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24

第24章 对联(3)

楹联(包括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言简而意赅,凝练的只言片语即能表达出某种情态、意境或精神。同时楹联也具有严格的传统学术规范。要求对仗工稳便是其中的一条。上述两副对联,以“华夏”对“神州”,以“神州”对“华夏”,均属合掌,而合掌是撰联之大忌。所谓合掌,指的是上下两联讲同一个意思。例如,“长空展翅,广宇翔云。”“长空”即“广宇”,“展翅”即“翔云”,实际上,下联完全重复了上联的意思。除此之外,上下两联中,部分词语在意思上雷同,也属于合掌。上述两联中的“华夏”和“神州”就是一对异形同义词,都是中国的古称。所以这两联均为病联。

旧时私塾先生常教学生对对子。邵陵车万育双亭所著的《声律启蒙撮要》便是一部经典教科书。“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长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水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旧时有些文人学士也很喜欢打麻将,他们写出了这样的《搓麻对韵》:“西对北,南对东,白板对红中。名师对高手,赌棍对牌虫。边三万,嵌七筒,独听对双凤。岗上开花险,海底捞月凶……”

文人们大都会写楹联,但非撰联专家的作品中出现合掌的事却时有发生。《楹联报》上曾发表了王妄君戏拟的《合掌对两串》,很有启发性。凡是研读过这两串合掌对的人,大概不会再犯合掌错误——其一:“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联语尾字的平仄有讲究

书画界某友赠送给笔者一册近期出版的《西部书画》。其中有位书法家写了一副毛主席词集句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笔法苍劲有力,章法布局老到。但作为对联来欣赏,似有可商榷之处。

集句联是用现成的句子拼凑而成的对联。诗词集句联是将若干首(阕)诗、词拆散,根据意思通顺,意境统一,并符合联语规范的原则,挑出一些句子组成的对联。

笔者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本书,就中寻出了郭沫若的《毛主席诗词集句联》。还是这么几句话,但郭老是这样处理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从对仗讲,这两个集句并无多大差别,但对联还要讲平仄。而从平仄上讲,二者大相径庭。郭老是位大文豪,又是位书法大家。他的国学功底深厚,自然很精通对联规范。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除过平声,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分别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声、二声统为平声,三声、四声统为仄声。一般来说,对联中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上述郭老的那副集句联正符合联语的这一要求——上联尾字“象”,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空”,一声,即平声。而那位书法家集句联的上联尾字为“底”(三声,即仄声),下联尾字为“象”(四声,亦即仄声)。两尾皆仄是不符合联语规范的。

笔者还想再援引郭老《毛主席诗词集句联》中的另外几联。“不到长城非好汉,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周山下红旗乱,黄洋界上炮声隆。”“长空雁叫霜晨月,大渡桥横铁索寒”“换了人间,百万工农齐踊跃。太平世界,六亿神州尽舜尧。”上述四副集句联中,上联尾字分别为“汉、乱、月、跃”,都是第四声,即皆为仄声。下联尾字分别为“天、隆、寒、尧”,即分别为一个一声和三个二声,即皆为平声。为什么上联尾字要用仄,而下联尾字要用平呢?仄声也叫侧声,“侧”就是不平稳的意思。因为仄声字的字音不平稳,所以读联时使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而平声字字音平稳,用它来作终结,语气上自然、适当。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本文开头那副集句联中,作者题写的上款为“毛泽东诗句”。其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取自词《沁园春.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取自词《沁园春.长沙》。两者都是毛泽东同志词中的句子,而不是诗中的句子。因此,上款写为“毛泽东诗句”是不够确切的。

书法家要想成为书法大家,必须具有广博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所谓“功夫在诗外”,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俗谚联

对联种类繁多,其中俗谚联似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因基通俗易懂且兴味盎然,向来为人们所喜爱。

“拍马屁,吹牛皮。”“咬耳朵,嚼舌根。”“快活公子,邋遢婆娘。”“放马后炮,吃眼前亏。”“羊肉当狗肉卖,死马作活马医。”“兜头一瓢冷水,见面两个巴掌。”“清官难断家务事,好汉不吃眼前亏。”“嘴多硬话心多软,水往低流人往高。”“今年栽竹,明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胡适提倡白话文,主张“少谈政治,多做学问”。他五十寿辰时,有人送来一副寿联:

“何必与人谈政治,不如为我写文章”。

刘师亮嘲讽国民党时期苛捐杂税太多,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

俗谚对,既可说是白话对,也说是集句对,还可说是无情对。说是白话对,是因为俗语、谚语在广义上属“白话”;说是集句对,是因为它不集诗词,而集俗谚;说是无情对,是因为上下两联可能完全没有关系,然而对仗工整,饶有风趣。

国庆联

国庆节到了,一家锣鼓店贴出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上联中的“当”为副词,义为应当;下联中的“且”也是副词,义为长时间。“当当庆”是应当庆贺,应当庆贺;“且且狂”是长时间、长时间地狂欢。巧妙之处在于:上联中的“当”谐“铛”——小锣的拟声词,下联中的“且”谐“锵”——大铙的拟声词。铛铛锵锵的锣鼓声常渲染烘托出了热闹非凡的喜庆气氛,这副联语也符合店铺的身份。

有瑕疵的怪对

一天,高三某班语文老师向同学们解析一副名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他说,这副对联对得严丝合缝,实在难得。上联:“南通州”和“北通州”中的“南”“北”及“南北通州”“南北”都是形容词,作定语;而“通南北”中的“南北”是名词,作宾语。南北二字有分有合,词性和语法成分随之改变。结构如此之复杂,无疑增加了下联应对的难度。再看下联:“东当铺”和“西当铺”中的“东”“西”及“东西当铺”中的“东西”也是形容词,作定语,而“当东西”中的“东西”却是名词,作宾语。东西二字也是有分有合,词性和语法成分也随之改变。这副对联对得天衣无缝,天然偶成,让人叹为观止……

这时,班上的一个绰号叫陈大怪的同学说:“老师,我这里也有一个下联——“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这个下联惹得哄堂大笑,”又赢得了一片啧啧赞叹。老师听后也十分惊讶,连说:“怪才!怪才!对得很好,对得很好。”接着又说:“难怪同学们叫你陈大怪,你的确是个怪才。你对对联的水平,我给你划九十九点九九分。因为你的下联虽然很难得,但有点瑕疵——“男女学生生男女”和“南北通州通南北”中的两个动词,即“生”和“通”有些错位。”老师的目光又转向全班同学,说道:“创作对联和写文章一样,首先要格调高雅,其次才是技巧问题。”

求-对

人丹是一种中成药,由薄荷脑、冰片、丁香等制成。不同质量的药材,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工艺,其品位也可不相同。人丹适用于中暑、晕车、晕船及气候闷热所引起的头昏、胸闷等症状。口含则生津,解暑,除烦。今年盛夏西安街头有位老者头戴一项草帽,鼻梁上架二轱辘墨镜,他摆摊零卖人丹。一元一包,生意很是红火。这个小摊时不时的还围一些人观看卖人丹者手书的求对上联——“药材好药才好越品味越有品位”。设想,酷暑盛夏闷热难当时,口含上好的人丹品味,还真会有这么个感受。

“药材好药才好”即“药材好,药,才好。”“才”是个副词,表示先具备某种条件,然后才能出现某种情况。“药材”(名词)和“药才”(名词加副词)谐音。“越品味越有品位”中的“越”也是个副词,连用构成“越……越……”格式,表示随着情况的发展而加重。“品味”(动词)和“品位”(名词)谐音。如此复杂而奇特的上联无疑给构思下联增加了难度。笔者一直未想出好的对句,愿借《陕西老年报》一角代为那位卖人丹老者的上联征求下联。

教师婚联

教师是文人,文人爱写对联。一些教师结婚时,同仁常根据他们所教课程的基本内容或特点撰写出一些非常贴切、十分形象的婚联,贴在新房门两旁。

一、数学教师婚联:

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

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

恩爱天长,加减乘除难算尽;

好合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

二、几何、物理教师婚联:

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

阴电阳电异性电,性性吸引。

三、生物教师联:

恩爱如植物,萌芽生长开花结果;

婚姻贵同心,精诚团结播种育苗。

四、音乐、英语教师婚联:

1 2 3 4 5 6 7,A B C D E F G。横批:OK。

五、植物、动物教师婚联:

常慕连理花并蒂,今效鸳鸯蝶双飞。

六、历史、音乐教师婚联:

室内古今中外,琴中1 3 5 6

七、几何、代数教师婚联

从切点做垂线直达圆心,

解括号析因式得新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