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则是对书不感兴趣,课一上完,书本往书包里一掖,就关“禁闭”了,非到第二天上课才拿出来。有的同学课本还看一看,别的书却很少去摸。
不愿意读书的同学,划分一下,一般有下边几种原因:
1.贪玩
全部心思都在一个“玩”字上,对读书提不起兴趣。
该不该玩呢?必要的游戏和身体锻炼,不但应该,而且是不可缺的。但是,同做什么事都有个限度一样,玩也应该有节制,一旦玩起来就把什么都忘掉了,让许许多多宝贵的时间白白地流过去,就不应该了。
2.学习不好,以为自己笨,读书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
不少同学总在自己聪明不聪明上打转,动不动就说:还是人家的脑瓜子灵。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好,别人的“灵”,正是勤学苦读的结果。
3.没有读进去,还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
书是什么?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几千年过去了,许多人不在世上了,但是他们写的书还在,他们的思想、见解及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知识等都在书上留下来。
书是知识的海洋。每一本好书,都像神奇的万花筒,在你眼前展开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少人攀着它,一步一步走到更高处。有志气、有追求、有抱负的人,没有一个是不爱书的。
有一次,少年时代的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看到一本刊物《旁观者》,就把它买下来,边走边读。突然,他大叫起来:“好极了!好极了!”回到家里,他马上打开书本,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然后逐句逐段地背诵起来。几天以后,他模仿原文的风格,写出一篇文章。而后,他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一些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富兰克林认识了几个书店里的学徒和一些藏书丰富的人。他常到晚间敲开朋友家的门,向他们借书。他披星戴月赶回家里,点起一盏小灯,用心地读。读着读着,感到疲乏了,他就用冷水洗洗脸,坐下来继续阅读,直到读完为止。第二天,他准时把书还给朋友。一位朋友怀着敬佩的心情称赞他:“真是个读书迷!”
美国作家威廉·考贝特小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哪有钱给他买书呢?
有一天,他经过一家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着名作家斯威夫特写的《一只桶的故事》,书价3便士。考贝特摸摸口袋,只剩下了3便士。他犹豫起来,因为买书就意味着饿肚子,最后求知欲战胜了饥饿感。他走进书店,买下了这部作品,匆匆忙忙走到田野里,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夜幕降临了,书上的字完全无法辨认,他才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口袋,和衣睡在田野里。次日清晨,鸟儿的歌声把他唤醒,他继续赶路,一面走,一面还在贪婪地读着这本有趣的书。为此,《一只桶的故事》就成了考贝特形影不离的伙伴。
高尔基年轻时所在的罗马斯店铺被人放火,全部货物都被烧光,高尔基写道:“我差一点被烧死,为了抢出一箱子书,我在阁楼上被火包围住了,便拿一件羊皮袄将身子一裹,从窗口跳了出来。”高尔基爱书如命。他青年时代一次次无路可走的时候,正是书把他从泥潭中引向光明。
现在的孩子们,得到一本书,可不像富兰克林、考贝特得到一本书那么难了。许多家长,哪怕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买书,一下子花十几元、几十元都愿意。可是,太容易得来的东西,往往反而得不到珍惜和充分利用,这是很可惜的。
今天的读书,是为了明天的贡献。生命的存在,就是永远的进击。将来要为祖国建设出大力的人,应该把书当作终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