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性的优点全集
31951800000027

第27章 活力充沛的妙招(3)

斯多噶派宗师爱比克泰德曾经警告我们,祛除不当的心理,比割除身上的毒瘤更重要。爱比克泰德是在19世纪前说的这句话,现代医学也支持了他的说法。罗宾森医生宣称,5位住进霍普金斯医院的病人中就有4位受到情绪及压力的困扰,对器官失调之类的病更是正确。“归根究底,这些疾病其实都归咎于患者对生活的调适不当。”他说。

法国伟大哲学家蒙田把下面这句话奉为一生的圭臬:“伤害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看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到底在做什么?当你情绪困扰、神经紧绷时,你可以改变你的心理态度吗?我还是会告诉你,正是如此!不只如此,我还能告诉你怎么做,也许这要费一点事儿,但没有什么秘诀。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通常的看法认为,行动是随着感觉而来,可实际上,行动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如果我们能使自己意志力控制下的行动规律化,也就能间接地使不在意志力控制下的感觉规律化。”这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只凭“下定决心”就改变我们的情感,可是却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而一旦行为发生了变化,感觉也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他继续解释说:“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么唯一能发现快乐的方法就是振奋精神,使行动和言词好像已经感觉到快乐的样子。”

这种十分简单的办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不妨试一试:脸上露出十分开心的笑容,挺起胸膛,深深地呼吸一大口新鲜空气,唱段小曲——如果你唱不好,就吹吹口哨……这样一来,你很快就会领会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意思了:当你的行动显出你快乐时,就不可能再忧虑和颓丧下去了。

这是一个能造就生活奇迹的基本自然规则之一。我曾认识一个家住加利福尼亚州的女人——我不想提她的名字——如果她知道这个秘密的话,也许能在24小时之内,把所有的哀愁一扫而空。她是一个老寡妇,生活得十分悲惨,也从来没有试过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如果有人问她感觉如何,她总是说:“啊,我还好。”但从她的表情和声音里,你能体味到她仿佛在说:“唉,老天,如果你能碰到那些我所遭遇的烦恼就能明白了。”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女人的情况比她还糟。而事实上,她丈夫死后留给她的保险金足够她维持生存,子女也都已成家,能够奉养她,可是我却很少看见她脸上有笑容。她整天抱怨三个女婿太差劲,太自私——虽然每次在他们家里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她还抱怨自己的女儿从来不给她礼物——可是自己却把钱看得死死的——所谓要“替未来打算”。这样的人多么令人生厌。

事情一定就是如此吗?不!她完全可以使自己从一个满腹牢骚、挑剔吝啬、不快乐的老女人变成家中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一分子——只要她愿意,完全可以做得到。完成这种转变,她只要高高兴兴地活着,赋予别人一点点爱就可以了,而不是总抱怨自己的不快和不幸。

我认识一个名字叫做英格莱特的印第安纳州人,他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十年前,英格莱特先生得了猩红热,康复以后又发现自己得了肾病。他四处求医,找遍了偏方秘方,但谁也无法治好他。

不久,他又得了另外一种并发症。医生说他的血压已经到了最高点,已经无可救药了,最好是马上料理后事。

“我回到家里,”他说,“在了解到我所有的保险金都已经付过了之后,我坐下来默默地沉思,向上帝忏悔自己以前的过失,心中充满了痛苦。我让自己的妻子和家人感到难过,自己更是陷入颓丧的情绪之中。然而,在经过一个星期的自怨自艾之后,我对自己说:‘你简直像个大傻瓜。在一年之内恐怕还不会死,那么趁你还活着的时候,何不快快乐乐?’

“于是,我挺起胸膛,露出笑脸,显得一切都很正常。我承认开始的时候十分费力,但我强迫自己变得开心,这不仅有助于我的家人,对我自己也大有帮助。

“后来我发现自己渐渐好起来——几乎与我装出来的一样好。这种改进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到了今天——原以为已经该躺在坟墓里几个月后的今天——我不仅很快乐,活得好好的,而且血压也降了下来。当然,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我一直想到会死、会垮掉的话,那位医生所预言的就会实现了。可我给了自己的身体一个自行恢复的机会,别的人或事都毫无用处,除了改变自己的心情。”

让我向你提一个问题:如果让自己觉得开心、充满勇气而且健康的思想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你我为什么还要为一些小小的不快和颓唐而沮丧呢?如果让自己开心能够创造快乐,那么为什么要让自己和家人、朋友不高兴呢?

许多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名为《人的思想》的书籍,作者是詹姆士·艾伦。这本书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摘取其中一段:

人们会发现,当自己改变对事物和他人的看法时,这些事物和人对他而言也就发生了改变……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指向光明,他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人无法吸引自己所要的,却可能吸引自己所有的……能改变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人所能得到的往往是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他才能奋起、征服,最终有所成就。如果不能激发自己的思想,他就永远只能沉湎于衰弱之中而饱尝愁苦。

我希望得到的,是一种能控制自己的能力——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能控制自己的恐惧,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这一点上我相信自己已取得了一些非凡的成就。无论何时,我都保持这样的信念: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就能控制自己的反应。

所以,请大家记住威廉·詹姆斯这句话:“……只要把困境中人的内心感觉由恐惧改成奋斗,就能把那些消极的东西变为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为自己的快乐而努力。这里有一份快乐计划《只为此刻》——是已故世多年的席贝尔·帕区吉所写。只要我们依此去做,就能摆脱忧虑,让自己变得快乐。

只为此刻只为此刻,我必须要快乐。林肯说过“大多数人的快乐来自决心”。快乐来自内心,而非外在世界。

只为此刻,我应该适应一切,我无法改变所有来迎合我自己。我要适应我的家庭、事业还有机遇。

只为此刻,我要身体健康。我要多运动,不忽视健康、不伤害身体,我要珍惜身体,这是我获得成功的基础。

只为此刻,我要在思想上丰富自己。我要多学习和研究,不把时间荒废在空想里。我要多读书,尤其是需要专心和动脑思考的书。

只为此刻,我要为锻炼自己做三件事:我要做一件不让对方知晓是我做的对他有益的事情;我还要做两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样做是依照威廉·詹姆士要锻炼自己的建议。

只为此刻,我要做个受欢迎的人。我要注意仪表,打扮得体,不大声喧哗,举止要彬彬有礼。我不在意别人的评介,也决不对他人或事件指指点点、妄自非议。

只为此刻,我要努力过好每一刻,一生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我可以一连12个小时只做一件事,可我不能一生墨守成规,那我就不会再有进步。

只为此刻,我要有计划地生活。我应该写下每小时要做些什么,虽然不会完全照此去做,但我还是要制订计划,至少可以让我避免——仓促和迟疑这两种弊端。

只为此刻,我要让自己有半小时的空闲,让我的心灵宁静而愉悦。感谢上天给我生活的希望。

只为此刻,我要毫不畏惧,更不能害怕快乐,我爱人们,我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相信人们也一样会爱我。

塑造快乐的人生第一条要则:

让你的思想和行为先快乐起来,你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

许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我外出旅行时经过黄石国家公园。一位森林管理员骑在马上,和我们这群兴奋的游客谈起熊的故事。他说:“有一种大灰熊也许能击倒除了水牛和另一种黑熊以外的其他所有动物。但是有一天晚上,我却发现一只小动物——只有一只,能够让大灰熊和它在灯光下一起共食。那是一只臭鼬!大灰熊知道自己的巨掌一下就可以把这只臭鼬打昏,可是它为什么不那样做呢?因为它从经验里学到,那样做很不划算。”

我同样也懂得这个道理。我在孩童时,曾在密苏里的农庄上抓过四只脚的臭鼬;成年之后,在纽约街头也经常碰到一些像臭鼬一样的却长着两只脚的人。从许多不幸的经验中我发现,无论招惹哪一种臭鼬,都是不划算的。

当我们恨自己的仇人时,实际上等于给了他们制胜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我们的胃口、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快乐。如果仇人们知道他们是如何令我们担心,令我们苦恼,令我们一心想报复的话,他们一定会兴高采烈地跳起舞来。我们心中的怨怼不仅无法伤害到他们,反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像地狱一般。

“如果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不要理会他们,更不要想着试图报复。一旦你与他扯平了,你就会伤害自己,比伤害那家伙更多……”你猜这是谁说的?听起来仿佛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所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最初出现在一份由米尔瓦基警察局发出的通告上。

报复心是怎么伤害我们的呢?伤害的地方可多了。根据《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报复甚至会有损人的健康状况: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慨。长期愤怒,高血压和心脏病就会随之而来。

现在你应该懂得了,耶稣所说的“爱你的仇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训诫,而且是在宣扬一种20世纪的医学原理。当他说“原谅70个七次”的时候,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其他种种疾病。

一个朋友心脏病突发,医生命令他躺在床上,并告诫他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动气。懂得一点儿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心脏衰弱的人,发脾气可能会送命。几年前,在华盛顿州的史泼坎城,就曾经有一名饭馆老板因过度生气而猝死。我手边有一封华盛顿州史泼坎城警察局局长杰瑞·史瓦脱写的信,他在信上说:“68岁的威廉·坎伯开了一家小餐馆,因为厨子用茶杯盛咖啡而感到非常生气,他抓起一把左轮枪去追那个厨子,结果因为心脏病发作倒地而亡,死时手里还紧紧抓着那把枪。验尸官的报告显示,他是因为愤怒引起心脏病发作而死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女人,她们的脸上常常因为过多的怨恨而满是皱纹,因为悔恨而扭曲,表情僵硬。无论如何美容,都比不上让她们的心中充满宽容、温柔和爱。

怨恨甚至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享受。

如果仇人们知道怨恨会搞得我们筋疲力尽,使我们疲惫而紧张不安,使我们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致我们于死地,他们难道不会拍手称快吗?

哪怕我们无法爱我们的仇人,但至少应该学会爱我们自己,要使仇人无法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不要因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最终却烧伤了你自己。”

举例来说,我桌上正放着一封来自瑞典乌普萨拉的乔治·罗纳先生的来信。几年来他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瑞典。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能说写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倒是有一个人这样回信给罗纳:“你对我公司的想像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我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你的信中错误百出。”

罗纳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他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于是罗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不过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文,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我犯了错,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找到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倒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决定写一封信感谢他。”

罗纳把他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根本不需要文书员,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难得了。我对贵公司没有做出正确判断,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在查询中发现,你是这一行业的领袖。我当时不知道我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感到惭愧。我会再努力学好瑞典文,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我成长。”

几天后,罗纳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纳如约前往,并得到了工作。罗纳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己找到了方法:“以柔和驱退愤怒。”

我们可能无法神圣到去爱敌人的地步,但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与快乐,最好能原谅他们并忘记他们,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我有一次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曾怀恨任何人。他回答:“没有,我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有一句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前纽约市长威廉·盖伦就以此作为他从政的原则。他曾遭枪击,险些致命。当他躺在病床上挣扎求生时,他还说:“每晚睡前,我必原谅所有的人与事。”这听起来太理想化,太天真了吧?那就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吧,他在《悲观论》中把生命比喻为痛苦的旅程,然而在绝望的深渊中他仍说:“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应心怀仇恨。”

我有一次请教巴洛克——他曾任美国六任总统顾问,包括威尔逊、哈丁、柯立芝、胡佛、罗斯福以及杜鲁门——当他遭遇政敌攻击时,有没有受到困扰?“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或困扰我,”他回答说:“我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们或困扰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允许。

棍棒、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

但语言休想动我分毫。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总是景仰那些不怀恨仇敌的人。我常到加拿大的一个国家公园,欣赏美洲西部最壮丽的山景,这座山是为了纪念英国护士爱迪丝·康威尔于1915年10月12日在德军阵营中殉难而命名的。她的罪名是什么?就因为她在比利时家中收留与照顾了一些受伤的法军与英军士兵,并协助他们逃往荷兰。在即将行刑的那天早上,军中的英国牧师到她被监禁的布鲁塞尔军营看望她,康威尔喃喃说道:“我现在才明白,光有爱国情操是不够的。我不应该对任何人怀恨或怨怼。”四年后,她的遗体被送往英国,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内举办了一个纪念仪式。我曾在伦敦住过一年,常到康威尔的雕像前,读着她不朽的话语:“我现在才明白,光有爱国情操是不够的,我不应该对任何人怀恨或怨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