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谈判要读心理学
31950700000017

第17章 谈判关系把握与心理学——如何获得对方的信任与好感(4)

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内心状况。有人总结了一些关于眼色的所谓规律,尽管不一定全部正确,但即使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也未必不能触发我们的思维,给我们以借鉴。

1.我们看眼睛,不重大小圆长,而重在眼神。

2.你见他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算。只要向他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如果他不肯明白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要多问,只需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3.如果你见他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徒然着急是无用的,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不必再多问,这只会增加他六神无主的程度,这时是你显示本能的机会,快快自己去想办法吧!

4.如果你见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即使多逗留一会儿也是不适的,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5.你见他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须得小心一点。他那一只毒辣的手,正放在他的背后伺机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从速鸣金收兵。

6.你见他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轻进,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过分相信他甜言蜜语,这是钓鱼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7.你见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而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8.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了。

(第八节)在心理战中看穿对手的真实意图

提出两面性的质问

说话模棱两可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三种:

第一种:有意掩饰自己的真心。

第二种:对自己的意见没有意见。

第三种:故意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以便不卷入某种是非。

学者或是评论家,应记者的要求对微妙的问题发表意见的时候,虽然会说出一个结论,最后,总是再加一句:“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

老奸巨猾的企业主管,在开会时,就懂得把这种“两面性”很技巧的运用在他的话里,以便事后有个申辩的机会。

例如,他会说:“这个问题可说是燃眉之急,因此,我必须慎重考虑。我打算尽可能迅速地想出一个万全的对策。”

这句话,既可解释为“很快就想出对策”。也可以解释为“花点时间好好去研究。”

妙就妙在不管事情如何演变,他都可以卸除责任。

交谈之中,如果所说的内容,有浓厚的“两面性”那就表示对方为下决定犹豫不已,有意避免造成统一性的印象。

而乍看下,好像意志已定,买则小然。若想揭他的真心,这种“两面性”的理论,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利器。

也就是说,当对方只强调事情的一面来下结论,你就要发出强调另一面的质词不达意,借此套出他的真意。

当然,“欲速不达”是真理,“打铁趁热”也是真理。每一件事情必有它的两面性,关键是看他如何视情况而做应变。

他下的决定如果站不住脚,只要向他强调“两面性”,他的结论就会轻易地有了改变,或是迷疑丛生。

相反的,如果意志甚坚,则任你如何强调“两面性”,他还是无动于衷,绝对不会改变他的结论。

轻易回答“我懂了”

俗语说:闻一知十。世上就有只听对方说出“一”,就能知道“十”这种脑筋奇灵的人。

但是,这种人毕竟不多,以一般人脑筋,闻“一”知“一”才是正常。

如果,跟你初交见面的人,来个闻“一”知“十”的态度,你得有个戒意才是。

因为对你的性格,或是心态所知无多的人,闻“一”就摆出闻“十”的态度,那就表示,他很可能“不愿意再听你说下去”。

他之所以不明示拒绝的态度,是因为屈服于你给他的心理压力,才无法把拒绝之意说出来。你的话说不到一半,他就说“我懂了”,对这种人。你就有必要让他更“了解”你的话。

“面无表情”。其实是“表情特多”

初见面的时候,如果“面无表情”,谁都觉得这个人既难看穿其真心,也难以对付。

照说,双方初次见面,该来个社交辞令。不管心里有何感想,微笑一下总可以的吧!可是,就有一见面便“面无表情”,使你无从接近的人。

有此表情的人,你问他什么,他总是显得反应迟钝,脸上也无喜怒哀乐的表情。

到底对你的话有没有感到兴趣?有没有感到困扰?他有什么感想?想着什么?一切的一切,他都不会积极地显现于表情。

瞧他这副无法接近的德性,敬而远之或者视为无法应付,那倒不必。

因为,他的“没有表情”,适足以象征他内心的“表情”。

一个人,如果内心深处有了强烈的不满(希求未遂的不满),或是敌意,而且这些感情又是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为了防止它显现于外,内心就起了一种抑制作用,使他变得“面无表情”。

“面无表情”绝不是由于无可表现而起,而是由于内心有了某种感情——一种不能直率显现的感情而起。

他对直率表现那个感情,大为顾忌。因而只好强力压制,以“面无表情”对人。

这么一分析,你就该了解,“面无表情”的人,事实上,在假面具背后藏了某种不欲人知的心理纠葛。你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探测他内心的纠葛到底是什么?

当对方突然变得饶舌

有些人初次见面就对着你滔滔不绝,这种人,至少会让你觉得心情轻松。因为,你不必为该接什么话而动脑筋:也无须想尽办法揣测对方的为人(他自己会源源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可是,多嘴多舌的人,是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积极地表现自己,那就很难说了。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介绍一对年轻人相亲。双方客客气气地交谈着,不久,他发现男方突然变得话多起来。

这位心理学家据此推断他不愿意触及自己薄薪的事,这个判断并没有错,至少在当天的会话中,双方都没有说到薪资多寡的事。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些人除了表现自己,或是为饶舌之外,也可能为了阻止别人,不让别人说话而饶舌。

饶舌并非雄辩,它往往是隐藏自己的一咱烟幕。

故作笑容的真意

一位推销寿险的能手,曾经说过:“如果对方故作笑容满面,这次推销八成就不会成功,”

这种顾客,当场会告诉你,考虑几天再给你电话。事实上,隔几天他就打电话表示无意参加保险。

以常情而论,对方一直笑容满面的听他劝诱,照理,这次推销应该成功在望,他却断为成交无望,这是什么道理?

一般人对保险的观念还无法全盘接受,这种情况下,对方居然一直笑容满面地倾听,表示他有某种隐藏不露的心理——这种推测,应该不会错的。

被推销的人,也许对自己的健康有某种不安;或者家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和,因此决心不留半个了儿的钱给他们……

总而言之,他之所以满面笑容,不能断然认为他对保险推销员的话,感到共鸣,应该认为他是在隐聂某种事情。

事实上,话题扯到足以引起某人不安的原因时,那个人往往为了掩饰不安,显现相反的态度。心理堂称为“反作用行为”,是属于防卫机能之一。例如,对恨之入骨的继子,故作宠态;对风流成性的丈夫,故作体贴状之类。

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承认憎恨继子、不相信丈夫风流的心,引起“反作用行为”才会如此。

这么说,前面所说的推销保险,该顾客之所以故作笑容,内心隐藏的可能是不安,或是恨意。

由此可知,跟你初次见面的人,如果笑容满面,你就老实地自以为受到欢迎,那就很可能招致严重的误算。

故意反驳对方的意见

面试的时候,由于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对方的为人、观念做某种程度的了解,所以,为了正确起见,经常使用一些深层次的技巧。

“压迫式面试”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方法的特点,是故意发出一连串使对方不大好受的问题或是使对方处于孤立状态,逼他做二中择一的决断。

总而言之,这是故意“虐待”对方,把对方逼入危机之下,以观反应的一招。

在危机状况之下,一个人的自我,就在不知不觉中显现无遗。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理发生不了作用时。人就自然而然的吐出真心。

日本有一位评论家,他为了探出对方的真意而访问某一个人的时候,原则上都要设法使对方生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会故意摆出不礼貌的态度。或是讲出足以触发对方怒意的问题。

这也算是“压迫式面试”的一种。他之所以有办法取得其他传播机构无法取得的独家消息,完全是靠这个抓住人类微妙心理的方法。

跟初见面的人交谈时。如果对他的真意有所存疑,或者要探出他对话题的关切度有多大,你就不妨使用出“压迫式面试”这一招。

当然,过犹不及,如果为了探索出对方的真意,而不惜使对方勃然大怒,说不定反而造成不利于你的结果,所以,这一招只能在两个情况下可以使用:

①跟对方当场决裂也不会不利于你的时候。

②使他发怒之后,你有信心化除他的怒意,恢复原有的良好关系。

为了避免太冲,或弄得无法收摊,不妨利用另一招。那就是,一般常用的:“社会上都传说……”这种说法来传达某种消息吧。

你不妨动用这种藉“第三者”的名义反驳的方法,这么一来,至少在表面上,你的反驳之词不会直接跟对方发生冲突,也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

虽然不是以“你”的立场反驳,对方仍然会感到不快,照样显出一些平时不易显出的反应,而那些反应就成为你探出对方真意,或是看穿对方为人的一种有力线索。

无法用“是”或“不”来回答的问题

向别人问话时,先用几句容易回答的问题问了对方之后,你得逐渐增加无法用“是”、“不”回答的问题。否则一直用这种方式问话,对方就变得被动,你问他什么,他只会点头或摇头,到头来,还是问不出更深的问题。

例如,把“您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你希望到哪里?……”、“你觉得如何?”……之类问题,一直问下去,对方就给逼得非使用自己的言词说出答案不可。

要探出对方的真意时,首要之务应该是设法使对方说得更多,你才能如愿以偿。上面所说的方法,必然有助于发掘对方本来是隐藏不露的真心。

中断话题让对方接下去

有一种心理测验叫做“投影法”,这是从一个人对某些头绪不清的图形以及言语所做的解释中,探讨他的性格或是精神状态的方法。

使用言语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叫做“成句法”。例如:给对方一段上文(“孩提时代,我是……”。“我的父亲是……”之类),然后,请他接下文,把一句话说得完整。

他如何把不成型的文章接成完整的文章,从那个内容。就可以轻易地探出其无法隐瞒的真心。

面对不太肯说话的人,要他说出真心话,就得运用这个方法。

例如:“这么说。你的意思是……,”照你的说法,“这件事就该……”用这一类方式,把你们的话说个开头就中断,然后,静听对方如何回答。

处于这种情况下,对方通常会接下去说话,无意识中把自己的真心,“投影”在接下去的话里。

如果,对方不接下去,那就表示他对那个问题有“抗拒感”(无意作答)。从这个反应,你至少也可以探出他当时的心态,以及对你的感受如何了。

第三者的看法如何?

座谈会的主持人,必须有个本领,那就是,有时候得设法使出席者说出他不爱说的话。

精于此道的主持人,绝不正面问对方个人意见,而是故意采用“第三者的看法如何?”这个方式。

例如,向年龄大的人问话:“您对时下的年轻人有何感想?”

对方一定会说:“不错,他们做得不错。”如此把你的话轻易搪开,不轻易地显露他的真意。

要是改个方式,问话:“您的那些朋友,对时下的年轻人有何感想?”情况就不大相同,他会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大串意见。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藉“第三者”使人说出意见。是探测那个人真心的秘诀之一。

发表意见的人由于心里存着“我只是代替第三者说话而已。这件事与我无关……”这种念头,说起“意见”来就显得特别起劲,不知不觉中就吐露了他自己。

(第九节)如何看穿对手刻意要你说“是”

贴上“标签”

任何人对自己的长处,都有一份相当强的自负感,并且希望别人对这一点有所承认。

巧妙利用这种欲望,对方就会为了不辜负别人的期待,而努力不歇。

例如对一个功课做得不好的孩童,说一句:“你的脑筋真差。”他的功课就愈来愈差,毫无进步的迹象。

这种心理作用叫做“标签效果”。

一个人,很容易受到这样“标签”的暗示作用,因此,只要活用这种暗示作用,你就可以左右对方的心,要他发愤他就发愤,要他沮丧他就沮丧。

邱吉尔曾说过:“要让一个人有某种长处,你就要说得好像他已经具备了那种长处。”跟初次见面的人谈话时,如果他说:“你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他的目的则是让你表现像个“有决断力的人”,然后,根据暗示作用的原则,打算左右你的意志使你对他的话“唯命是从”。

刑警设法使嫌犯自白的时候,也经常使用这一招。

“你呀,本来就不是会做出杀人放火那种勾当的坏人。你的邻居,都说你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如今,你坚持不说实话,这不等于让你的母亲伤心吗?一个孝顺闻名的儿子,怎能如此让母亲伤心呢?”

这就是为嫌犯贴“孝顺的儿子”这种标签,使他受到暗示作用,他就不得不表现得像个“孝顺的儿子”。

一开始就宣布“最低目标”

曾经闻名全球的拳王阿里,在比赛之前,写了赞美自己的诗,还宣布:“在第几回合要把对方击倒。”阿里的这些行为,使他有了“吹牛阿里”的外号。

其实,这就是阿里的策略,他在比赛之前就宣布了“目标”,目的是要使对方“未战而心怯”,靠这一招使自己先立于心理上的优势。

对初见面的人,如果也来个这样的“抢先一击”,就能够在对方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使自己立于优势。

例如,对方在初见面时,一开IZl就向你宣布:“今天。只是初步接触,只要清你记住我的姓名就好了。”或是说:“今天,我们只谈五分钟好了。”

这时候,如果接受对方的宣言,你就给逼入“必须记住他的姓名”,“必须听他说五分钟的话”这种心理劣势,言行不得不受他的左右。

阿里在赛前宣布对方“难以接受的目标”。目的是藉此引起对方的怒意和焦虑。而初见面的人,对你宣布“容易接受的最低目标”,目的是在藉此使你“唯他的话是从”,岂能不慎?

以“忽视一般礼节”的行为待你

久居国外的人,曾经说过这样的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