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17

第17章 谐音.形似.歧义(1)

谐音集趣

汉字,同音字往往是同音词。同音字繁多是汉语一大特点。以收字不算很多的小型字书《新华字典》为例,“一”的同声韵字就有134个。很多意思各不相同的字在同一个音域里碰撞,这样便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奇葩异草——汉语谐音——而且永不凋谢。所谓谐音,即字音相同或相近。口头上使用谐音能平添风趣,书面上利用谐音可妙笔生花。汉语里的谐音几乎是无处不在处处在,俯拾即是。

在扶贫问题上,通常的做法是“输血”,有人则提出宜改为加强其“造血功能”。授人以渔确比授人以鱼为高。“渔”“鱼”同音,意思大不相同。古时,男女授受不亲。“授”“受”同音,意思刚好相反。

中药店里一学徒说:“秋果致病。”另一学徒说:“秋果治病。”他们的师傅坐堂老中医说:“秋果致病亦治病。”

曾有人将香港当红歌星谢霆锋的谐音“泻停封”注册商标,被打造成了一个全国品牌。后来,北京铁哥们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杨某将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谐音“张一摩”注册为商标,欲以800万元转让给日用化妆品生产厂家。某媒体刊登这一消息的同时配发了一帧张艺谋面带愠色的照片,并设计了一句对白:“别把我当成唐僧肉。”不难看出,该媒体老编对此持不赞赏态度。再后来,又有人对美国总统布什的名字打主意。他说:“我将其注册为尿不湿、尿布、纸尿裤类产品,可以利用谐音打响知名度……”对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一官员表示:“类似这样的使用国家领导人或其他知名人士的姓名注册商标,已经背离了商标的本来意义,有可能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同是利用谐音,却有雅俗之分。与上述诸例相反的情况也有。有位古人名叫赵九州,他取号为“一轮明月”。“赵”“照”同音,将别号和名字相连,正好是颇为优雅的诗句:“一轮明月照(赵)九州”。汪道涵是大陆文官,辜振甫是台湾儒商,两位老人已经作古,但他们为海峡两岸的统一所作的贡献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汪、辜见面不易,但友情常萦(yínɡ)绕彼此心头,不时托朋友转赠礼物以相酬答。有一年汪道涵的礼物是一个竹筒,旁人不得其解,辜振甫却一目了然:此物为盛筷子所用,“筷筒”即“快统”之意。他也回赠一竹制笔筒,取意“必统”的谐音。“快统”和“必统”是主人公,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和决心。

歇后语中嵌入谐音,能收到一语双关,显得机智、灵巧、调皮的效果。一位老太太拿出自己剪的窗花给女儿看。女儿称赞道:“呦!绱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有人问一麻友手气怎样,这位麻友回答道:“咳!不要提了,贼娃子进学校——摸到的尽是书(输)。”有人问一初学做豆腐的:“你的买卖怎么不如人家王老三呢?”他莫可奈何地叹道:“唉!人家是喇叭伸出了窗户眼——鸣(名)声在外嘛。”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讲话很幽默。他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开头一句话便是“我是一个无耻之徒。”众皆愕然。接着,他以舒缓的语气解释说:“我的牙齿没了,这是在美国装配的一副假牙。你们看,不是纯白色,而是略带黄色——人老了嘛。修复古建筑物正同制作假牙一样,也要整旧如旧,而不能焕然一新。”此处,故设玄虚而让听众误“无齿”为“无耻”。由此而引出的“整旧如旧”和古建筑修复巧妙联系,非常贴切,同时又给人以难忘印象。

笔者在某处见到“进士尽是近视(眼)”,琢磨了半天,狗尾续貂一句,使之成为一联:“院士原是远视(眼)”。请再看一副规范的同韵联。相传黄碧川少时见一小儿以锄击蛙,锄下蛙跳,破土而出瓦,因得句:“娃挖蛙出瓦”。二十年未能成对。后按察陕西,一日骑马外出,坐马逸入路边麻田吃麻,被麻田老妇大骂,黄顿悟而得对曰:“妈骂马吃麻”。

谐音现象显示出了汉语中独特的神奇奥妙的魅力。

音阶符号的谐音故事

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叫谐音。谐音是可组成系列的,但通常指的是两个字或两个词语在音韵上的相互谐同。利用谐音来构成修辞格,以增强表达的情趣和效果,这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五线谱和简谱音阶符号表示的方法不同,前者为“豆芽菜”在五条横线中的不同位置,后者是阿拉伯数字“1、2、3、4、5、6、7”。但是读音都是“都、来、米、发、索、拉、西”。如果说字词的谐音十分风趣的话,音阶符号的谐音则更显得别致。

出租车司机小李和小赵同到车辆管理部门领取牌照。小李拿到牌照的号码是“161414”。他皱着眉头说:“‘一路要死要死’,太凶险了。请给我另换一个。”此时小赵忙说:“他不要我要。”工作人员把这个牌照交给了小赵,同时问道:“你就不怕凶险吗?”小赵说:“我爱唱歌,在我来看,这个号码是‘多拉多发多发’——是个吉祥号,而不是个凶险号。”

有位音乐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同时也极富风趣。一次上课时,他给学生讲:“有些人以为音乐课可以不用心,结果,他们连音阶都读不准,有人唱成‘独览梅花数腊雪’,还有人竟唱成‘多来米饭,少来稀粥’。”同学们乐了。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的距离。

解放前有位音乐教员生活十分清苦,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他和妻子都很开朗,从不愁眉苦脸,也不悲啼哀叹。一次,妻子来到学校,在丈夫的桌子上放下一个纸条,然后点头微笑地向丈夫的同事告别。她走后,大家一看,纸条上写着“5632”四个阿拉伯数字,不解何意。过了一会儿,这位教员回来时,大家问他:“夫人纸条上密语可以向我们公开吗?”他回答道:“家里断炊了,她要我‘速拿米来’——对不起,我得出去想想办法。”

音阶符号只有“都、来、米、发、索、拉、西”七个音,它们的谐音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吗?回答是肯定的。这里我们先介绍汉语音韵学上的两个术语。“主谐字”是指一个谐音系列中用作声符的字。如“淇、棋、欺、箕、祺、麒、骐、欺”等,都从“其”得声,“其”字即主谐字。“被谐字”是指,由主谐字派生出来的谐声字。如“湟、惶、煌、遑、喤、蝗、徨、凰、鳇”等字均由主谐字“皇”派生而出,这些字均为“皇”字的被谐字。由此可见音阶的七个音符可产生不少主谐字和被谐字,因而是能够表达一些较为复杂的意思的。

浙江宁波民间有这样一段家庭对话。阿嫂对小姑说:“35712!”小姑问:“535712?”嫂:“2357!”姑:“412!”嫂:“12412?”姑:“4123412!”原来这段音乐似的对话表述了这么一些意思——嫂:“棉纱线拿来!”姑:“啥棉纱线拿来?”嫂:“蓝棉纱线!”小姑调皮地说:“勿拿来!”阿嫂生气地说:“拿来勿拿来?”姑:“勿拿来么勿拿来!”

还有一个故事也发生在宁波。有个学音乐的老张,去宁波出差,顺便拜访一位好友。他一进门,主人十分高兴,指着沙发用半宁波话半普通话说:“请坐梭发!”老张坐下后说:“‘5——4’,好,有音乐性。”不一会主人的妹妹端上茶来,主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咪咪!”老张赞赏道:“33——,中音,真好!”此时主人的妹妹忽然想起哥哥前不久曾提说过的一件事——要给她介绍一个对象。一听见“真好”、“中意(中音)”,她仔细瞧了瞧老张,见满脸皱纹,十分老相,不知比自己要大多少岁,吓得放下茶杯就跑了。老张诧异地心里自问:“33——怎么啦?”主人没有理会到这些,对里屋又喊道:“咪咪(妹妹),叫梭梭(嫂嫂)拨(把)菜多来(端来)!”老张没有听懂,但却记住了其中三个旋律,自己便哼了起来:“330︱550︱ⅰ60︱”。老张察觉到好友莫名其妙地望着自己,连忙解释道:“你们宁波人说话简直像唱歌一样。我是个学音乐的,所以对你们的音乐语言很敏感,便情不自禁地学上几句。”

“一桶天下”的故事

近日,吃早饭时,央视一频道总会出现“一桶天下”的商业广告。不知是笔者反应太慢,还是央视对该广告播出时间压缩得太狠,一连三次都只记下了名演员陈宝国的形象,而未能看清“一桶天下”到底是什么产品的广告。

“一桶天下”者,“一统天下”也。笔者曾看到过这个谐音故事。从前有位姓薛的宰相,为官廉明清正。可有个名叫金盛的奸臣野心勃勃,一直觊觎:觊觎:音jíyú。义为希望得到而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着宰相的位子。金盛多次栽赃陷害薛宰相,都未能得逞。一日,薛宰相的儿子薛登和一群孩子在皇门旁玩耍。金盛看了一会,想出了个歹毒的阴谋。他走过去说:“薛登,你如果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个,我才佩服你是个有胆量的英雄。”小孩子薛登不知是计,竟真的跑过去把竖着的一对木桶砸掉了一只。金盛急忙转身去向皇上报告。皇上传薛家父子二人问罪。这二人跪在地上,老子战战兢兢,儿子嬉笑如常。皇上见状大怒道:“大胆薛登,为何砸皇门上的木桶?”薛登不慌不忙,稍加思索,反问道:“皇上,你说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天下好?”“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果断地说。薛登紧跟着说:“皇上金口玉言,一桶天下好,所以我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皇上见这个孩子机智过人,转怒为喜,称赞道:“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又对薛宰相说道:“爱卿教子有方啊,请起,请起。”

趣味多多品谐音

谐音多,是汉语一大特色。采用谐音往往可以收到幽默、诙谐、风趣的效果。

一茶商向东南亚某国运去一批茉莉花茶,一直卖不出去。这一带华裔、华侨很多,素有饮茶习惯。但因“茉莉”是“没利”的谐音,所以都不愿买。茶商脑子一动,雇了一批人在“茉”字上加了两点,这样“茉莉”就变成了“莱莉”(来利),结果滞销变成畅销。

某商人去新加坡,适逢过年,他约好一人在咖啡馆里谈生意。这个商人非常热情地说:“新年快乐!”不料对方顿时变脸,气势汹汹地说:“你才‘快乐’呢!”原来当地人过年普遍说“恭喜发财”,而决不说“新年快乐”。因为“快乐”谐音“快落”,而“快落”即“倒霉”的日子不远了。

有一对男女青年在舞会上认识,一见钟情。休息时,男青年问:“小姐,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女青年回答:“我是助工。”男青年十分高兴,说:“这太好了,我是翻砂工,今后我们会有很多共同语言。”“助工”是助理工程师的缩语,因“助”“铸”同音,所以造成误会。

我国各地方言不一,这样以来,方言和普通话相碰就会产生出有趣的谐音。几位朋友相聚,一位宁波人不无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宁波经济迅猛发展。我们的经验是:一靠警察,二靠妓女。”众人愕然。他接着说:“也就是放宽警察,抓紧妓女。”听者中有一位从‘放宽’和‘抓紧’得到了启示。恍然大悟说道:“我明白了,你是说一靠政策,二靠机遇;放宽政策,抓紧机遇。”

让我们再来品味熟语、谜语、歇后语和对联、诗词以及笑话中的一些谐音。

某媒体老编将一份来稿中的“逃之夭夭”改为“逃之遥遥”。这虽然不算错,但情趣顿减。其实“逃之夭夭”是个熟语,由《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演化而来,“桃”“逃”同音,借来说逃跑,是一种诙谐的说法。

有四条谜语请你猜。1.专吃白菜心(打一皇帝名)。2.战略武器(打一字)。3.农村姑娘不穿连衣裙(打一地名)。4.沛人强入秦宫(打一重大历史事件五字语)。前三条的谜底相加,等于第四条的谜底。你猜着了吗?一、三条的谜底是谐音双关——“留帮”谐“刘邦”,“嫌洋”谐“咸阳”。第二条,“战”,略去了武器“戈”,剩下了“占”。江苏沛县人刘邦首破秦都,打入秦宫,宣告了秦王朝瓦解——刘邦占咸阳。

有些歇后语,前面的话和后面的话巧妙地用了谐音。绱鞋不用锥子——针(真)好!枣核儿解板——两锯(句)。马背上钉掌——离蹄(题)太远。喇叭伸出窗户——鸣(名)声在外。

明代戏曲家冯梦龙所编的《山歌》中,有一首写到手帕,歌曰:“不写情词不献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是丝(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有情人自能悟之。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秋瑾女士,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工诗词,笔调雄健,感情奔放。她的《满江红》词中有下列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此处“列”与“烈”同音,突出了女侠的雄心壮志。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处的“晴”“情”同音,表面上说的是阴晴的“晴”,实际上指的是爱情的“情”。

有一客人见主人家养着一只公鸡,想让主人杀鸡招待。客人说:“鸡有六德,你知道吗?”主人说:“只听说鸡有四德——一为文,其貌堂堂;二为武,敢斗强敌;三为仁,保护同类;四为信,按时报晓。另外两德是什么?”客人说:“你若舍得(谐德),我也吃得(谐德)。”

巧背圆周率