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31950200000037

第37章 7 焦树德 三合汤治胃脘痛

焦氏有“三合汤”一方,颇具独到经验,其治胃脘疼痛,甚效。

三合汤: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舌苔白,脉象弦(或只右脉弦),胃脘喜按喜暖,但又不能重按,虚实寒热症状挟杂并见者(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脘痛)。

组方原理:本方以百合汤、丹参饮、良附丸三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所致的胃脘痛。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泻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二药相合,既能清泻肺胃郁气,温顺中焦滞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组成,为治疗心胸疼痛的验方。良附丸由良姜、香附等分组成。良姜辛热,温胃散寒。三方合用,主气主血,主寒主滞,比较全面。

“三合汤”,经反复临床使用,效果诚佳,兹附数则,以作参考:

(1)胃脘痛:

范某,女,35岁,农民。1982年2月20日初诊。

主诉中脘疼痛不已10余天,进食后尤感不适,二便尚调,但感口渴引饮,胸胁胀滞不舒,脉沉带数,舌质红,舌中苔脱,薄白。脉证互候,乃属胃阴不足,郁火内伏,气机失达,拟用三合汤加减。

处方:丹参15克,檀香3克(后入),砂仁20克(后入),百合20克,香附、石斛、太子参各10克,蒲公英12克,黄芩6克,生谷麦芽各12克,无花果、木莲果各10克。3剂。

二诊:上方服3剂,疼痛大减,胸部觉舒,口渴亦轻,但舌中仍红欠润,予以原方去木莲果、太子参,加芦根30克,乌梅3枚酸甘化阴之品,继服4剂愈。

(2)胁痛(胆总管结石):

师某,男,39岁。1984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右胁腹反复疼痛,痛引肩胛4年,进食脂肪及鸡蛋后加重。去年2月曾作B超诊为“胆总管结石”,但屡服舒肝利胆排石之剂,疼痛未能缓解。近半年病势增剧,右胁痛及胃脘胀痛难忍,且夜间子时尤甚,得热痛减。泛恶清水,肠鸣矢气,大便时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郁脾虚,胃寒气滞。取法三合汤意,以温运中阳,舒木扶土。

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6克,香附10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良姜1克,茯苓15克,白术、内金各10克,玄胡12克,九香虫10克。

服上方3剂,胁腹疼痛缓解大半,无肠鸣矢气及泛恶清水,大便亦复正常。效不更方,将上方白术易为郁金,续服12剂,胁腹胀痛消者。患者又做胆囊造影:胆囊功能良好,未见结石阴影。

本例为胆石症,前医过用苦寒疏利,伤及中阳,肝失疏泻,故胁痛不解,后改用三合汤佐柴、芍、苓、术之属,调气温中,通络行滞而获显效。

(3)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苏某,男,55岁。1984年3月12日初诊。

心痛数年,屡次复发。近年心前区刺痛频作,痛彻胸背,胸闷憋气,动则气急,心悸乏力,眠食尚可,大便干燥,口干不饮。曾在某医院西医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舌质红少苔,脉沉细略数,以三合汤加减为治:

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6克,栝楼30克,薤白10克,三七粉6克(冲服),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4剂。

复诊:药后见效,心痛未作,胸闷憋气好转,二便和调,但活动后仍感心悸气短。续进原方加琥珀6克,20剂后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