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31950200000251

第251章 31 巫君玉 石淋虚实辨证

石淋之所成,多由湿热结于下焦,煎熬津液而致,故清热利湿之法,乃为正治。因此病为湿热结于内,故古人又有淋病忌汗、忌补之说。忌汗之说,不言自明,但忌补之论尚有可议之处。巫先生认为,补法之忌与不忌,当据病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病例一:吕男,52岁,门诊病历号:5803,初诊日期:1982年10月28日。

患者于1982年10月26日突发右侧腰部疼痛,并向右侧腹部放射,10月27日西医内科就诊。诊断:①腰痛待查;②泌尿系结石(?)。

28日下午前来复诊,仍诉腰痛如刺,少腹拘急,右肾区仍有叩痈、烦躁,脉象沉弦而紧,舌红苔白根腻。此属湿热久蓄下焦,气化不利,沙石窒塞所致,以清化湿热,开利下焦为治。

处方:金钱草30克,黄柏10克,瞿麦30克,石苇30克,冬葵子18克,丹皮10克,香附10克,炒枳壳10克,石菖蒲9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牛膝15克,生甘草梢4克,滑石15克,3剂,并嘱去某医院摄腹部平片,以求确诊。

复诊:10月30日。

经某医院X光片检查,发现第5腰椎右侧有0.4cm×0.3cm大小阴影。服上药2煎后,自觉腹部窘迫,欲溲而不得,辗转难耐,于次日凌晨(29日)4时许,溲出绿豆大半圆形结石1枚,石出而安。X光复查,示结石阴影已消失。现自觉腰及小腹仍有不适之感。故拟宗前法,缩小其制,以善其后。

病例二:张男,47岁,干部,病历号3750.患者于1982年7月15日,突然中腹部疼痛,但未经治疗而缓解。此后,腹痛时作。曾在平谷县医院住院治疗,经西医肾盂造影检查,诊断为“右侧输尿管结石”。

前医根据患者腰腹疼痛不甚明显,纳可,大便溏,小便通畅,舌红苔白,脉沉细,诊为湿热久蓄,煎液成石,予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之法治之。所用药物为: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鸡内金、滑石、扁蓄、瞿麦、枳壳、双花、丹参、生龙牡、海浮石之属。并嘱用金钱草煎水代茶饮。经服药9剂之后,X光腹部平片复查,右侧输尿管结石无明显下降趋势,遂于1982年9月25日到巫氏处延诊。

查患者面色苍白,自汗不断,便溏日行5次,舌淡苔白根腻、脉沉软。此乃气虚失运,卫阳不固,气化不利之候,肾气失主,而致湿热之邪郁滞下焦,蒸液而成石,嘱加益气之药,与前医所开清利湿热方交替服用。(各服3剂一更换)

处方:益气方: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云苓10克, 炙甘草6克,怀牛膝10克, 当归10克,猪苓10克,升麻3克。

利湿方:金钱草30克,海金沙20克,车前子30克,枳壳10克,鸡内金15克,滑石20克,扁蓄15克,瞿麦15克,丹参30克,双花10克,生龙牡各30克,海浮石15克。

两方各服3剂后,X光拍片复查,见结石已进入骨盆,位于输尿管末端。为进一步消石,嘱患者用胡桃仁、红糖各500克,捣细用香油500克调和,共熬成膏,分作4天服完,患者连服此膏2料,于10月20日、23日2次X光拍片检查,均未见结石,遂痊愈出院。

上述2案,一为湿热郁于下焦,以清利湿热,排石通淋法收效;一为气虚失运,开阖失司,故以益气法为主,佐以清利之剂而收功,可见,淋病忌补,当审视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湿热内蕴而体壮者,补法宜忌是在所必然,否则会致变证百出。然而正气虚而病淋者不补则不足扶正,病岂能痊愈。必须通过扶助正气。以增强气化功能而促进排石消石之功,巫氏体会到,临证诊病,于此等之处应多留意,细解其虚实以决定方法,方可应手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