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31950200000082

第82章 16 焦树德 自拟燮枢汤治疗慢性肝胆疾病

慢性肝胆疾病,包括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焦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中医治疗上述疾病,不可囿于专从肝胆论治,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进行辨证施治,方能提高疗效。自拟“燮枢汤”治疗慢性肝胆疾患,多年应用,疗效颇佳。

方药组成:北柴胡9~15克,炒黄芩9~12克,炒川楝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或茜草)9~10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每日1剂,分2次服(白天与睡前各1次)。

主治范围:凡较长期间具有胁肋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腹部胀满,食欲缺乏,胁下痞块(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象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者,肝胃失和、肝郁克脾、肝肺气郁、中焦湿阻、肝病累肾、肝热扰心、久病血瘀诸证,均可使用。这些证候包括西医诊断的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

对临床症状不太明显,肝稍大而肝功能化验不正常,或有时腹胀或消化稍慢,脉带弦意(尤其是左手)或右脉滑中寓弦,舌质或正常或略红,舌苔或薄白或微黄者,亦可使用。西医诊断不是肝胆病者,亦可使用,主要按中医辨证论治、加减变化。

加减变化:中湿不化,脘闷少食。舌苔白(或腻)者加苍术6~9克,豆蔻6~10克。气血阻滞,胁痛明显者加元胡9克,枳壳10克,制乳没各5克。如果血瘀明显,胁痛处固定,或兼月经量少有块者,可改加茜草12~20克,乌贼骨6~9克,桂枝6~10克。胃纳不佳,食欲不振,饮食少进者加生谷芽10~12克,陈皮10~12克。肝热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者加珍珠母30克(先煎),远志、天竺黄各9~10克,栀子仁3克(热象轻者可改夜交藤15~20克)。血络瘀郁,面或胸颈等处有血丝缕(蜘蛛痣)者加茜草10~15克,乌贼骨6~9克,丝瓜络10克。下午低热者,加生白芍12克,银柴胡10克,青蒿15克,肝胆热盛,口苦、尿黄、目红者加栀子6~10克,胆草3克。胁下痞块,肝脾肿大明显者加炙鳖甲15~30克(先煎),生牡蛎20~30克(先煎),射干10克,莪术、三棱各3~6克,元参12~20克等。肝病累肾,脾湿不化而腹部坠胀、小便短少、有轻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克,茯苓、冬瓜皮各30~40克,水红花子10~12克(猪苓20克,泽兰15克可代用),车前子12~20克(布包),泽泻或改为30克。每遇情志不遂即各症加重者,加香附10克,合欢花6克。肝胆郁滞,疏泄不佳,胃失和降而呕逆便秘、上腹及胁部疼痛、舌苔不化者,加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生大黄3~5克,生甘草3克,炒五灵脂9克。兼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30克,郁金、炒鸡内金各10克。肝功能化验较长时间不正常(尤其是谷丙转氨酶高者),可同时加服五芦散(五味子95克,芦荟1.5~2.5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1日2次,温开水送下,或随汤药服用。大便经常干燥,肝病久久不愈,或目赤涩,或月经闭止者,可酌加芦荟末0.3克左右,装胶囊,随汤药服,此药可引药入肝。腹部喜暖,见凉隐痛者减黄芩为6克,去川楝子。饮食正常者可去莱菔子、焦四仙,或只用焦神曲。口渴明显者去半夏。女子月经量少者,可去刘寄奴,改茜草15~30克。药后胁痛反而加重者,可去皂刺,减少片姜黄用量,以后再渐渐加入。

组方原理:肝藏血,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表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清·沈金鳌说:“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易怒,其病多为气郁而逆,气逆则三焦受病,又必侵乎及脾。然虽郁但不可用攻伐,应遵《内经》以辛散之、以辛补之之旨。肝经郁热之实,又常因肝血之虚,亦须遵《内经》酸收、甘缓之旨。综合起来看,前人治疗肝胆病,常以条达疏解、散清养潜为其主要治则,本方结合前人经验,结合临床体会,以柴胡苦入肝胆,条达疏发,畅郁阳而化滞阴,解心腹肠胃间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入肝胆,降泻清热,治自里达外之热,尤其是协柴胡更可以清气分郁结之热,二药相配,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阴,能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而用为主药。以半夏辛温散降中焦逆气而和胃健脾。白蒺藜苦辛而温,宣肺之滞,疏肝之郁,下气行血。二药辛温入肝,又寓有《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川楝子苦寒入肝,炒则寒性减,能清肝热,行肝气而治胁痛、脘腹痛;红花辛温,活血通经,并能和血调血,主气血不和;以片姜黄辛苦性温,行血中气滞,治心腹结积痞满胀痛;皂刺辛温,开结行滞,化痰消瘀,破坚除积;刘寄奴苦温兼辛,破瘀消积,行血散肿,治心腹痛,消散积气、息贲、痞块;炒莱菔子辛甘性平,理气消胀,配焦四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焦槟榔),共助消化而除胀满,运中焦而健脾胃,是为佐药;以泽泻入肝肾,能行在下之水,使之随清气而上升,使在上之水随气通调而下泻,能降泻肝肾二经水湿火热之邪,而助阴阳升降之机,用为使药。本方中又涵有几个药组,一是柴芩合用有调肝转枢之效;二是白蒺藜、红花、皂刺三药相配,则有宣畅肺气、疏达肝气,通行胸胁之间,行瘀散结之能,尤其是对久病者,三药合用能深达病所,斡旋枢机;三是川楝子、片姜黄、刘寄奴(或茜草)三药同用,既苦泻肝气之郁,又理血中气滞,而治心腹胁痛,结合皂刺、红花、白蒺藜三药,又对消散痞块有帮助;四是半夏、焦四仙(或三仙)合用,和中运脾以健中焦,寓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方中入血分的药物比重较大,是针对病久入血而设,以求推陈致新。总之,此方既着重于调转枢机,又照顾到肝主藏血和病久入血等特点,故名为“燮枢汤”。

病例:黄某,男,41岁,干部。1972年7月14日初诊。

1962年患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北京某医院中西医治疗2年,肝功能正常而上班。1969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经输血等治愈。1970年又出现肝炎症状,经北京某医院化验肝功能不正常,诊断为迁延性肝炎,经用中西药治疗1年多,症状不减,肝功化验越来越不好,面部及手背出现蜘蛛痣,肝脏摸不到,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经治无效而转来本院治疗。证见右胁疼痛,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形体瘦弱,面色晦暗,面部鼻头有血丝缕(蜘蛛痣),手掌发红,严重失眠,腹胀,大便溏软。舌质略红、舌苔厚实微黄、中有剥脱。脉象滑数,左手略有弦象。

辨证:肝郁犯胃,中湿不化,心神不宁。

治法:调肝和胃,佐以安神,用燮枢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炒川楝子9克,皂刺6克,白蒺藜12克,茜草12克,草决明9克,焦四仙各9克,香谷芽9克,青陈皮各9克,草豆蔻9克,珍珠母30克(先煎),6剂。

后守此方化裁,于1973年5月诸症消退,肝功正常,追访10年,未见复发。

焦氏治疗肝胆疾病多年来使用自拟燮枢汤化裁,疗效颇佳。细考本方功效,旨在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病乃疏泄失常,或气郁,或气逆,或久病入血,导致血行瘀滞,遂使气机升降失常,故此治疗应重在调转枢机。俾枢机通利,则肝气条达疏泄,乃使郁者得舒,逆者得降,血行瘀化,诸症得愈。临床应用本方,当从整体观出发,在此基础上随病情化裁施治,并提供了各种见症的化裁方药,使用时易于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