩子若得到培育,长大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最令人惊奇的要数卡尔·兰德斯坦纳了。兰德斯坦纳从小就酷爱医学,他家附近有一所公立医院的附属医院,就在他每天上学的路上。小兰德斯坦纳每次经过那里时,总觉得那里是座迷宫,很想一探究竟。他经常向父母寻问关于医院的事情,母亲觉得一个小孩子问这样的问题,太不正常,很为他忧虑。母亲既怕儿子跑到那里感染上疾病,也担心他想入非非产生可怕的怪念头,于是给他规定了回家的时间,或者干脆让佣人来回接送。

为了转移小兰德斯坦纳“病态的兴趣”,让他远离、淡忘那“鬼地方”,母亲让小兰德斯坦纳与表哥、表妹一起做“健康的游戏”,或带他去听歌剧、音乐会,甚至考虑过搬家。小兰德斯坦纳完全顺应母亲的安排,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避而不提医院的事。但他的父亲知道这是儿子的表面现象。

小兰德斯坦纳的父亲一直注意着儿子的举动:和人谈着话时突然走神;谁有点小毛病,他抢先去拿药瓶,把适应症、服法、用量背得滚瓜烂熟;每晚就寝前道晚安时总显得匆匆忙忙,仿佛有什么事在等着他。在一天晚上,父亲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小兰德斯坦纳在全家人睡下后,点着蜡烛阅读医学类书籍。父亲怕骤然惊着他,故意先咳嗽了两声:“你能否告诉我,你现在在研究什么?”

父亲平和的态度使小兰德斯坦纳解除了精神负担,他告诉父亲他如何到医院观看人体解剖和各种实验,并以“你们为老人和儿童做了什么”为题采访过院长,甚至还列席过两次复杂病例的高级会诊。这一晚,小兰德斯坦纳给父亲上了一堂很有专业水平的医学课。也正是这个从小探究的课题,使兰德斯坦纳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每个孩子都爱问这问那。然而,一般的孩子,在得到答案就满足了,即使得不到答案,他们也不再追究了。但是,诺贝尔获奖者小时候却不同:如果得不到答案,他们会一直追究下去;如果别人不给他们答案,或别人给的答案不令他们信服,他们也会自己想方设法寻出答案。

其实,孩子的好奇心必须上升到求知欲,因为,通过求知欲所获得的只是前人传下来的知识。而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必须独辟蹊径,尤其是科学家。因此,必须在拥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培养探究精神。这样一来,你成才后就会有突出的贡献、发明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