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名医名家精方简药
31950200000128

第128章 13 赵绍琴 运用伏邪理论治疗白血病

北京中医学院赵绍琴教授,在温病学方面颇有造诣。经过几十年临床探索,对白血病的认识有独到见解,其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白血病的治疗颇具特色。

赵氏认为,引起白血病的病因是温热毒邪,此邪禀受先天,实系胎毒为患。温热胎毒蕴伏于里,发病后即由里外迫,故白血病病人往往起病即见高热,且得汗不解,常伴有斑疹出血,神志昏狂,舌质红绛,脉轻取虽虚弱无力,重按却常弦急细数等一派血分热盛之象。本病病位在骨髓,病机属热郁骨髓,由里外发,循血→营→气→卫的层次传变,属于伏邪温病。对白血病的治疗,赵氏主张应以清热凉血、滋肾宣郁为大法,在此前提下,再结合伴随症状随证加减进行治疗。这是因为白血病病因系热毒,自当清热解毒;白血病病在骨髓,发病常扰血窜营,故当凉血散血;白血病热毒久伏骨髓,消灼精血,精血受伤,正气不支,故须配以甘寒育阴,咸寒滋肾之品;白血病热郁骨髓,由里外发,故治疗时除凉血散血外,尚应注意宣畅气机,因势利导,赵氏强调宣郁是“治疗营血热盛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根据以上治疗大法,在临床治疗白血病时,凉血常用药:赤芍、茜草、白头翁、地榆炭、鬼箭羽等。散血常用药:片姜黄、茜草等。

甘寒育阴,咸寒滋肾常用药;生地、沙参、麦冬、知母等。宣郁常用药:银花、连翘、大青叶,尤其常用杏仁开气分之郁,片姜黄行血分之滞。

对病用药:青黛。(注:青黛味极苦,一般宜装入胶囊吞服。)青黛入肝经,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本品是治疗白血病不可多得的良药。

随证加减运用:①神昏加安宫牛黄丸。②痉厥加钩藤、菊花、紫雪丹等。③便秘加大黄等。

病例:李某,女,8岁。1987年6月17日来诊。患儿于1985年3月开始出现发烧,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下出血,当时在北京某医院就诊,查血色素83克/升,白细胞2.7×109/升,幼淋细胞0.01,血小板62×109/升,做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髓内注射进行化疗,病情有所好转,肝脾缩小到肋下1厘米,淋巴结亦缩小。后在门诊继续治疗,病情时有反复,常见皮下出血,并于1987年6月开始出现癫痫发作现象,遂请赵氏诊治,当时见症:面色萎黄,皮下紫斑,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燥。每日发作抽搐及怪叫数次。口干舌红,脉象弦细滑数。血色素92克/升,血小板13×109/升,白细胞15×109/升。辨证:热入营血,肝风内动。

处方:沙参10克,玉竹10克,元参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茅、芦根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钩藤10克,珍珠母20克,青黛4克(冲)。

7剂后皮下已无紫斑,抽搐及怪叫偶作,但仍心烦,夜寐欠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细数。辨证:营热未尽。仍以前法进退。

处方:沙参10克,玉竹10克,元参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知母10克,钩藤10克,生牡蛎20克,大黄0.5克,青黛4克(冲),水红花子10克。

7剂后,夜寐渐安,大便如常,抽搐及怪叫数日偶发1次。

后以该方为主,有时合升降散加减治疗,患儿病情一直稳定。现血色素120克/升,白细胞5.7×109/升,血小板297×109/升,未见幼淋细胞。目前患儿仍间断用药,以巩固疗效。

过去认为白血病多属虚证,赵氏和秦伯未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持此观点,但经过30余年的临床探索,赵氏提出了新见解,主张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立清热凉血,滋肾宣郁为大法,施之临床,确有疗效。

对本案患者的治疗,谨守热伏骨髓,内盛营血这一病机,采用清热凉血,滋肾宣郁的大法为指导,取清营透热,活血填髓,滋肝熄风诸法并用,对白血病合并癫痫患者,仍获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