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性的优点全集
31951800000032

第32章 活力充沛的妙招(8)

这位卧床不起的病人怎么能善用人生呢?我让你猜两次。他是因为批评抱怨而做到的?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自怜,把自己当作一切的中心?当然又错了!他做到了,因为他遵循威尔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务于人。”他收集了许多其他瘫痪病人的姓名地址,给他们写信鼓励。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最后他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

他躺在床上,平均一年要写很多信,给千万个同病相怜的人带来喜悦。

卢帕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因为他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有一种使命感。他深切体会到,比自身生命更高贵的奉献动机,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使他快乐。”

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曾使我十分震动。他常对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说:“按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就能治好忧郁症。每天想到一个人,你得努力使他开心。”

这句话听来如此不可思议,我认为我应该将阿德勒博士的名着《人生对你有何意义》一书中的几个段落摘录下来,供你借鉴:

忧郁症是对他人的一种长期愤怒责备的情绪,其目的是赢得他人的关心、同情与支持,病人似乎仍因自身的罪恶感而沮丧。忧郁病人第一件回想的事多半是:“我记得我很想躺在沙发上,可是我哥哥先躺下了,我一直哭到他不得不起来让我。”

抑郁病人常以自杀来报复自己,因此医生的第一步是避免给他任何自杀的借口。我自己治疗他们的第一条是先解除这种紧张,我会说:“千万别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这看起来没什么,但我深信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病人能做他想做的事,那他还能怪谁?又怎么向自己报复?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上戏院,或休个假,就去做。如果半路上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别去。”这是最好的状况,因为他的优越感会得到满足。他就像上帝一样随心所欲。不过,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习性。他本来是想控制别人、怪罪别人,如果大家都同意他,他就无从控制了。用这种方式,我的病人还没有一个自杀过。

病人通常会回答:“可是没有一件事是我喜欢做的。”我早就准备好了怎么回答他们,因为我实在听过太多次了,我会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有时候他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整天。”我知道只要我同意,他就不会那么做。而如果我反对,就会引起一场大战。我通常一定会同意的。

这是一种方式。另一种处理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法更直接。我告诉他们:“只要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痊愈,那就是每天想办法取悦别人。”看他们觉得如何。他们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满了,他们会想:“我干吗去担心别人?”有的人会说:“这对我太简单了,我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事实上他们绝对没有做过。我叫他们再想想看。他们并没有再去想它。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全部用来想你可以让谁开心,而且这对你的健康会很有助益。”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晚有没有照我建议的去做呀?”他们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都是在一种温和友善的气氛下进行的,不能露出一丝优越感。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烦了!”我会说:“不用停止烦恼,你只要同时想想别人就好了。”我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很多人说:“为什么要我去取悦别人?别人怎么不来取悦我?”“你得想到你的健康。”我回答:“别人后来会有苦头吃的。”我几乎没有碰到过一位病人说:“我照你的建议想过了。”我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提高病人对他人的兴趣。我了解他们的病因是因为与人缺乏和谐,我要他也能了解这一点。什么时候他能把别人放在同等合作的地位,他就痊愈了。十诫中最难的一条是“爱你的邻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不但自己有很严重的困难,而且给周围的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类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这一类人引起的。我们对人的要求,以及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赏就是,他应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爱与婚姻的良伴。

阿德勒博士督促我们日行一善,什么是善行呢?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行是能给他人脸上带来欢笑的行为。”

为什么日行一善对人会有这么大的益处呢?原因是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到自己,而产生忧虑、恐惧与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

威廉·穆恩太太在纽约开办了一所穆恩秘书学校,她不用两个礼拜就祛除了忧虑。她也用不了13天,事实上,由于一对孤儿的出现,她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治好了。穆恩太太给我讲述了如下故事:

“5年前的12月里,我陷入了一种自怜与悲伤的低潮,过了几年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失去了我的先生。越接近圣诞,我的哀伤越深。我从来没有一个人过圣诞节,我恐惧它的来临。朋友们都来邀我去他们家,可是我不想,我知道我在任何一家都会触景伤情的。于是我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越接近圣诞夜,我越被自怜所淹没。没错,我还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事,每个人也都有。圣诞夜那天,我下午三点离开办公室,在第五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希望能驱走内心的自怜与忧郁情绪。街上满是欢乐的人们——令人不得不忆起逝去的快乐年华。我不敢想像自己得回到孤独空洞的公寓。我一片茫然,实在不知道要做什么,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逛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自己停在公车站前,想起以前我先生和我会坐公车去探险,我于是也上了进站的第一部公车。过了赫德逊河一阵子,我就听到乘务员说:‘终点站了,女士。’我下了车,连地名也不知道。不过倒是个安静平和的小地方。在等车回去的时候,我开始逛逛住宅区的街道。我经过一座教堂,里面传出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我走进去,里面没有别人,只有一位风琴手。我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圣诞树的装饰灯美极了,美妙的音乐——加上我一天都没吃东西——我打起盹儿来,慢慢地睡着了。

“醒来时,我忘了身置何处,我有点害怕。接着我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孩,显然是进来看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她会不会是圣诞老人带来的?’我醒来时也把他们吓了一跳。我告诉他们我不会伤害他们。他们穿得很破。我问他们父母在哪?他们说他们没有父母。这两位小孤儿情况比我糟多了,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带他们看圣诞树,又带他们去小店买点零食、糖果及小礼物。我的孤独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两位孤儿让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关心与忘我。我跟他们聊天,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我感谢上天,我儿时的圣诞过得多么开心,充满双亲的爱与关照。这两个小孩带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多得多。这次的经历再度告诉我要使自己开心,只有先使别人开心。我发现快乐是具有传染力的。通过施与,我们接受。因为帮助别人、爱别人,我克服了忧虑、悲伤与自怜,而有重生的感觉。而我确实有了重大的改变——不只是在当时,后来的几年都是这样。”

我可以写一本有关忘我而找回健康快乐的书,这种故事太多了。我先举玛格丽特·泰勒·耶茨的故事为例,她是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还得倚着女佣的扶持才能走动。她亲口告诉我她当年的故事。

“我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卧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我永远都不能再真正生活了。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了混乱。一颗炸弹掉在我家附近,震得我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我床旁有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帮忙作联络中心。于是我记录那些海军陆军的妻小现在留在哪里,红十字会的人会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来我这里找他们的眷属。

“很快我发现我先生是安全的。于是,我努力为那些不知先生生死的太太们打气,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计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开始的时候,我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我坐在了床上。最后,我越来越忙,又亢奋,忘了自己的毛病,我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我情况还惨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我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8个小时。我发现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我躺在床上很舒服,我总是在消极地等待,现在我才知道潜意识里我已失去了复原的意志。

“空袭珍珠港是美国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这个危机让我找到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我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

心理医师的病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所做的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吗?不,这是着名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他说: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且自怜。

换个方式说,他们一生只想搭个顺风车——而游行队伍就在他们身边经过。于是他们带着自怜、无聊与无用的人生去找心理医师。赶不上一班渡轮,他们会站在码头上,责怪所有的人,除了他自己,他们要求全世界满足他们自我中心的欲求。

你现在可能会说:“这些事也不怎么样,如果圣诞夜遇到孤儿,我也会关心他们;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会很高兴做耶茨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状况跟人家不同。我的日子再平凡不过了。我一天得做八小时无聊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呢?我又干吗要帮助别人?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让我来回答这些问题。无论你的生活多么平凡,但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一些人,你对他们怎么样?你是仅仅看他们一眼,还是试图去了解他们的生活?譬如一个邮差,每年要走几百公里路,把一封封信送到你的门口,你曾经尝试过问他住在哪里,或者要求看一看他太太和孩子的照片吗?你有没有问一问他的脚是否很酸?他的工作会不会让他觉得很烦呢?还有那些杂货店里送货的孩子、卖报的人、街角为你擦鞋的那个家伙。这些人也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梦想和个人野心,他们渴望有机会和他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忧愁,可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呢?你有没有对他们的生活流露出一份兴趣呢?这就是我的回答。你不一定要做南丁格尔或者一名社会革命家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你可以从明天早上开始,从所碰到的那些人做起。

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它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更大的满足,能让你心中充满惬意。亚里士多德将这种人生态度称之为“有益于人的自私”。古代波斯的拜火教教主琐罗亚斯特曾说过:“做好事来帮助他人并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快乐,它能够使你自己变得更健康和更快乐。”富兰克林的说法更直截了当:“当你善待他人时,也就是在善待自己。”

亨利·林克——纽约心理治疗中心的负责人认为:“以我所见,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以科学的方式证明,人必须自我牺牲和自我约束,才能达到自我意识与快乐。”

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不仅能使你不再充满忧虑,还能帮助你广交朋友,获得更多的人生乐趣。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曾向耶鲁大学的威廉·李昂·费尔浦教授咨询过,他是这样回答我的:

“无论是住旅馆、理发,还是购物,我总是对自己所碰到的人说一些令他们高兴的话,我始终将他们当作是一个人,而不是机器里的一个小零件。我会称赞商店里接待我的服务员小姐,说她的眼睛很漂亮,头发很美;我会很关切地询问正在为我理发的师傅,整天站着会不会觉得累?我向他了解他是如何干上理发这一行的,干了多久?是否曾经统计过一共剃过多少个头?我发现,当你对他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时,能够让他们高兴起来。当我与那个正在帮我搬行李的戴着红帽子的侍应生握手时,他就会觉得十分开心,就会充满了精神。

“一个炎热夏天的中午,我走进纽海文铁路餐车。餐车拥挤不堪,几乎变成了一个疯人院。由于人满为患,服务非常慢,等了很久,侍者才将菜单交给我,我边点菜边对他说:‘后面厨房一定又热又闷,厨师们今天一定累极了。’那个侍者突然叫了起来,声音里充满了怨恨。最初,我以为他是在生气。‘老天啊!’他大声地说,‘每个人都抱怨这里的东西难吃,骂我们动作太慢,嫌这里的空气太闷热,饭菜的价钱太贵,在这里我听各种各样的抱怨已经有19年了。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那些在闷热的厨房里干活的厨师表示同情的人,我真想乞求上帝多让我们有几个像你这样的客人。’

“侍者之所以如此吃惊,在于我将后面那些黑人厨师也当作人看待,而不是将他们看作铁路大机构里面的小螺丝。”

普通人所希望的,不过是他人能将自己当人来看待,每当我在街头看到有人牵着一条漂亮的狗时,我总会夸一夸那条狗,当我往前走几步回过头时,经常会看到那个人用手拍一拍狗头表示自己的欢欣。我的赞美使他更加喜欢自己的狗了。

“在英国我曾经遇到一个牧羊人,我很真诚地赞美他那只又大又聪明的牧羊犬。并且虚心地请教他是如何训练那只牧羊犬的。我离开后再回头一看,发现那只牧羊犬前脚竖起,搭在牧羊人的肩膀上,牧羊人正充满爱意地抚摸着它。我们不过是对那个牧羊人和他的牧羊犬表示出一点点兴趣,就使得那个牧羊人很快乐,也使得那只牧羊犬很快乐,同时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像这样一个会跟红帽子握手;会对在闷热的厨房工作的厨师表示同情;会告诉他人喜欢他们的狗的人,怎么会对他人充满怨恨,或者会对自己满怀忧虑而需要心理医生治疗呢?不可能!当然不可能!有句俗语说得好:“握过玫瑰的手,总能沾点香。”

如果我们想“为他人改善一切”——如同德莱塞所宣扬的那样——那么就赶快去做吧,不要浪费时间。“这条路我只会经过一次,所以我所能做到的任何好事和我所能表现出来的任何仁慈,都现在做到吧。让我既不拖延,也不忽视,因为我不会再经过这条路了。”

如果你想消除忧虑,培养平安与幸福的心情,以下是第七条规则:

“对别人感兴趣而忘掉你自己,每一天都做一件能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