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体会向南京金陵中学的同学传授了自己成功的法门:
1.反复朗读,不怕丢丑
杨振宁博士指出:通过朗读不但可以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发音障碍,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法逻辑等一些语言自然规律。的确,学习尤其是文科知识的学习,朗读是很重要的。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而且可以使自己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果怕读不好,怕出丑,越读声音越小,越读越不敢读,自己就无法感觉出原先的不足,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改变。
2.多看多听,坚持渗透性学习
针对有些人因语言、内容等障碍而不常看书、听报告等情况,杨振宁博士指出:两三岁的小孩学习语言是不查字典的,大人讲话时他可能听不懂,但不代表没有吸收,听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懂了。是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定要坚持多看多听,坚持渗透性学习。这样,在自觉不自觉中知识面就拓宽了,阅读、理解、解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正如杨博士所说:“这个学习方式是很重要的,值得你们尝试。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这在很多方面的学习和更深层的研究中都是很有用的。”
3.取“箱子”之长,补“木板”之短
杨振宁博士把东、西方学生分别比作“木板”和“箱子”。他认为,中国学生像木板一样踏实,但厚度和接触面积较小,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对自己陌生的课题知识不愿涉足,而实际上恰恰使自己错过了一次次的再学习机会。而西方学生则像箱子一样有厚度而且接触面广泛,但掌握的知识不够实在,有内容空泛之嫌。可见,在不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东西方学生各有长短。中国学生应该取“箱子”之长,补“木板”之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扎实地掌握知识,以扬己所长;另一方面也要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勇于在未知领域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